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ōng
shī

朝代:南北朝作者:鲍照浏览量:2
yán
yún
luàn
shān
bái
huán
xūn
qióng
tiān
yīn
huì
hán
yān
mái
yǒu
fēn
yūn
jīng
guāng
míng
fēng
tián
kōng
qín
shāo
xiāng
hán
shēng
gòng
tōng
huái
怀
xián
shú
wèi
tiān
guī
gǒu
píng
yuán
nìng
piān
mèi
hàn
hǎi
yǒu
guī
cháo
shuāi
róng
huán
zhì
jūn
jīn
qiě
ān
niàn
lǎo
fāng
zhì

译文

浓云从群山间翻涌而起,白日即将沉落归返栖息之处。黄昏的雾气遮蔽了整个天空,傍晚的阴云使寒地一片昏暗。烟雾弥漫,空气中充满浑浊的气息,阳光失去了鲜明的光彩,没有丝毫异样的明亮。狂风迅猛,田野上一片空旷寂寥,饥饿的禽鸟在挣扎中渐渐相互抛弃。世间生灵都仿佛被封闭在这严寒里,缅怀贤才又有谁能从中获利。如果自然的法则本该公平圆满,又怎会允许偏私与偏爱存在。瀚海之上总有回归的潮浪,可衰老的容颜却无法返回到年少之时。您如今姑且安心歌唱吧,不要挂念衰老正渐渐来临。

