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shī

朝代:南北朝作者:江洪浏览量:2
bēi
yǒu
wēi
cǎo
néng
huā
néng
shí
fān
fēng
hóng
yīng
zhào
chí
shàng
tuō
gēn
shù
fēi
shī
shuāng
jiāo
yīng
fēi
péng

译文

水塘边生着一株小小的荷草,既能绽放秀美的花朵,也能结出饱满的莲子。碧绿的荷叶喜欢在微风中翻卷起伏,艳红的荷花正适宜在阳光下灼灼盛放。后来它被移栽到清澈如美玉的池水中,希望这安身之所不会让它的根须失所。可谁能料到当霜寒露重的时节降临,它竟也像那漂泊的飞蓬一样枯萎凋零了。

逐句剖析

"泽陂有微草":水塘边生着一株小小的荷草,

# 泽陂:泽畔,水边。

"能花复能实":既能绽放秀美的花朵,也能结出饱满的莲子。

"碧叶喜翻风":碧绿的荷叶喜欢在微风中翻卷起伏,

# 翻风:随风摇动。

"红英宜照日":艳红的荷花正适宜在阳光下灼灼盛放。

# 红英:指荷花。

"移居玉池上":后来它被移栽到清澈如美玉的池水中,

"托根庶非失":希望这安身之所不会让它的根须失所。

"如何霜露交":可谁能料到当霜寒露重的时节降临,

"应与飞蓬匹":它竟也像那漂泊的飞蓬一样枯萎凋零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荷诗》是南北朝时期江洪所写的五言古诗。这首诗中对荷花的赞美之处在于第二联,诗人用“喜翻风”描述了翠绿的荷叶,用“宜照日”描述了鲜艳的荷花,非常生动。尤其是在“喜”和“宜”这两个字的运用上,表现得异常生动,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自然界中的荷花深刻的意识和情感。关于是谁把荷花从“泽陂”迁移到了“玉池”,诗人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从诗的意境来解读,这更像是诗人本人,他期望荷花能在新的背景下“扎根。正因为这个原因,他对秋季的到来和霜冻季节中荷花的状况深感忧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江洪:南朝齐、梁诗人

江洪南朝梁济阳人。初为齐太学生。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招文学,洪以善辞藻从游。曾与丘令楷击钵立韵,响绝诗成,皆可观览。后为建阳令,坐事死。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拟人:“碧叶喜翻风,红英宜照日”这两句通过“喜”“宜”二字赋予荷花人格化的情感与意志,“喜”字将荷叶在风中翻卷的动态,拟作人因喜悦而舒展的姿态,仿佛绿叶对清风有主动的亲近与欢愉。“宜”字暗含红花的主观选择,认为日光最适合映衬自身的美艳,暗示荷花与阳光之间存在默契的依存关系。

2. 分段赏析

“泽陂有微草,能花复能实”,以“微草”点明荷花生长于水泽的卑微环境,却兼具开花结果的功能,暗含对其虽处低微却能奉献价值的肯定。“碧叶喜翻风,红英宜照日”,通过“碧叶”与“红英”的色彩对比,以及“翻风”“照日”的动态描写,展现荷花在自然光照与风动中的鲜活姿态,凸显其外显的生机与美感。“移居玉池上,托根庶非失”,假设荷花被移植至华美的玉池,强调环境对根基稳固的重要性,隐含对理想境遇的向往,或暗喻个体对提升自身价值的期许。“如何霜露交,应与飞蓬匹”,笔锋突转,以“霜露交”象征外界的严酷环境,将凋零的荷花与漂泊的飞蓬并置,流露出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无奈,或隐含对命运无常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徐君茜《共内人夜坐守岁诗》

下一篇:南北朝·江洪《秋风曲三首 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