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án

朝代:南北朝作者:褚沄浏览量:2
què
fāng
zhī
fēi
kōng
huá
diàn
殿
tiān
hán
xiǎng
shēng
fán
yín
jìn
cháng
yùn
hái
xiāng
yǐn
fēi
biǎo
qīng
qīng
shēn
zhī

译文

蝉躲避鸟雀藏身高枝里,飞入空寂殿堂曲折处。天寒时它的鸣声屡屡嘶响,日暮中啼叫愈发急促。频频鸣唱似要竭尽,悠长余音却又相续。饮露并非为显清高,身轻便易知足常乐。

逐句剖析

"避雀芳枝里":蝉躲避鸟雀藏身高枝里,

# 芳:一作乔。

"飞空华殿曲":飞入空寂殿堂曲折处。

"天寒响屡嘶":天寒时它的鸣声屡屡嘶响,

"日暮声愈促":日暮中啼叫愈发急促。

"繁吟如欲尽":频频鸣唱似要竭尽,

# 欲:一作故。

"长韵还相续":悠长余音却又相续。

"饮露非表清":饮露并非为显清高,

"轻身易知足":身轻便易知足常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赋得蝉》是南朝梁诗人褚沄(另一说为褚云)创作的一首五言咏物诗。全诗以蝉为中心意象,刻画了其栖息高枝、饮用清露,躲避鸟雀、孤独鸣唱的生存状态。诗中“天寒声屡嘶”“日暮声愈促”等句,生动描绘出秋日寒蝉的生命困境,巧妙地暗合了古代寒门士子的孤寂境遇。“饮露非表清,轻身易知足”两句,借蝉明志,既寄托了诗人不贪慕虚荣、安贫知足的生活态度,也流露出对生命短暂的深沉感慨。整首诗运用了南朝咏物诗的手法,将蝉的生物特性与文人的精神世界融为一体,在清冷的意境里完成了对自身命运的深刻观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歌以蝉的​​清高、知足、避祸​​为核心意象,表层描写蝉的习性,深层则隐喻诗人自身​​清廉自守、知足避祸的处世态度​​,同时隐含对生命短暂与处境艰难的悲凉感。

2. 写作手法

借物抒情:“饮露非表清,轻身易知足”二句,诗人以蝉自况,借蝉抒写人生志趣,通过描写蝉“餐风饮露”的习性,既表明自己清廉自持的品格并非为了显示自己的高洁清雅,而是本性使然,又以蝉翼“轻身”之态隐喻知足淡泊的处世态度。诗人在“知足”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悲哀,在悲哀中传递了一种畏祸的心态。比喻:在诗中作者借写蝉比喻自己,诗人托蝉言志,描写蝉栖息高枝、吮饮清露,并非刻意标榜清雅脱俗,正如诗人自身为官守廉,亦非故作与众不同之态,而是源于深谙知足常乐之道。

3. 分段赏析

“避雀乔枝里,飞空华殿曲”描写蝉的活动场景。“避雀”点明蝉的生存状态;“飞空”则展现蝉偶尔飞向空中的躲避动作。蝉为了躲避黄雀的伤害,或藏身在高高的树枝上,或避匿在空空的宫殿内,这里表面实写了蝉艰难的生存状况,实则暗写了诗人对自己生存境况的深深忧虑。​“天寒响屡嘶,日暮声愈促”描写写蝉鸣的特点。“天寒”点出天气变化,寒冷的环境下蝉的叫声频繁响起,“屡嘶”强化了鸣叫的次数;“日暮”写时间已到了傍晚时分,蝉的叫声变得更加急促,“愈促”突出了鸣声的紧迫感。这几句从听觉上展现出蝉在环境变化中的状态,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繁吟如故尽,长韵还相续”描写蝉鸣叫的连续性。“繁吟如故尽”指蝉繁杂的鸣叫像以往一样没有停歇,即便似乎要结束,“长韵还相续”却又表明悠长的感觉依然在不断延续,通过“尽”与“续”的对比,突出蝉鸣声持续不断的特点。颔联和颈联两句,不仅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还寄寓了作者对生命流逝的伤感以及对自己处境艰难的悲哀之情。“饮露非表清,轻身易知足”两句是对蝉品质的议论与赞美。“饮露非表清”打破了人们对蝉“饮露表清高”的固有认知,指出蝉饮露并非刻意彰显自己的清高;“轻身易知足”则从蝉的自身状态出发,说明蝉体态轻盈,不贪求过多,很容易满足,这两句赋予蝉谦逊、知足的品格,表达了作者对蝉的欣赏之情。当然,诗人也是以蝉自喻,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高洁清雅,自己一生为官清廉,也非故意显示与众不同,是作者知道知足常乐。“知足”这个词语来自于《老子》中“祸莫大于不知足”一句,对照首联实写蝉的避害动作,可见诗人在“知足”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悲哀,在这种悲哀中还夹杂着一种畏祸的心态,隐含的意思其实就是:知足为避祸全身。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萧子显《春别诗四首(其三)》

下一篇:南北朝·鲍照《咏史·五都矜财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