逐句剖析

"严云乱山起":浓云从群山间翻涌而起,

"白日欲还次":白日即将沉落归返栖息之处。

"曛雾蔽穷天":黄昏的雾气遮蔽了整个天空,

"夕阴晦寒地":傍晚的阴云使寒地一片昏暗。

"烟霾有氛氲":烟雾弥漫,空气中充满浑浊的气息,

"精光无明异":阳光失去了鲜明的光彩,没有丝毫异样的明亮。

"风急野田空":狂风迅猛,田野上一片空旷寂寥,

"饥禽稍相弃":饥饿的禽鸟在挣扎中渐渐相互抛弃。

"含生共通闭":世间生灵都仿佛被封闭在这严寒里,

"怀贤孰为利":缅怀贤才又有谁能从中获利。

"天规苟平圆":如果自然的法则本该公平圆满,

"宁得已偏媚":又怎会允许偏私与偏爱存在。

"瀚海有归潮":瀚海之上总有回归的潮浪,

"衰容不还稚":可衰老的容颜却无法返回到年少之时。

"君今且安歌":您如今姑且安心歌唱吧,

"无念老方至":不要挂念衰老正渐渐来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冬日诗》是南北朝诗人鲍照写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十六句,共九十六字,收在《鲍参军集》里。诗的开头是“严云乱山起”,接着用“曛雾蔽穷天”“风急野田空”等句子,叠加出严冬的景象,勾勒出一片荒凉寒冷、草木枯萎的自然画面。诗里还写了“饥禽相弃”“含生共通闭”这些生物的状态,最后落到“衰容不还稚”的生命感慨上,表现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深刻感受。结尾“君今且安歌,无念老方至”,体现了鲍照诗歌里那种苍凉悲怆的典型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宋文学家,“元嘉三大家”之一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海(郡治今山东郯城北)人。出身寒微,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临海王刘子顼起兵失败,鲍照为乱兵所杀。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其诗体裁多样,题材丰富,长于乐府,尤擅七言之作,风格俊逸,对唐诗人李白、岑参等影响深远。其诗多不平之慨,表现了寒门之士积极进取的愿望和对士族专权现状的不满。亦擅赋及骈文。代表作品有乐府诗《拟行路难》十九首、赋《芜城赋》、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著有《鲍参军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是鲍照在担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时写的,时间在466到470年之间。当时南朝宋的政权已经到了动荡的末期,鲍照在荆州江陵的幕府任职,既经历着政治上的变动,又感受着冬天的严寒。据《宋书》记载,这段时间鲍照写了不少和冬天有关的诗。这首诗最后一句“无念老方至”带着苍凉的语气,和他470年因为刘子顼起兵作乱而被杀害的结局,倒是能相互印证,让人感受到其中的关联。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一首描写冬天的诗。描绘了冬日景象,借自然的萧瑟,抒发对时光流逝、生命衰老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瀚海有归潮,衰容不还稚”是典型的对比手法。以“瀚海归潮”的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与“衰容不还稚”的生命单向流逝形成强烈对照。自然现象的可重复与人生衰老的不可逆,凸显时光无情、生命有限的残酷现实。这种对比将时间感慨具象化,让“衰老”的痛感更鲜明,也使全诗对生命规律的体悟更强烈,在前文萧瑟景象铺垫下,将情感推向深沉的叹惋。比喻:“严云乱山起”以“乱山”喻云层翻涌之态,写出冬云如群峰般厚重堆叠的压迫感;“曛雾蔽穷天”中“曛雾”似巨大帷幕,遮蔽天地,暗喻严寒对万物的笼罩。这些比喻不着“如”“似”等字,却让抽象的“寒”与“寂”化为可感的视觉形象,使冬日的荒寒不再是概念化的描述,而是如临其境的画面,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与感染力。意象组合:诗人通过“严云”“乱山”“曛雾”“夕阴”“风急”“野田空”“饥禽”等意象叠加组合,构建出完整的冬日荒寒图景。先以“严云乱山”“曛雾夕阴”铺展天地之广的萧瑟,再以“风急野田”“饥禽相弃”描写局部的困顿。自然意象与动物意象相互联系,既展现环境的严酷,又暗示生命的挣扎,共同指向“含生共通闭”的整体困境,使诗歌的苍凉氛围在意象叠加中愈发浓厚。托物言志:“饥禽稍相弃”托禽鸟在绝境中相弃之态,暗寓乱世中人情淡薄、生存艰难的现实;“衰容不还稚”以自身衰老之“物”,言时光不可逆、壮志难酬的悲志。前文的“严云”“曛雾”等景物,既是冬日实景,也是诗人内心压抑、迷茫的外在表现。托物与言志交融,使个人的生命感慨与自然的萧瑟景象相互联系,让情感表达更含蓄而深沉,避免了直白抒情的浅露。远近结合:“严云乱山起”“曛雾蔽穷天”是远景,勾勒出天地辽阔却被寒雾笼罩的苍茫;“风急野田空”“饥禽稍相弃”是近景,描写旷野与禽鸟,展现细节的萧瑟。远景的宏大与近景的具体相互映照,既让读者感受到冬日严寒的无处不在,又能体察到微小生命在绝境中的状态。这种远近结合的写法,使荒寒景象更立体,也让“含生共通闭”的感慨更具普遍性。虚实结合:“严云乱山”“风急野田”等是眼前实景,勾勒冬日的真实荒寒;而“怀贤孰为利”“天规苟平圆”则是虚写的感慨,由实景引发对世事、天道的思考。“瀚海有归潮”是对自然规律的虚想,与“衰容不还稚”的实感对比,虚实相济。实景为虚感提供依托,虚感使实景超越自然描写,升华为对生命与命运的哲思,让诗歌在具体景象中蕴含深远意境。直抒胸臆:“怀贤孰为利”以反问直抒对贤才遭弃的忧虑,乱世之中,贤能无所施其才,这份愤懑与惋惜不加掩饰;“天规苟平圆,宁得已偏媚”直面天道不公的困惑,将对命运无常的怨怼直白道出,无半分迂回。最动人者莫过于“瀚海有归潮,衰容不还稚”,以对比直揭生命衰老的残酷,时光一去不返的痛切脱口而出。结尾“君今且安歌,无念老方至”看似劝勉,实则“无念”二字难掩对衰老的恐惧,强作豁达的背后,是对生命流逝的直白哀叹。这些句子挣脱景物遮掩,将内心的忧思、愤懑与悲怆直抒出来,让情感如奔泉般直击人心,显露出沉郁而强烈的生命痛感。

3. 分段赏析

“严云乱山起,白日欲还次”:开篇以“严云”“乱山”勾勒出冬日浓云从群山间翻涌的壮阔而肃杀之景,“白日欲还”点出日暮时分,天地间的苍茫感与寒意初显,为全诗奠定萧瑟基调,写景简洁却画面感极强。“曛雾蔽穷天,夕阴晦寒地”:“曛雾”“夕阴”叠加,写黄昏雾气遮蔽整个天空,傍晚阴云使大地一片昏暗,“蔽穷天”“晦寒地”从空间上渲染出严寒笼罩天地的压抑感,强化了冬日的荒寒氛围。“烟霾有氛氲,精光无明异”:写烟雾弥漫、空气浑浊,阳光失去了鲜明光彩,不见丝毫亮色。通过光线的黯淡,进一步刻画冬日的阴沉,呼应前文的“曛雾”“夕阴”,让天地间的死寂感更浓。“风急野田空,饥禽稍相弃”:“风急”“野田空”写出旷野的萧瑟空寂,“饥禽相弃”则描写生物状态,饥饿的禽鸟在绝境中相互抛弃,以小见大,既显冬日生存之艰,又暗含对生命在困境中挣扎的悲悯。“含生共通闭,怀贤孰为利”:“含生共通闭”总括世间生灵在严寒中仿佛被封闭的状态,由自然与生物转向对人事的感慨,“怀贤孰为利”以反问透出对贤才在乱世中难有施展之地的隐忧,使诗意从写景延伸至对世事的思考。“天规苟平圆,宁得已偏媚”:从自然规律入手,质疑若天道本应公平,为何会有偏私偏爱?暗含对命运不公、世事无常的慨叹,为后文生命衰老的感慨埋下伏笔。“瀚海有归潮,衰容不还稚”:以“瀚海归潮”的循环往复,对比“衰容不还稚”的不可逆,鲜明点出时光流逝、生命衰老的残酷,将前文的景物描写与个人生命体验相连,感慨深沉而痛切。“君今且安歌,无念老方至”:结尾以“且安歌”“无念”故作宽慰,看似劝人释怀,实则“老方至”的现实无法回避,字里行间藏着难以掩饰的苍凉与无奈,让情感在压抑中更显沉郁,收束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十八)》

下一篇:南北朝·庾信《咏梅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