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白犹霜雪":它洁白如雪霜,
"方正若布棋":形制方正似棋盘整齐排列。
"宣情且记事":既能传达情思又能记录事务,
# 宣:抒发。
"宁同鱼网时":怎能与渔网的用途相同。
# 鱼网:旧鱼网可以造纸,这里泛指造纸原料如树皮、麻头、破布等。“鱼网时”指还是原料的时候。,宁:岂。
南北朝时期西梁皇帝
萧察(萧詧)(519~562),即后梁宣帝。南北朝时期西梁(后梁)皇帝。字理孙,梁武帝萧衍之孙,昭明太子萧统第三子。大通三年,封岳阳郡王,官东扬州刺史。大同元年,任雍州刺史,遂据襄阳,潜图帝业。承圣三年,西魏克江陵(今湖北荆州),杀梁元帝。次年,即帝位于江陵东城。后受制于周,忧愤而死,太子萧岿继位后,谥宣皇帝,庙号中宗。其幼好学,善属文,尤长佛理。有《悯时赋》《金光明经义疏》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中描绘了纸张如霜雪般皎白、似布棋般方正的特征,通过与渔网对比,体现其宣情记事的实用价值,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技术的进步,表达了对纸张在文化记录方面作用的肯定与赞美。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渔网作反衬意象,渔网仅为捕鱼工具,而纸承载文明,通过对比,突出纸在信息承载与传播上的优势,暗含对纸推动文化发展的肯定。比喻:前两句中“犹”“若”二字形成比喻连缀,将纸张的色泽比作霜雪,形态比作布棋,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纸张洁白、规整的特点。对比:后两句“宣情且记事,宁同鱼网时”,用“宁同”转折强化对比层次,将纸宣情记事的功能与渔网的用途进行对比,凸显纸的实用价值与文明意义。
3. 分段赏析
首句“皎白犹霜雪”,以霜雪为喻,生动展现纸张色泽的洁白纯净,凸显其质地的细腻光亮,侧面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工艺在原料提纯与加工上的进步。次句“方正若布棋”,用布棋作比,形象描绘纸张形态的规整方正,体现出当时纸张裁切技术的成熟,赋予其便于书写记录的实用特性。第三句“宣情且记事”,直接点明纸张的核心功能,可传达情感、记载事务,构建起人与文化记录之间的桥梁。末句“宁同鱼网时”,通过与渔网对比,突出纸张在信息承载与传播上的优势,摒弃了原始记录方式的局限,暗含对纸张推动文化发展的肯定,也折射出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技术革新所带来的文明进步。
4. 作品点评
作为中国现存较早以纸为核心吟咏对象的诗作之一,该诗为南北朝文房器具发展的研究提供了文学层面的佐证。
上一篇:南北朝·鲍照《秋夜诗二首 其一》
下一篇:南北朝·刘义庆《割席断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