"岸烟起暮色":村落里袅袅炊烟掩映在暮色之中,
# 岸:文苑云。集作崖。
"岸水带斜晖":斑斓的落日余晖铺满江水之上。
# 斜晖:斜阳的余光。,带:铺满之意。
"径狭横枝度":狭窄的小径上不时有嫩枝挡道,
# 横枝度:穿过横出的树枝。度:行步。,狭:窄小。
"帘摇惊燕飞":偶然掀起的轿帘惊起了低飞的春燕。
# 帘:轿帘。
"落花承步履":下轿信步在花瓣飘落的山径,
# 承:踩。
"流涧写行衣":路旁的山涧里时常照出我的身影。
# 写:此指映照。
"何殊九枝盖":宛如湘水神灵打着花灯车盖,
# 九枝盖:指画有九花的车盖。张衡《西京赋》有“含利,化为仙车。驾四鹿,芝盖九葩”之句,形容仙人车仗的不同凡俗。九枝,指一干九枝的花灯。
"薄暮洞庭归":在霭霭的暮色中从洞庭湖畔回来。
# 洞庭:湖名,即洞庭湖,在溯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南及西纳湘、资、沅、澧(lǐ)四水,北纳长江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汛期泄人的洪水,在岳阳城陵矶汇人长江;昔日号称“八百里洞庭”。,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南朝陈文学家
徐陵(507~583),南朝陈文学家。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梁时官东宫学士,陈时历任尚书左仆射、丹阳尹、中书监等职。徐陵的创作以宫体诗及骈文著名。当时人们把徐家父子(徐摛、徐陵)和庾家父子(庾肩吾、庾信)的作品统称为“徐庾体”。其诗大都声调流转而文辞绮艳,风靡一时。徐陵的骈文,《陈书》谓“颇变旧体,缉裁巧密,多有新意”,但是多数是应用之文。《玉台新咏序》被公认为徐陵骈文的代表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描绘了春日傍晚别具一格的美妙景色,体现出春天万物复苏、新花满树的生机,营造出一种恬静、怡然的氛围。
2. 分段赏析
“岸烟起暮色,岸水带斜晖”,傍晚自有其独特妙处。此时,岸边的田野与村落,皆被苍茫暮色所笼罩,尽显庄严与平和之态。再瞧那澄澈的江流,湛蓝如碧,在西沉落日的映照下,闪耀出一片绚烂的光彩。这般景象,于白昼之时是难以得见的。开篇这两句,凭借袅袅升腾的“岸烟”、澄澈的江流以及火红的“斜晖”,勾勒出一幅美不胜收的春景图。其视野开阔平远,色彩柔和协调,与诗人在薄暮时分出游的悠然心境相得益彰。“径狭横枝度,帘摇惊燕飞”,笔触至此,转而描绘近景。诗人大概是乘轿出游的,当轻巧的轿子沿着蜿蜒的林中小径缓缓前行时,狭窄的路径上,不时有嫩绿的树枝横出挡在轿前,轿夫们需小心拨开树枝方能继续前行。鲜嫩翠绿的枝叶疏影,时不时映入轿帘,别具一番意趣。山野间,春燕低飞,它们许是以为轿中无人,便不时飞近窥探。然而,只要轿帘稍有晃动,它们便迅速惊飞而去,机灵又狡黠。这一系列场景,生动展现出诗人在轿中左顾右盼、频频掀帘探看的情态。“落花承步履,流涧写行衣”轿中观景终究受限,诗人被这美好的暮春之景深深吸引,于是下轿步行。悠然漫步于春色之中,比之在轿中观赏,更多了几分乐趣。当诗人行走在桃李盛开的道路上,晚风吹拂,片片落花翩翩飘落于脚边。这些落花仿佛饱含深情,像是要铺就一条缤纷的花径,迎送诗人悠然的脚步。接着,诗人来到清澈的水涧边,当他小心翼翼地踏过涧中的石头时,流动的溪水清晰地倒映出他衣衫飘动的身影。如此生动逼真的画面,即便是最出色的画师,恐怕也难以完美勾勒。“落花承步履,流涧写行衣”这两句,不仅将景色描绘得如诗如画,而且色彩浓淡相互映衬,把诗人身披晚霞,漫步花径、穿越水涧的缤纷与清丽之境,表现得灵动美妙至极。身临其境的诗人,自然愈发飘飘欲仙。由此引出结尾两句奇妙遐想:“流涧写行衣,何殊九枝盖”。八百里洞庭的绝美风光,久负盛名。在这般美妙的情境下“薄暮”而归,着实令人陶醉不已。然而,诗人的思绪更为“浪漫”,他熟读《楚辞》,知晓屈原在《湘夫人》中描绘过“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往”“九疑缤其并迎,灵之来兮如云”的神灵出没之景。此刻,诗人惊喜地发觉,缤纷飘落的花瓣、倒映身影的涧水,伴随他衣衫轻拂而归的画面,恰似湘水神灵撑着九枝车盖,从浩渺的洞庭湖畔悠然归去。这神奇虚幻的联想,将整首诗带入了一个如梦似幻、缥缈恍惚的奇妙境界。而诗人,也仿佛就此融入春日薄暮的最后一抹霞彩之中,悄然隐去。
# 这是一首游览风景之作,通过对春天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赞颂,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是南朝山水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衣殿臣《历代山水诗》
上一篇:南北朝·谢灵运《游南亭》
下一篇:南北朝·民歌《采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