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波收潦日":清澈的水波在积水退去之日,
# 潦:过多的雨水。,清波:指秋水。
"华林鸣籁初":华林园里风声刚刚响起。
# 籁:自然界的音响,这里指林木之声。
"芙蓉露下落":芙蓉在寒露下渐渐凋落,
"杨柳月中疏":杨柳在月光下显得稀疏。
"燕帏缃绮被":绣着燕图案的帏帐,浅黄色有花纹的被子,
# 缃绮:浅黄的文缯。,燕帏:燕地之帏。
"赵带流黄裾":赵地出产的腰带,褐黄色的衣服前襟。
# 裾:前襟或衣袖。,流黄:黄绢。,赵带:赵地之带。
"相思阻音息":相思之情因音信阻隔而更浓烈,
"结梦感离居":只能在梦中感受相聚,感慨与爱人分离而居。
"《颜氏家训》曰":《颜氏家训》说:
"兰陵萧悫工于篇什":兰陵人萧悫擅长作诗。
"尝有秋思《诗》云":他曾经写过一首《秋思》诗,诗中说:
"芙蓉露下落":荷花在寒露中坠落,
"杨柳月中疏":柳树在月光下显得稀疏。
"时人未之赏也":当时的人并不欣赏这两句诗。
"吾爱其萧散":我却喜爱它(诗句)的萧洒闲散。
"宛然在目":仿佛(诗中的景象)就在眼前。
"颍川荀仲举、":颍川的荀仲举、
"琅琊诸葛亮汉亦以为尔":然而卢思道却偏偏不欣赏(这两句诗)。
"而虑思道水徒雅所不惬":然而卢思道却偏偏不欣赏(这两句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南北朝时期萧悫创作的五言律诗。主题围绕着秋天的景色和诗人的相思之情展开。此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色,通过清波、华林、芙蓉、杨柳等自然景象,烘托出一种寂寥的氛围,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之人的深切相思以及因音信隔绝而产生的孤寂之感。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前四句通过描写“清波收潦日,华林鸣籁初。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的秋景,营造出清冷、寂寥的氛围,为下文抒发相思之情做铺垫,借景烘托出诗人内心因离别而生的惆怅与孤寂。
3. 分段赏析
“清波收潦日,华林鸣籁初。”开篇描绘了秋水清澈、暑气消退,树林中开始传来天籁般声响的景象。“清波”和“华林”分别描绘了秋天的水和树,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收潦日”和“鸣籁初”则暗示了季节的变化,为全诗奠定了寂寥的基调。“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颔联通过描写荷花在寒露中坠落,柳树在秋月下显得稀疏,进一步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氛围。“露下落”和“月中疏”分别描绘了荷花和柳树在秋天的状态,给人一种凄凉、冷清的感觉。“燕帏缃绮被,赵带流黄裾。”颈联转而描写室内的装饰,以精美的帷帐、被子、丝带和裙摆等物品,暗示出诗人生活的精致和对远方之人的思念。这些物品的精美和细腻,与外面的秋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相思阻音息,结梦感离居。”尾联直接抒发了诗人因音信隔绝而无法与远方之人相聚的相思之情,只能在梦中感受离别的孤寂。“相思阻音息”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而“结梦感离居”则将这种情感推向了高潮,使全诗的情感更加深沉。
4. 作品点评
《秋思》是一首以秋景为依托,抒发思乡怀远之情的作品。这首诗语言精巧、清新自然,诗中的动词运用得贴切巧妙,并无雕琢痕迹。全诗蕴含了无限画意,令人不自觉充满遐想。在南北朝时期,此诗凭借独特的艺术魅力广泛流传,备受时人赞誉,成为展现那个时代诗歌风貌的著名篇章。
上一篇:南北朝·庾信《望月诗》
下一篇:南北朝·庾信《奉和山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