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è

朝代:唐作者:卢殷浏览量:1
xià
liáng
shēng
diàn
rén
yuè
mǎn
tíng
nán
wén
làng
wàng
bái
xīng
shù
rào
què
chuāng
fēi
jiù
àn
yíng
shí
宿
lán
yǐng
gòng
fāng
xīn

译文

夜露降下竹席沁出凉意,空寂庭院,唯有月光独盈。逆流河水涛声杳不可闻,徒然仰望,天际白榆星明。枯树盘绕,寒鸦独栖身影,幽窗忽入,流萤暗夜微荧。兰香暗度,光影悄然迁行,心念同沐,共享此夜芳馨。

逐句剖析

"露下凉生簟":夜露降下竹席沁出凉意,

# 簟:竹席。

"无人月满庭":空寂庭院,唯有月光独盈。

"难闻逆河浪":逆流河水涛声杳不可闻,

# 逆河浪:当指织女渡天河。

"徒望白榆星":徒然仰望,天际白榆星明。

# 白榆:指星。

"树绕孤栖鹊":枯树盘绕,寒鸦独栖身影,

"窗飞就暗萤":幽窗忽入,流萤暗夜微荧。

"移时宿兰影":兰香暗度,光影悄然迁行,

"思共习芳馨":心念同沐,共享此夜芳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月夜》是唐代诗人卢殷创作的五言律诗。首联勾勒出环境的寂寥与诗人的孤独,奠定全诗清幽而略带怅然的基调。颔联仿佛心中有牵挂却难以触及,强化了茫然与空落之感。颈联转而描写近景,暗示夜色渐深,也隐隐透出一丝寻觅与不安,将孤独感具象化。尾联含蓄抒发对亲近之人的思念与向往。全诗描绘月夜下的庭院景象与诗人孤寂情怀,展现了唐代五言律诗的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抒怀诗。通过描写月夜,借景抒情,将孤寂、怅惘与含蓄的思念融入诗中。

2. 写作手法

用典:颔联“徒望白榆星”引用“白榆”的典故(古代传说中白榆为星名,代指星空),既符合月夜观星的情境,又以“徒望”二字强化了凝望星空却无所依凭的怅惘,让对远方的牵挂或期盼更具古典韵味,拓宽了诗句的想象空间。对偶:首联“露下凉生簟,无人月满庭”采用主谓结构对仗,上句写露水降下、竹席生凉,下句写无人庭院、月光满溢,均以清幽之景营造静谧氛围,内容上相互映衬,强化了月夜的空寂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露下凉生簟,无人月满庭”开篇以“露下”“凉生”点出秋夜的清寒,竹席生凉暗示夜深人静。“无人月满庭”则以皎洁月光洒满空庭却无人共赏的景象,勾勒出环境的寂寥与诗人的孤独,奠定全诗清幽而略带怅然的基调。颔联“难闻逆河浪,徒望白榆星”“逆河浪”暗含对远方的眺望与期盼,却“难闻”,流露出某种失落;“白榆星”是古典诗词中常指代星空的典故,“徒望”二字点出凝望星空却无所寄托的怅惘,仿佛心中有牵挂却难以触及,强化了茫然与空落之感。颈联“树绕孤栖鹊,窗飞就暗萤”转而描写近景:树上是独自栖息的鹊鸟,窗畔是向暗处飞掠的流萤。“孤栖鹊”呼应首联的“无人”,以禽鸟的孤独衬诗人的孤寂;“就暗萤”则以萤火趋暗的动态,暗示夜色渐深,也隐隐透出一丝寻觅与不安,将孤独感具象化。尾联“移时宿兰影,思共习芳馨”“移时”写出诗人伫立良久,最终静立于兰花阴影之中;“兰”象征高洁芬芳,“思共习芳馨”则将情感落到对“共习芳馨”之人的思念,渴望与心上人一同沉浸在兰花般的美好芬芳中,让此前的孤寂与怅惘有了落点,原来是借月夜景物,含蓄抒发对亲近之人的思念与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分司初到洛中,偶题六韵,兼戏呈冯尹》

下一篇:唐·柳公权《阊门即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