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抱碧海珠":您怀抱着如碧海明珠般的才华,
"我怀蓝田玉":我拥有似蓝田美玉般的才质。
# 蓝田玉:蓝田县(今属陕西省)有蓝田山,一名玉山,产玉,著称于世。
"各称希代宝":各自都堪称稀世珍宝,
# 希代宝:稀世之宝。
"万里遥相烛":在万里之遥也能相互照耀。
# 烛:照。
"长卿慕蔺久":我如司马相如倾慕蔺相如那般,倾慕您已久,
"子猷意已深":就像王子猷对戴安道情意深厚。
"平生风云人":您我本都是胸怀壮志、意气风发之人,
# 云:一作雅。
"暗合江海心":内心暗合着超脱尘世的江海情怀。
"去秋忽乘兴":去年秋天我忽然兴致大发,
# 去秋:天宝十二载(753)秋天。
"命驾来东土":命人驾车来到东方之地。
# 东土:即李白《序》中所云“自嵩历兖”之兖州,在今山东兖州市。
"谪仙游梁园":你如同谪仙般游历梁园,
# 梁园:见卷四六魏元忠《修书院学士奉敕宴梁王宅》。
"爱子在邹鲁":而我心仪之人在邹鲁一带。
# 邹鲁:指鲁郡兖州,李白有家居此。,爱子:指李白之子。
"二处一不见":这两处都没能见到您,
"拂衣向江东":我便拂袖转身前往江东。
"五两挂海月":船帆映着海上明月,
# 海:一作淮。,五两:古代测风的装置。以五两或八两鸡毛系于竿顶,用以测风。
"扁舟随长风":一叶扁舟随着长风前行。
"南游吴越遍":我向南游遍了吴越之地,
"高揖二千石":对各地官员只是拱手作揖,并不阿谀奉承。
# 二千石:见卷一六五李白《猛虎行》。
"雪上天台山":冬天登上天台山赏雪,
# 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县东北。,雪:全诗校“一作云”。
"春逢翰林伯":春天终于遇到了翰林您。
# 春:指天宝十三载(754)春。
"宣父敬项橐":就像孔子敬重项橐,
# 橐:一作托。,宣父:孔子。
"林宗重黄生":郭林宗看重黄生一样。
"一长复一少":您年长我年少,
# 一少:魏万自指。,一长:指李白。
"相看如弟兄":可彼此相看就如同兄弟一般。
"惕然意不尽":心中激动不已,情意未尽,
# 惕然:敬畏的样子。
"更逐西南去":于是我又追随您往西南而去。
# 西南:金陵在广陵(扬州)西南方向。,逐:追随。
"同舟入秦淮":我们同船进入秦淮河,
"建业龙盘处":来到建业这龙盘虎踞之地。
"楚歌对吴酒":您唱着楚地的歌谣,我饮着吴地的美酒,
# 对:全诗校“一作醉”。
"借问承恩初":我向您询问当初受皇帝恩宠的情形。
# 承恩:指李白受诏供奉翰林。
"宫买长门赋":您曾为宫中写出《长门赋》般的佳作,
"天迎驷马车":天子以驷马高车迎接你。
# 天:天子。
"才高世难容":可惜您才华太高,世间难以容纳,
"道废可推命":大道不行也只能顺应命运。
# 推命:守命自安。
"安石重携妓":谢安重新带着歌妓出游,
# 石重:即石头城。
"子房空谢病":张良却只能无奈称病隐退。
"金陵百万户":金陵有百万人家,
"六代帝王都":是六朝的帝王之都。
"虎石据西江":虎踞石雄踞在西江之畔,
"钟山临北湖":钟山临近北湖。
# 北湖:即今南京玄武湖。
"二山信为美":这两座山确实壮美,
# 二:全诗校“一作湖”。
"王屋人相待":可王屋山有人在等待您。
# 王屋人:魏万自称。
"应为歧路多":只是因为歧路太多,
"不知岁寒在":不知岁月的艰难已悄然来临。
"君游早晚还":你此次游历何时归来呢,
"勿久风尘间":不要久留在这尘世奔波。
"此别未远别":这次分别并非远别,
"秋期到仙山":秋天我们相约在仙山再见。
# 期:约定。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文人交往题材的五言古诗。全诗描绘了诗人对李白才华的倾慕,借典故体现文人相惜之情,展现金陵盛景,暗含对李白境遇的关切,还提及诗歌用典传统及对唐代文人交往研究的价值。
2. 写作手法
