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城西南隅":在鄂州城的西南角,
# 隅:角落。,州:指鄂州,指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
"有黄鹤楼者":有一座楼叫黄鹤楼。
"《图经》云":《图经》上说:“
# 《图经》:记载某地风俗,物产,附有地图的书籍。
"费祎登仙":费祎成仙,
# 登仙:成仙。,费祎:字文伟,三国时蜀汉大将军。
"尝驾黄鹤返憩于此":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在这里休息,
# 憩:休息。,驾:骑。,尝:曾经。
"遂以名楼":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
# 以:用。,遂:于是,就。
"事列《神仙》之传":事情记载在《神仙传》上,
# 《神仙》:即《神仙传》,晋代葛洪著,专记神仙故事。,列:记载。
"迹存《述异》之志":事迹保存在《述异记》上。
# 《述异》之志:是《述异记》,南朝梁任昉著,多载志怪故事。
"观其耸构巍峨":观看黄鹤楼这座矗立着的楼宇,
# 巍峨:高大雄伟的样子。,其:代词,指黄鹤楼。
"高标巃嵸":高大雄伟,高高耸立,
# 巃嵸:高耸的样子。
"上倚河汉":它顶端靠着银河,
# 河汉:银河。
"下临江流":底部临近大江;
"重檐翼馆":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的翅膀一样高高翘在房舍之上,
# 翼:古代建筑的飞檐。
"四闼霞敞":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
# 霞敞:高大宽敞。,闼:门。
"坐窥井邑":坐在黄鹤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
# 井邑:城乡。
"俯拍云烟":低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
"亦荆吴形胜之最也":这里也是楚地和吴地山川胜迹最美的地方。
# 最:最美的地方。,之:的。,荆吴:楚国和吴国,这里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何必濑乡九柱、":没有必要去濑乡的老子祠、
# 濑乡九柱:指位于濑乡的老子祠,故址在今河南鹿邑。柱,屋柱,代指屋宇。九,泛指多数。
"东阳八咏":去东阳的八咏楼,
# 东阳八咏:指南齐文学家沈约任东阳太守时所建八咏楼。楼原名元畅楼,沈约有《登台望秋月》等诗八首,称八咏诗,故称。
"乃可赏观时物、":这里就可以观赏景色、
"会集灵仙者哉":会集神仙了。
"刺使兼侍御史、":刺史兼侍御史、
"淮西租庸使、":淮西租庸使、
"荆岳沔等州都团练使":荆岳沔等州都团练使,
"河南穆公名宁":是河南的穆宁,
"下车而乱绳皆理":他一上任就把政事治理得很好,
"发号而庶政其凝":一发出号召老百姓就十分拥护。
"或逶迤退公":有时在公务之余他来此小憩,
"或登车送远":有时他登车在此把客人送到很远的地方,
"游必于是":他游览一定来这里,
"宴必于是":设宴也一定在这里。
"极长川之浩浩":从黄鹤楼上可以极目遥望浩浩的长江,
"见众山之累累":可以看见众多的高山。
"王室载怀":朝中的文人想抒发感怀的时候,
"思仲宣之能赋":可以来此读到王粲的《登楼赋》;
# 仲宣:汉文学家王粲(177—217年),善诗赋。所作《登楼赋》颇有名。
"仙踪可揖":如果想寻找仙人的踪迹,
"嘉叔伟之芳尘":来此可以找到荀叔伟驾鹤来临的地方。
# 叔伟:荀叔伟,曾于黄鹤楼上见到仙人驾鹤而至。
"乃喟然曰":于是人们常常感叹说:“
# 乃喟然曰:“:“乃喟然曰”五句:传说汉辽东人丁令威学道成仙,化鹤归来,落城门华表柱上。有少年欲射之,鹤乃飞鸣作人言:“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事见晋陶潜《搜神后记》。
"黄鹤来时":在荣华富贵之时,
"歌城郭之并是":人们常常一起歌咏这雄伟的黄鹤楼;
"浮云一去":等到衰败的时候,
"惜人世之俱非":看到黄鹤楼就常常感到物是人已非。”
"有命抽毫":我奉命执笔,
"纪兹贞石":在这坚硬的石头上写下了这段文字。
"时皇唐永泰元年":时间是皇唐永泰元年,
# 永泰元年:即公元765年。永泰为唐代宗的年号。
"岁次大荒落":太岁纪年为大荒落,
# 大荒落:《尔雅》纪年,太岁运行到地支“巳”的方位。
"月孟夏":四月,
# 孟夏:四月。
"日庚寅也":二十七日。
