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云乱山起":浓云从群山间翻涌而起,
"白日欲还次":白日即将沉落归返栖息之处。
"曛雾蔽穷天":黄昏的雾气遮蔽了整个天空,
"夕阴晦寒地":傍晚的阴云使寒地一片昏暗。
"烟霾有氛氲":烟雾弥漫,空气中充满浑浊的气息,
"精光无明异":阳光失去了鲜明的光彩,没有丝毫异样的明亮。
"风急野田空":狂风迅猛,田野上一片空旷寂寥,
"饥禽稍相弃":饥饿的禽鸟在挣扎中渐渐相互抛弃。
"含生共通闭":世间生灵都仿佛被封闭在这严寒里,
"怀贤孰为利":缅怀贤才又有谁能从中获利。
"天规苟平圆":如果自然的法则本该公平圆满,
"宁得已偏媚":又怎会允许偏私与偏爱存在。
"瀚海有归潮":瀚海之上总有回归的潮浪,
"衰容不还稚":可衰老的容颜却无法返回到年少之时。
"君今且安歌":您如今姑且安心歌唱吧,
"无念老方至":不要挂念衰老正渐渐来临。
南朝宋文学家,“元嘉三大家”之一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海(郡治今山东郯城北)人。出身寒微,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临海王刘子顼起兵失败,鲍照为乱兵所杀。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其诗体裁多样,题材丰富,长于乐府,尤擅七言之作,风格俊逸,对唐诗人李白、岑参等影响深远。其诗多不平之慨,表现了寒门之士积极进取的愿望和对士族专权现状的不满。亦擅赋及骈文。代表作品有乐府诗《拟行路难》十九首、赋《芜城赋》、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著有《鲍参军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一首描写冬天的诗。描绘了冬日景象,借自然的萧瑟,抒发对时光流逝、生命衰老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瀚海有归潮,衰容不还稚”是典型的对比手法。以“瀚海归潮”的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与“衰容不还稚”的生命单向流逝形成强烈对照。自然现象的可重复与人生衰老的不可逆,凸显时光无情、生命有限的残酷现实。这种对比将时间感慨具象化,让“衰老”的痛感更鲜明,也使全诗对生命规律的体悟更强烈,在前文萧瑟景象铺垫下,将情感推向深沉的叹惋。比喻:“严云乱山起”以“乱山”喻云层翻涌之态,写出冬云如群峰般厚重堆叠的压迫感;“曛雾蔽穷天”中“曛雾”似巨大帷幕,遮蔽天地,暗喻严寒对万物的笼罩。这些比喻不着“如”“似”等字,却让抽象的“寒”与“寂”化为可感的视觉形象,使冬日的荒寒不再是概念化的描述,而是如临其境的画面,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与感染力。意象组合:诗人通过“严云”“乱山”“曛雾”“夕阴”“风急”“野田空”“饥禽”等意象叠加组合,构建出完整的冬日荒寒图景。先以“严云乱山”“曛雾夕阴”铺展天地之广的萧瑟,再以“风急野田”“饥禽相弃”描写局部的困顿。自然意象与动物意象相互联系,既展现环境的严酷,又暗示生命的挣扎,共同指向“含生共通闭”的整体困境,使诗歌的苍凉氛围在意象叠加中愈发浓厚。