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èng
shān
chí

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浏览量:2
gōng
duō
xiá
wàng
yuàn
zàn
huí
míng
jiā
líng
jué
xiàn
fēi
gài
tōng
guì
tíng
huā
wèi
luò
tóng
mén
bàn
shū
fēng
jīng
niǎo
qiáo
yǐng
xíng
luò
hán
shān
yún
guī
dài

译文

长乐宫中多安闲,博望苑前暂停车。笳声高亢越险限,车盖迤逦过长渠。桂亭枝头花犹在,桐门叶落尚疏疏。清风惊散池中鸟,人影引来水中鱼。暮色含着山间雾,云归携来雨后湿。

逐句剖析

"乐宫多暇豫":长乐宫中多安闲,

# 暇豫:闲暇逸乐。豫,逸乐。,乐宫:长乐宫,西汉主要宫殿之一,系汉高祖就秦兴乐宫改建而成。此借指梁皇家宫殿。

"望苑暂回舆":博望苑前暂停车。

# 回舆:乘车周游。舆,车。,望苑:博望苑,汉宫苑名,系汉武帝为戾太子建,以供其交接宾客。此借指梁皇家苑囿。

"鸣笳陵绝限":笳声高亢越险限,

# 绝限:限一作浪。极高的浪。,陵:越。,笳:胡笳,形似笛子,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乐器。

"飞盖历通渠":车盖迤逦过长渠。

# 通渠:四通八达的大道。渠,通“衢”。,飞盖:疾驰的车辆。盖,车盖,代指车。

"桂亭花未落":桂亭枝头花犹在,

"桐门叶半疏":桐门叶落尚疏疏。

"荷风惊浴鸟":清风惊散池中鸟,

"桥影聚行鱼":人影引来水中鱼。

"日落含山气":暮色含着山间雾,

# 山气:山中云雾之气。

"云归带雨余":云归携来雨后湿。

# 雨余:雨后湿气。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奉和山池》是南北朝文学家庾信为奉和梁简文帝同名诗作而创作的五言诗,以北周宫廷生活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皇家园林的夏秋景致。全诗分两部分:前四句以“乐宫”“望苑”开篇,通过“鸣笳陵绝限”“飞盖历通渠”的动态描写,渲染太子出游时仪仗簇拥的皇家声威;后六句转为静态刻画,由近及远铺陈山池景物——近处“桂亭花未落”“桐门叶半疏”捕捉夏秋交替的时令特征,池中“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以动词“惊”“聚”赋予画面动感,结句“日落含山气,云归带雨余”则通过暮云山气收束全篇,暗含人归之意。诗歌采用动静结合的结构,前四句铺排皇家气象却不显浮华,后六句以“花未落”“叶半疏”等白描语言弱化宫廷富丽感,转而突出自然意趣。对仗工整而不板滞,将园林暮色中的山水气象与生命律动融为一体,展现了庾信早期诗作清丽自然的艺术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北朝诗歌的集大成者

庾信(513~581),北周文学家。字子山,小字兰成,祖籍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庾信幼聪敏,博览群书,初仕梁,后出使西魏被留,历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庾信善诗赋、骈文,前期作品绮艳轻靡,与徐陵齐名,世称“徐庾体”。入北朝后,所作诗赋抒发乡关之思,多沉郁悲愁之音,风格一变为萧瑟苍凉。明杨慎称其诗“为梁之冠绝,启唐之先鞭”。代表作品有《拟咏怀》《哀江南赋》《枯树赋》等。后人辑有《庾子山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庾信在梁朝时曾任文德省学士,与其父庾肩吾同为皇太子萧纲的侍臣。父子二人以才学显誉梁廷,深得帝室宠渥,常随驾出入宫廷,游赏池苑,奉诏应和,留下诸多绮艳诗赋。其中《奉和山池》一诗,正是为萧纲原作《山池》所作的和诗。父子俩身处东宫期间,“出入宫禁之中,恩宠礼遇无人可比”,其华美文风更与徐陵并称“徐庾体”,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奉和山池》是南北朝文学家庾信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属于山水田园题材。诗歌以皇家园林为背景,通过工整的对仗与动静结合的笔法,展现夏秋交替时山池的清丽景致,既暗含对梁廷太平盛世的颂扬,又流露对自然意趣的欣赏。体现了庾信早期诗作清丽含蓄的特质,被评“恐盛唐诸公亦不易仿佛”。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堪称全诗动静结合的点睛之笔。荷塘清风轻拂,惊起浴鸟振翅飞离水面;桥上行人驻足观赏,倒影晃动聚拢游鱼群集。诗人巧妙地捕捉了这些瞬间动态,以动衬静,以静显动,既展现了园林的生机盎然,又透露出秋日园林特有的宁静雅致。风吹落叶、水动鱼惊,这些瞬间动态使静态的园林景象更显鲜活灵动。从一静一动两方面反衬出山池平时的清静。