用典:“长卿慕蔺久,子猷意已深”,化用“司马相如慕蔺相如”与“王子猷雪夜访戴”的典故。司马相如因仰慕蔺相如,遂更名“相如”;王子猷雪夜乘兴访戴安道,至门却返,兴尽而止。魏万借此,以司马相如自比,表明对李白的倾慕如长卿慕蔺般久远;以王子猷的随性之举,暗喻自己与李白相交重精神契合,无需刻意,含蓄传递出文人间知音相惜之情,让情感表达更具有文化厚度与典雅韵味。
3. 分段赏析
“君抱碧海珠,我怀蓝田玉。各称希代宝,万里遥相烛。”诗人起笔运用比兴手法,将李白比作怀抱碧海明珠之人,把自己喻为怀揣蓝田美玉者。以这两种稀世珍宝,形象地表明二人皆拥有卓越非凡的才华,即便相隔万里之遥,彼此的才华光辉仍能相互映照。“长卿慕蔺久,子猷意已深。平生风云人,暗合江海心。”这里连用典故,以司马相如长久以来倾慕蔺相如,以及王子猷对戴安道深厚的情意,来类比自己对李白的倾慕由来已久。同时指出,两人皆为心怀壮志、意气风发的风云人物,且内心都潜藏着超脱世俗、寄情江海的情怀。在这一段中,诗人通过比兴与用典的巧妙运用,不仅凸显了双方的出众才华,更以含蓄而真挚的笔触,传达出自己对李白深深的倾慕之意,为整首诗奠定了深厚而诚挚的情感基调。“去秋忽乘兴,命驾来东土。谪仙游梁园,爱子在邹鲁。二处一不见,拂衣向江东。五两挂海月,扁舟随长风。南游吴越遍,高揖二千石。雪上天台山,春逢翰林伯。”诗人在此详细铺陈了自己追寻李白的曲折历程。去年秋天,诗人兴致突发,命人驾车奔赴东方之地。彼时李白正在梁园游玩,而诗人一心追寻的这位心仪之人却并不在梁园,也不在邹鲁。两处寻觅皆无果,诗人遂拂袖转身,前往江东。在行程中,船帆悬挂于海上明月之下,一叶扁舟随着长风飘荡前行。诗人游历吴越各地,面对各地官员,只是拱手作揖,保持着不卑不亢的姿态。终于,在冬天登上天台山赏雪之际,到了春天,诗人与李白这位翰林伯得以相逢。“宣父敬项橐,林宗重黄生。一长复一少,相看如弟兄。”诗人再次运用典故,以孔子敬重神童项橐、郭林宗看重黄生的故事,来类比自己与李白之间的情谊。尽管两人一长一少,年龄有别,但彼此相待,却如同亲密无间的兄弟。此段叙述条理清晰、生动流畅,将诗人追寻过程中的种种波折与最终相逢时的喜悦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出二人相遇的难能可贵以及彼此情谊的珍贵深厚。“惕然意不尽,更逐西南去。同舟入秦淮,建业龙盘处。楚歌对吴酒,借问承恩初。宫买长门赋,天迎驷马车。才高世难容,道废可推命。安石重携妓,子房空谢病。”诗人与李白相逢之后,内心激动不已,意犹未尽,于是又追随李白往西南而行。二人同舟进入秦淮河,抵达有着龙盘虎踞之势的建业。在此处,李白唱着楚地的歌谣,诗人饮着吴地的美酒,诗人向李白询问其当初受皇帝恩宠的情形。忆起李白曾如司马相如为宫中写出《长门赋》般,凭借卓越才华获得赏识,天子以驷马高车迎接。然而如今,却因才华太高而难容于世,大道不行也只能无奈顺应命运。诗人以谢安重新带着歌妓出游,而张良却只能无奈称病隐退的典故,暗喻李白当下的境遇。“金陵百万户,六代帝王都。虎石据西江,钟山临北湖。二山信为美,王屋人相待。应为歧路多,不知岁寒在。君游早晚还,勿久风尘间。此别未远别,秋期到仙山。”诗人先是描绘了金陵作为六代帝王之都,有着百万人家,虎踞石雄踞于西江之畔,钟山临近北湖,景色壮美。但随即话锋一转,劝诫李白不要被尘世的诸多歧路所迷惑,不要在这尘世的奔波中忘却岁月的艰难。王屋山还有人在殷切等待着他归来。诗人认为此次分别并非长久的远别,约定在秋天于仙山再次相聚。这一段落,诗人借金陵的景色与历史典故,抒发了对李白的深切关切与由衷期许,情感真挚而深沉,使得诗歌在饱含感慨之余,又传递出温暖而美好的期许。
上一篇:唐·白居易《题天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