托物言志:“饥禽稍相弃”托禽鸟在绝境中相弃之态,暗寓乱世中人情淡薄、生存艰难的现实;“衰容不还稚”以自身衰老之“物”,言时光不可逆、壮志难酬的悲志。前文的“严云”“曛雾”等景物,既是冬日实景,也是诗人内心压抑、迷茫的外在表现。托物与言志交融,使个人的生命感慨与自然的萧瑟景象相互联系,让情感表达更含蓄而深沉,避免了直白抒情的浅露。远近结合:“严云乱山起”“曛雾蔽穷天”是远景,勾勒出天地辽阔却被寒雾笼罩的苍茫;“风急野田空”“饥禽稍相弃”是近景,描写旷野与禽鸟,展现细节的萧瑟。远景的宏大与近景的具体相互映照,既让读者感受到冬日严寒的无处不在,又能体察到微小生命在绝境中的状态。这种远近结合的写法,使荒寒景象更立体,也让“含生共通闭”的感慨更具普遍性。虚实结合:“严云乱山”“风急野田”等是眼前实景,勾勒冬日的真实荒寒;而“怀贤孰为利”“天规苟平圆”则是虚写的感慨,由实景引发对世事、天道的思考。“瀚海有归潮”是对自然规律的虚想,与“衰容不还稚”的实感对比,虚实相济。实景为虚感提供依托,虚感使实景超越自然描写,升华为对生命与命运的哲思,让诗歌在具体景象中蕴含深远意境。直抒胸臆:“怀贤孰为利”以反问直抒对贤才遭弃的忧虑,乱世之中,贤能无所施其才,这份愤懑与惋惜不加掩饰;“天规苟平圆,宁得已偏媚”直面天道不公的困惑,将对命运无常的怨怼直白道出,无半分迂回。最动人者莫过于“瀚海有归潮,衰容不还稚”,以对比直揭生命衰老的残酷,时光一去不返的痛切脱口而出。结尾“君今且安歌,无念老方至”看似劝勉,实则“无念”二字难掩对衰老的恐惧,强作豁达的背后,是对生命流逝的直白哀叹。这些句子挣脱景物遮掩,将内心的忧思、愤懑与悲怆直抒出来,让情感如奔泉般直击人心,显露出沉郁而强烈的生命痛感。
3. 分段赏析
“严云乱山起,白日欲还次”:开篇以“严云”“乱山”勾勒出冬日浓云从群山间翻涌的壮阔而肃杀之景,“白日欲还”点出日暮时分,天地间的苍茫感与寒意初显,为全诗奠定萧瑟基调,写景简洁却画面感极强。“曛雾蔽穷天,夕阴晦寒地”:“曛雾”“夕阴”叠加,写黄昏雾气遮蔽整个天空,傍晚阴云使大地一片昏暗,“蔽穷天”“晦寒地”从空间上渲染出严寒笼罩天地的压抑感,强化了冬日的荒寒氛围。“烟霾有氛氲,精光无明异”:写烟雾弥漫、空气浑浊,阳光失去了鲜明光彩,不见丝毫亮色。通过光线的黯淡,进一步刻画冬日的阴沉,呼应前文的“曛雾”“夕阴”,让天地间的死寂感更浓。“风急野田空,饥禽稍相弃”:“风急”“野田空”写出旷野的萧瑟空寂,“饥禽相弃”则描写生物状态,饥饿的禽鸟在绝境中相互抛弃,以小见大,既显冬日生存之艰,又暗含对生命在困境中挣扎的悲悯。“含生共通闭,怀贤孰为利”:“含生共通闭”总括世间生灵在严寒中仿佛被封闭的状态,由自然与生物转向对人事的感慨,“怀贤孰为利”以反问透出对贤才在乱世中难有施展之地的隐忧,使诗意从写景延伸至对世事的思考。“天规苟平圆,宁得已偏媚”:从自然规律入手,质疑若天道本应公平,为何会有偏私偏爱?暗含对命运不公、世事无常的慨叹,为后文生命衰老的感慨埋下伏笔。“瀚海有归潮,衰容不还稚”:以“瀚海归潮”的循环往复,对比“衰容不还稚”的不可逆,鲜明点出时光流逝、生命衰老的残酷,将前文的景物描写与个人生命体验相连,感慨深沉而痛切。“君今且安歌,无念老方至”:结尾以“且安歌”“无念”故作宽慰,看似劝人释怀,实则“老方至”的现实无法回避,字里行间藏着难以掩饰的苍凉与无奈,让情感在压抑中更显沉郁,收束余味悠长。
下一篇:南北朝·庾信《咏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