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ōng

朝代:唐作者:郑谷浏览量:2
xià
shì
chuí
yáng
chén
shuāng
fēng
shí
shàng
tái
wén
nóng
shuāng
mǎn
jìng
hóng
wǎn
gāo
zhī
yǒu
bái
yún
chūn
huā
piāo
sēng
xuán
sǎo
hán
luò
xiān
wén
kān
bēi
fēng
qiān
shù
shēn
cáng
bái
fén

译文

低头看那垂杨轻拂路面的尘土,双峰石上覆盖着苔藓的纹路。浓重的霜铺满小路,路上没有红叶,傍晚的太阳照在高高的树枝上,树枝间有白云飘浮。春天的台阶旁花朵飘落,僧人随即清扫,寒冷的溪边果实掉落,鹤最先听到声响。怎么能忍受这寂寞之时悲风刮起,千树丛林深深隐藏着李白的坟墓。

逐句剖析

"下视垂杨拂路尘":低头看那垂杨轻拂路面的尘土,

"双峰石上覆苔文":双峰石上覆盖着苔藓的纹路。

"浓霜满径无红叶":浓重的霜铺满小路,路上没有红叶,

# 浓霜:一作霜浓。

"晚日高枝有白云":傍晚的太阳照在高高的树枝上,树枝间有白云飘浮。

# 晚日:一作日晚。

"春砌花飘僧旋扫":春天的台阶旁花朵飘落,僧人随即清扫,

"寒溪子落鹤先闻":寒冷的溪边果实掉落,鹤最先听到声响。

"那堪寂寞悲风起":怎么能忍受这寂寞之时悲风刮起,

"千树深藏李白坟":千树丛林深深隐藏着李白的坟墓。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松》是唐代诗人郑谷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绘了松树所处的自然环境,通过对不同季节、不同时段松树周边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幽、寂静的氛围。首联从不同视角展现了松树周围的环境,垂杨拂尘和石上苔文体现出环境的清幽。颔联描绘了秋冬时节松树所在小路的景象,浓霜、无红叶和白云,增添了几分寂寥。颈联将视角拉到春天和寒冷的溪边,花飘、子落以及僧扫、鹤闻,使画面更加生动。尾联在寂寞悲风的氛围中,引出李白坟,增添了人文情怀和历史的厚重感。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郑谷(851?~910?),唐代诗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僖宗时进士,官至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郑谷与张乔、周繇等合称“咸通十哲”,还被诗僧齐己称为“一字师”。他的诗作,多投赠唱和、写景咏物之作,然屡遭丧乱,能将个人忧愤与时代哀愁融铸其中,声调悲凉。其诗笔调清新,思致婉转,时有警句。《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往往于风调之中独饶思致”,堪为“晚唐之巨擘”。代表作品有《淮上与友人别》《席上贻歌者》《雪中偶题》《鹧鸪》等。著有《云台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下视垂杨拂路尘,双峰石上覆苔文”,这两句诗中“下视垂杨拂路尘”,从俯视的角度描绘了垂杨轻拂路面尘土的情景,“下视”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观察的角度。“拂路尘”则生动地表现出垂杨的动态,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双峰石上覆苔文”,接着描写了双峰石上覆盖着苔藓纹路的景象,“覆”字形象地表现出苔藓的生长状态,与上句的垂杨形成了不同的视觉感受。颔联:“浓霜满径无红叶,晚日高枝有白云”,这两句诗中“浓霜满径无红叶”,描绘了秋冬时节松树所在小路的景象,“浓霜”点明了季节的特征,“无红叶”则突出了环境的寂寥和冷清,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萧瑟的氛围。“晚日高枝有白云”,在傍晚的背景下,高高的树枝上有白云飘浮,“晚日”和“白云”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与前文的寂寥形成了一种对比,使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颈联:“春砌花飘僧旋扫,寒溪子落鹤先闻”,这两句诗中“春砌花飘僧旋扫”,将视角拉到春天,台阶旁花朵飘落,僧人随即清扫,“春砌”点明了时间和地点,“花飘”和“僧旋扫”形成了一种动态的画面,使诗歌充满了生活气息。“寒溪子落鹤先闻”,描绘了寒冷的溪边果实掉落,鹤最先听到声响的情景,“寒溪”营造出一种寒冷、寂静的氛围,“鹤先闻”则增添了一份神秘的感觉。尾联:“那堪寂寞悲风起,千树深藏李白坟”,这两句诗中“那堪寂寞悲风起”,表达了诗人在寂寞之时悲风刮起的感受,“那堪”强调了诗人对这种氛围的难以忍受,使情感更加深沉。“千树深藏李白坟”,在寂寞悲风的氛围中,引出李白坟,“千树深藏”给人一种神秘、悠远的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陆龟蒙《答友人》

下一篇:唐·韦庄《村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