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榴花照眼明":五月如火的榴花映入眼帘格外鲜明,
# 照眼:犹耀眼。形容物体明亮或光度强。唐·杜甫《酬郭十五判官》诗:“药裹关心诗总废,花枝照眼句还成。”
"枝间时见子初成":枝叶间时时可以看到初结的小果。
# 子:指石榴。,时见:常见。唐·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可怜此地无车马":可惜此地没有达官贵人乘车马来欣赏,
# 无车马:无达官贵人乘车马来欣赏。,可怜:可惜。
"颠倒青苔落绛英":艳艳的榴花,只好在青苔上散落纷纷。
# 绛英:这里指落地的石榴花花瓣。绛:大红色。,颠倒:回旋翻转,多指心神纷乱。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描绘了五月榴花的繁茂烂漫,借榴花在旅舍旁无人赏识、寂然零落之景,表达了诗人与好友张十一被贬谪后的孤独心境及清高人格。
2. 写作手法
侧面描写:“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诗人不直接描绘榴花形态,而是以“照眼明”写榴花光彩夺目,通过看花人“愉快心情”侧面烘托榴花的繁茂烂漫,让人仿若身临其境感受其美。借景抒情:后两句点明榴花生长于偏僻之地,以殷红榴花与青苔相衬之景,抒发诗人孤独心境,又借榴花无人赏识暗喻朋友怀才不遇,借景寄托对统治者不识人才的愤懑,将情感融于景中,深沉含蓄。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开篇便点明时令,仅寥寥数笔,就将五月石榴花盛放的繁茂与烂漫之景栩栩如生地勾勒出来。瞧那“五月榴花照眼明”,一个“照眼明”,简直如有神来之笔,刹那间,石榴花那明艳璀璨、夺人眼目的风姿跃然纸上,让观者眼前为之一亮,仿佛周身都被这绚丽的花光所笼罩。与此同时,“枝间时见子初成”又添一抹生动意趣,花与初结的果子相互映衬,尽显生命的蓬勃律动,诗人赏花时的愉悦心境也自然流露其中。而后两句则点明地点,展现出一幅别具韵味的画面:这石榴花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偏僻之所,无人攀折,得以安然生长。殷红似火的榴花纷纷扬扬飘落,点点洒落于青苔之上,红的热烈,青的清幽,二者相互交织,色彩对比鲜明又和谐,构成了一幕美不胜收、惹人怜惜的景致。诗人对这般景致的偏爱溢于言表,只因无人搅扰,石榴花才得以遵循自然规律,花开花落、果熟果烂,自在随性。这份偏爱背后,实则委婉地道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仿若他自己也是那隐于僻处的榴花,无人问津。前两句专注于写景绘物,后两句顺势抒发内心情感。诗人别具匠心,并非平铺直叙地直接描摹景物,而是巧妙地借由人的视觉感受,从侧面烘托出榴花的绚烂绮丽,给读者留下无尽想象空间。然而,花开得再明艳动人又怎样呢?最终还不是要在寂静中悄然凋零。诗人借榴花无人欣赏的境遇发出叹息,实则暗中隐喻朋友空有一身惊世才华,却被统治者无情贬谪至穷乡僻壤,根本没有施展的机会。诗中“颠倒”二字宛如一记重锤,饱含力量,既是对统治者有眼无珠、埋没人才的有力批判,更抒发了诗人与朋友同病相怜、怀才不遇的满腔愤懑,读来令人扼腕叹息。
4. 作品点评
全诗描绘的景致清新自然,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浓厚的情趣,其文思缜密又丰富。诗意与描述的急转变化,潜藏于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长的语句里,如此一来,诗意骤然深刻起来,写法上呈现出“喜山不平”的独特风格,打破平铺直叙,以起伏转折引人入胜,尽显诗人的匠心独运。
# 两诗(按指此诗与《题张十一旅舍三咏·井》)意调俱新,俱偏锋。
清词人朱彝尊《批韩诗》
上一篇:唐·白居易《早出晚归》
下一篇:唐·阎伯理《黄鹤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