3. 分段赏析

《奉和山池》起笔即勾勒出一幅皇家出游的雍容画卷,尽显盛世气象。首句“乐宫多暇豫”巧妙地将背景置于梁武帝五十年太平时光中,既颂扬天下承平之世,也暗含梁廷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望苑暂回舆”则具体描绘了帝王在博望苑稍作停留的闲适场景,“暂”字尤显随性而不失尊贵。“鸣笳陵绝浪,飞盖历通渠”两句尤为精彩。笳声高亢回荡水面,车盖轻盈掠过长渠,短短十四字便将太子出游时的仪仗声势生动再现。不事雕琢的“陵”与“历”二字精准勾勒出动态画面,既显现皇家气派,又保持了行文的流畅自然。作者通过声响与视觉的双重描写,将一场仪仗盛况凝练为诗意的笔触,既显壮阔又不失雅致。这种开篇手法既符合应制诗的要求,又在有限的篇幅内巧妙传达出歌功颂德之意。诗人没有刻意堆砌华贵辞藻,而是通过精准的场景描写和高雅的语言格调,将皇家气度自然呈现,展现出高超的写作技巧。后六句转而着力刻画山池秋景,句句成画而又相互映衬。“桂亭花未落,桐门叶半疏”一景写时节特征,一联点园林布局。“花未落”与“叶半疏”看似平实无华,却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桂花盛开的仲秋意象,又暗含桐叶初黄的清秋韵味。亭以桂花命名,门临桐林而设,不仅展现皇家园林的精致布局,更透过自然景物烘托园林的清幽之气。“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更是一联神来之笔。风吹荷叶惊起浴鸟,桥上行人倒影引聚游鱼,诗人在静态秋景中捕捉到自然的微妙动态。一个“惊”字将鸟的灵动呈现眼前,一个“聚”字将鱼的反应刻画入微,通过两种生命形式的微妙互动勾勒出园林的生机盎然。诗人以动态反衬静态,使得秋日园林既清幽静谧又充满生命活力。结句“日落含山气,云归带雨余”由景入情,以傍晚山池云气收束全诗。“含”与“带”两字尤见功力,雾气含山、云带雨余,既写自然景象又暗含帝王兴致将尽之意。全诗至此,由动而静,以湿润清新的气息作结,使人仿佛置身于山池之畔,感受到自然与人间的微妙交融。此诗虽为奉和应制之作,却未堕入华丽空洞的俗套。全篇在歌颂升平与描绘景物间把握得当,语言雅致而不浮华,动态与静态相互映衬,展现出皇家园林的独特魅力与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4. 作品点评

全篇以皇家园林为背景,前四句工于铺排游幸场面,后六句妙在刻画山池景致,虽属应制题材却无浮华之气,笔致清疏如画。全诗对仗工稳而气韵流动,如“陵绝浪”与“历通渠”暗喻权势之盛,“浴鸟”“行鱼”以细微反衬园林清静,虽为唱和之作,却以白描语言与精巧构思脱出宫廷诗窠臼,诚如评家所言“恐盛唐诸公亦不易仿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萧悫《秋思》

下一篇:南北朝·谢朓《咏蔷薇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