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雾杂山烟":水面雾气与山中的云雾之气交杂,
"冥冥不见天":天地一片晦暗,仰头都看不见天。
"听猿方忖岫":迷蒙中只听到猿猴悲啼,方才揣度两岸都是山峦,
# 岫:山。
"闻濑始知川":听到湍急的水流声,方知身边就是急驰的江流。
# 濑:急速的水流。
"渔人惑澳浦":渔人对这儿的山水形势也迷惑了,
# 浦:水边。,惑:疑惑,迷惑。
"行舟迷溯沿":弄不清哪儿是水边,驾驶着船只在迷雾中盘旋。
# 溯沿:盘旋。
"日中氛霭尽":雾气到中午时分才散尽,
# 氛霭:雾气。
"空水共澄鲜":天空和江水又是一片清澈澈明。
伏挺,(约483—约548)南朝梁平昌安丘人,字士标。伏暅子。博学有才思,善效谢康乐,为五言诗。任昉叹曰:“此子日下无双。”齐末,州举秀才,对策第一。萧衍(梁武帝)至新林,挺迎谒,引为征东行参军。梁武帝天监初,除中军参军事。在家讲《论语》,听者倾朝。累迁晋陵、武康令。后除南台书侍御史,因纳贿被劾,惧罪出家,名僧挺。后遇赦,不堪食素,还俗。侯景乱中卒。有《迩说》及文集,均佚。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诗,也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行舟途中遭遇早雾时,水雾与山烟混杂、天地昏暗的景象,以及在雾中依靠猿声、水流声来判断山川,渔人、行舟迷失方向的情景,还展现了日中雾气散尽后,天空与江水澄澈鲜明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在雾中行舟的独特感受。这是一首写行舟遇雾题材的五言诗,借雾中及雾散的景象写出了诗人的行舟经历与感触。
2. 写作手法
白描:全诗以简洁质朴的语言,如“水雾杂山烟,冥冥不见天”“日中氛霭尽,空水共澄鲜”等,不加过多修饰,直接勾勒出雾中及雾散后的景色,使景物特点鲜明,画面感十足。渲染:开篇“水雾杂山烟,冥冥不见天”,描绘出浓雾弥漫,水雾与山烟交融,天地间一片昏暗,不见天日的景象,极力渲染出早雾浓重、阴沉压抑的氛围。“渔人惑澳浦,行舟迷溯沿”,通过描述渔人在港湾迷失,行舟之人分不清顺流逆流,从侧面渲染出早雾给行船带来的极大困扰,进一步强化了雾中环境的恶劣与迷茫。首尾呼应:首联描绘出早雾中水雾山烟弥漫、昏暗不见天的景象,展现出雾中世界的混沌;尾联“日中氛霭尽,空水共澄鲜”,写中午时分雾气散尽,天空与水面澄澈鲜明,呈现出清朗之态。开头的浓雾与结尾的雾散形成对比与呼应,完整地呈现了从早雾弥漫到雾气消散的过程,使诗歌结构严谨。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水雾杂山烟,冥冥不见天”,开篇总写大雾弥漫的景象,水面的雾气与山中的烟雾相互交融,天地一片昏暗,连天空都看不见。此句既突出雾气之浓重,又点出了水、山、天等元素,虚实相映,为全诗营造出一种朦胧、神秘的氛围,奠定了基调。中间四句“听猿方忖岫,闻濑始知川”,在大雾中,视觉受阻,诗人只能凭借听觉来感知周围环境,听到猿啼才推测出山峦的位置,听到湍急的水流声才知道是河流,细腻地表现了雾中之人依靠声音来判断环境的心理过程,也增添了几分迷离恍惚之感。“渔人惑澳浦,行舟迷溯沿”,进一步写人在雾中的迷茫状态,渔人对水边之地感到迷惑,行舟也迷失了顺流和逆流的方向,生动展现出雾气给行舟带来的困扰,将雾的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在雾中茫然不知所措的心境。尾两句“日中氛霭尽,空水共澄鲜”,笔锋一转,随着时间推移,到了中午,雾气散尽,天空和江水都变得澄澈鲜明。“尽”字干脆利落地写出雾气消散之态,“澄鲜”二字则描绘出雾散后山水的清新明亮,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与开头的昏暗形成鲜明对比,也表现出舟中之人从雾中的迷茫到雾散后的舒畅心情转变。
4. 作品点评
《行舟值早雾诗》是伏挺的代表诗作之一,在南朝诗歌领域颇具特色。它紧扣行舟遇雾的主题,将雾中独特的山水景致、人物状态以及心境变化生动呈现,情景交融,富有生活气息与艺术感染力。白描与视听结合的运用巧妙自然,使诗歌语言简洁却意境深远,画面感强烈。其风格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既体现了南朝山水诗注重写景抒情的共性,又展现出伏挺个人独特的观察力与表现力。
上一篇:南北朝·庾信《听歌一绝诗》
下一篇:南北朝·沈约《细言应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