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初北岸涸":早春时河流北岸干枯见底,
# 涸:水干竭。
"夏月南湖通":夏日里南湖水波光融融。
# 南湖:一名鸳鸯湖。在浙江省嘉兴县城东南。湖中有烟雨楼,为当地名胜。
"卷荷舒欲倚":卷曲的荷叶渐渐展开,好像想要倚立在水面之上,
# 倚:倚立。,卷荷:卷曲的荷叶。含苞欲放的荷花。
"芙蓉生即红":荷花一生长出来就是红色的。
# 即:即可。,芙蓉:荷花,古称芙蕖。
"楫小宜回径":船桨很小适合在曲折的水道中划行,
# 回径:回转路径。小河径里回转船头。,楫:船。短的船桨。
"船轻好入丛":船儿轻轻更便于在荷丛中穿行。
# 丛:水草丛。
"钗光逐影乱":金钗的闪光追逐水中的倒影,令人眼花缭乱,
# 钗光:宝钗的光芒。钗:两股笄。首饰的一种。
"衣香随逆风":衣服的香气随着逆风飘散。
"江南少许地":江南这小小的一片地方,
# 少许:少量;一点点。
"年年情不穷":年年都有着无尽的情思。
刘缓(?—约540)南朝梁平原高唐人,字含度。风流倜傥,名高一府。为湘东王萧绎中录事。时西府盛集文学之士,而缓居首,常云:“不须名位,所须衣食。不用身后之誉,唯重目前知见。”后随湘东王至江州,卒。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劳动题材诗。描绘了江南女子夏日荷丛中采莲的欢快场景,体现了劳动妇女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与对生活的热爱。
2. 写作手法
正衬:用荷之美衬人之美,“卷荷舒欲倚,芙蓉生即红”以荷叶舒展、荷花红艳,暗衬采莲女的青春靓丽,物与人相互映衬,倍增诗意。联想:“卷荷舒欲倚”联想少女姿态,以荷叶柔美喻采莲女灵动;“芙蓉生即红”由花色联想少女娇羞,实现物人勾连。“钗光逐影乱”借光影联想少女泛舟顾盼,“衣香随逆风”以嗅觉联想微风中衣襟翻飞。全诗借联想交织景物、人物与情感,赋予劳动场景浪漫抒情特质。
3. 分段赏析
“春初北岸涸,夏月南湖通”两句是对荷塘时令变化的勾勒。以“春初”与“夏月”对比,展现北岸从干涸到南湖注水后荷塘的生机转变,为采莲场景的展开铺垫了季节背景,简洁交代自然环境的时序更替。“卷荷舒欲倚,芙蓉生即红”两句刻画荷塘植物情态。“卷荷舒欲倚”描绘荷叶由卷而舒的动态,仿佛欲倚傍水面;“芙蓉生即红”则突出荷花绽放时的明艳色泽。二者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夏日荷塘的蓬勃生机,荷的姿态与花色相互映衬,暗含对江南风物的赞美。“楫小宜回径,船轻好入丛”两句聚焦采莲工具与场景。以“楫小”“船轻”的特征,说明舟船适合在荷丛小径间迂回穿行,既体现采莲活动的地域特殊性,又通过工具的灵巧暗示采莲女动作的轻盈敏捷,为人物出场做足铺垫。“钗光逐影乱,衣香随逆风”两句是对采莲女的细节描写。“钗光逐影乱”状写女子发间钗饰随舟行光影晃动的动态,“衣香随逆风”则借衣香飘散传递人物的清雅气息。两句从视觉与嗅觉角度勾勒人物形象,将采莲女的灵动与荷丛的清幽融为一体,营造出情景交融的诗意画面。“江南少许地,年年情不穷”两句收束全诗并升华情感。以“少许地”强调江南地域之小,却以“情不穷”凸显此地年年滋生的相思与热爱。诗句既总结采莲场景的欢快氛围,又延伸出对江南风土人情的无限眷恋,使全诗在质朴的咏叹中蕴含绵长韵味。
上一篇:南北朝·卢思道《听鸣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