# 庚寅:二十七日。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介绍黄鹤楼的游记。作者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写了黄鹤楼的壮丽景色和神奇传说,表达了对这座名楼的赞美之情,也引发对时光流逝的思考。
2. 写作手法
夸张:“上倚河汉”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黄鹤楼之高,使读者直观感受建筑的壮观气势。对偶:本文多次运用对偶的手法,“耸构巍峨,高标巃嵸”是对黄鹤楼的整体刻画;“上倚河汉,下临江流”是对黄鹤楼之高的描写;“重檐翼馆,四闼霞敞”是对黄鹤楼建筑结构的具体描写;“坐窥井邑,俯拍云烟”用动作与视角的呼应来描写登楼的感受。这些对偶句式的运用增强了语言节奏感,形成了画面层次,读来朗朗上口。虚实结合:“《图经》云”到“迹存《述异》之志”是虚写,通过神话故事来描写黄鹤楼;“观其耸构巍峨”到“亦荆吴形胜之最也”是实写,描写了黄鹤楼地理位置和建筑结构。作者将真实景观与神话色彩融合,增添了神秘意境。
3. 分段赏析
文章开头两句直接点明黄鹤楼的位置在武昌城西南角,让人一开始就对黄鹤楼有了明确的印象。“图经”以下五句,阐明黄鹤楼取名的由来。据《图经》载,黄鹤楼是因费祎登仙后,曾驾黄鹤回来在此处休息,于是定名的。后两句更旁征博弓卜提出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和南朝梁代任昉的《述异记》都记载了关于黄鹤的故事,以证明事实不虚,以增强黄鹤楼命名由来的说服力。仙人乘鹤,本属虚无,而作者却以无作有。这样就给这座楼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作者之所以采用神话传说,是为了突出这座楼不同寻常之处,它曾是神仙到过的地方,这样写也是为本文主旨服务,为下文伏笔。接下来几句写楼的外貌:“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一组对偶,刻画楼的整体形象。句中的“耸”和“高”、“巍峨”和“巃嵸”都是高的意思,重叠使用,铺陈楼的高大。“上倚河汉”写楼的顶端,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高;“下临江流”写楼的底部,进一步交代楼的地理位置,写出楼在江边。“重檐翼馆,四闼霞敞”这一组对偶句是对楼的建筑结构的具体描写。至此,作者对楼的外貌刻画,气势雄伟。“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组对偶句写登楼的感触,正因为黄鹤楼高入云天,又临大江,所以登楼可以远眺周围城市乡村,弯下腰可以拍击萦绕大楼的云气和烟雾。一个“坐”字,说明无意观景而周围景物尽收眼底;“俯拍”二字,构思别致,而“云烟”既能“俯拍”,其身在高处可知:这两句虽未直言楼高,而一座直凌霄汉的高楼已历历如绘,登黄鹤楼如临仙境,于是作者发出“亦荆吴形胜之最也”的感叹。“荆吴形胜之最”这一句,是对楼的重要性作了扼要而有分量的概括。以上几句对黄鹤楼景物的描写,有上有下,有远有近,有内有外,也有实有虚,行文变化多端,情趣盎然。作者对黄鹤楼的形态已经刻画尽致了,本可以收住,但他意犹未尽,为了确立这座名楼的特殊地位,他又列出“荆吴”以外的东阳的八咏楼和乡的老子祠来作陪衬,说明黄鹤楼能够代替这些楼观以“赏观时物”“会集灵仙”,突出黄鹤楼的存在价值。第二段,作者在介绍了这篇文章的促成者穆宁的本兼各职和籍里之后,接着“下车”二句是颂扬他的政绩,虽是谀词,但乃行文必不可免。以下“道迄”四句,指出黄鹤楼在当地所起的作用,是公余游览或举行宴会的好所在。其中“透迤退公”句与隔句“游必于是”相照应,“登车送远”句又照应隔句“宴必于是”(《文苑英华》本无此四字)。紧接“极长川”两句,是以穆宁的身分远望河山,触景生情,不免追念东汉末年因见王室衰微,登楼兴感而作《登楼赋》的王架;又因穆宁身在黄鹤楼,就很自然地想到当年曾在黄鹤楼上见到仙人驾鹤而至,进而宾主畅叙的荀叔伟。这两句是交代穆刺史兴感之曲,因而才有嘱咐阎泊理撰写这篇《黄鹤楼记》付刻碑石的行动,顺理成章,组合严密。这里,作者对穆宁思想活动的刻画也是真实的。穆宁作为一个高级地方长官和封建文人,在特定环境里有那么一些想法,是符合人物性格的。而后面四句发出有如当年丁令威化鹤归来的感叹,也就更合乎情理了。第三段简明记录写作时间“皇唐永泰元年,岁次大荒落,月孟夏,日庚寅”,以干支纪年法交代背景,使全文更具历史真实感。
4. 作品点评
这篇短文呈现黄鹤楼黄鹤楼巍峨高耸的外观、独特建筑结构,记述登临所见所感,凸显其名楼地位与价值,抒发作者对山川胜迹的热爱,以及对仙人的仰慕之情。
上一篇:唐·韩愈《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
下一篇:唐·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