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腊月半":当年腊月中旬,
# 腊月:农历十二月。,常年:往年。
"已觉梅花阑":已觉梅花落完。
# 阑:尽。
"不信今春晚":不信今春开晚,
# 晚:迟。
"俱来雪里看":同来雪里探看。
"树动悬冰落":树儿颤动冰落,
# 悬冰:梅树上悬结的冰凌。
"枝高出手寒":枝高出手冷寒。
# 出手寒:从袖里伸出手去攀折高出的梅枝,觉得很寒冷。
"早知觅不见":早知觅花不见,
"真悔著衣单":真悔衣着薄单。
南北朝诗歌的集大成者
庾信(513~581),北周文学家。字子山,小字兰成,祖籍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庾信幼聪敏,博览群书,初仕梁,后出使西魏被留,历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庾信善诗赋、骈文,前期作品绮艳轻靡,与徐陵齐名,世称“徐庾体”。入北朝后,所作诗赋抒发乡关之思,多沉郁悲愁之音,风格一变为萧瑟苍凉。明杨慎称其诗“为梁之冠绝,启唐之先鞭”。代表作品有《拟咏怀》《哀江南赋》《枯树赋》等。后人辑有《庾子山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中描写了诗人因怀疑今年春天来得晚,梅花开放延迟,而在雪中寻觅梅花的情景。通过对踏雪寻梅过程中所见景象,如树动冰落、枝寒手冷的描绘,以及寻梅未见后后悔衣着单薄的心理刻画,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与期待之情,同时也蕴含着对自然变化的微妙感触。
2. 写作手法
对比:“常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诗人回忆在南朝时,腊月中旬梅花就已将尽,与当下北方梅花开放时间形成对比,为后文寻梅及情感抒发做铺垫,蕴含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借事抒情:“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借后悔衣着单薄之事,委婉抒发寻梅不得的失望,以及对当下生活的不如意之感,深化对南朝的怀念之情,使情感表达更真实、蕴藉。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一联,描绘梅树晃动、悬冰坠落的清寒之景,以及攀枝时指尖触及的凛冽寒意,以冰落之“动”与手寒之“感”,层层递进地衬托出诗人寻梅未果的怅惘心境,使外在的冰雪环境与内心的孤寂寒凉浑然交融。
3. 分段赏析
“常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诗人不从当下寻梅场景入笔,而是回忆往昔在南朝时的情景。提及往年腊月中旬,便感觉梅花已至花期将尽之时。这不仅为读者展现了过去熟悉的梅花时令印象,更重要的是,为后文在北方寻梅的情节埋下伏笔。通过回忆南国梅花的花期,与后文北方梅花的开放时间形成潜在对比,同时也暗示出诗人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为全诗定下了一种怀旧与怅惘的情感基调。“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此句承接上联,点明当下所处北方之地,梅花开放时间比南方晚。然而,诗人心中仍怀着对梅花应按时开放的期待,不愿相信今年春天已至,梅花却迟迟未开。于是,诗人与众人一同前往雪地寻觅梅花踪迹。“不信”二字,将诗人的固执与对梅花的殷切期盼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地刻画出诗人渴望见到梅花的急切心情,也推动了诗歌情节的发展,自然地引出下文寻梅的具体过程。“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诗人在寻梅过程中,因未见梅花,试图通过攀弄梅树枝条来探寻究竟。这一动作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动态画面:梅树晃动,悬挂的冰凌纷纷落下;而诗人伸手去够高处的树枝,衣袖间寒意阵阵。“悬冰落”与“出手寒”对仗工整,通过对寻梅时所见景象和自身触觉的描写,前映后衬,既生动展现了北方春寒料峭的环境特点,又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寻梅无果的失落。这两句诗将景与情巧妙融合,让读者真切感受到诗人在寻梅过程中的孤寂与寒冷,进一步烘托出其内心的惆怅。“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诗人在寻梅不得后,发出如此感慨。早知道寻不到梅花,且天气依旧寒冷,就该多穿些衣服,不至于白白挨冻。这看似是对自己穿衣疏忽的简单懊恼,实则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情感。诗人借后悔衣着单薄,委婉地表达出对现实的失望,这种失望不仅是因为寻梅未遇,更是对当下所处环境和生活的不如意之感。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前文所流露出的对南朝温暖时节和美好往事的怀念之情。诗歌以这种生活化的口吻和情绪收尾,使情感更加真实可感,余韵悠长,让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诗人复杂的心境。
4. 作品点评
《梅花》作于北方,诗人在寻觅梅花无果的叙述里,寄寓了对南国暖冬、北国春寒的感慨。往昔腊月,梅花已然开罢,可如今春已至,梅花却仍不见踪迹。诗中运用白描与铺叙手法,以昔日故国的温暖,反衬当下所处之地的寒冷。诗人预想梅花应已绽放,时令已至春季天气该暖,可现实却并非如此。因而懊悔出门时穿衣过少,白白受冻。此诗风格清新自然,不着雕琢痕迹,借梅树花期早晚来体现天气寒暖。在南北、今昔、寒暖的多重对比间,流露对南朝往昔的眷恋,也暗藏着对现实境遇的不如意与失望。
# 明代文学家钟惺《古诗归》:“枝高出手寒”:五字,梅花高秀之句。梅花远体远神,妙在情而不在事。知此可读鲍参军、庾开府梅诗。昔人谓梅花格高,不知格生于韵,韵胜古格高也。鲍、庾二诗皆于韵中取胜,善于用长。
明文学家钟惺《古诗归》
# “枝高出手寒”:不言梅花,即是入梅花坞中矣。
明文学家谭元春《古诗归》
# 旧羡“枝高出手寒”句,著篇中集中,不足为异。
清诗人兼诗论家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 咏梅诗应以庾子山之“枝高出手寒”,苏东坡之“竹外一枝斜更好”为上。
清诗人沈德潜《说诗啐语》
# 古人咏梅,清高越俗,后人愈刻画,愈觉粘滞。古人取神,后人取形也。
清诗人沈德潜《古诗源》
上一篇:南北朝·鲍照《冬日诗》
下一篇:南北朝·佚名《石城乐(其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