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íng
dé​​
​​kǎi​
​​róng​​
​​yuè

朝代:南北朝作者:王俭浏览量:2
duō
nán
yīn
yōu
shèng
zōng
zuǎn
wéi
shí
zhí
jìng
liǔ
xiàn
xiáng
bǎi
xīng
yǒng
suī
xià
gōng
shòu
mìng
yuǎn
huái
怀
ěr
róng
qún
lín
zhāo
zāi
yǔn
wáng
wéi
hòu
yīng
duō
zhāo
shì
yuè
gǎn
líng
guǐ
chén
shì
liù
chōng
tíng
guān
zài
miào
xiàng
zài
xíng
hǎi
lái
wàn
guó
xián
níng

译文

历经磨难稳固基业,深重忧患启迪圣明。帝王宗族继承武功传统,此时正是奋力争竞之时。柳条结绳显现祥瑞,宫室筑成万民欢歌。名义上尊奉夏礼正统,功业实符天命所授。远方无不心怀归顺,近处无不肃然敬畏。仪仗队伍庄重肃穆,帝王容止威严和煦。君王威严赫赫君临天下,光明正大继承帝位。诚信之王继承大统,承受无上洪福。礼制彰显天命事理,乐舞沟通神灵意志。八只礼簋陈列庙堂,六代雅舞充盈庭院。在宗庙观察道德实践,在仪态中具象化道德本质。四海诸侯前来祭拜,天下万国共享安宁。

逐句剖析

"多难固业":历经磨难稳固基业,

"殷忧启圣":深重忧患启迪圣明。

"帝宗缵武":帝王宗族继承武功传统,

"维时执竞":此时正是奋力争竞之时。

"起柳献祥":柳条结绳显现祥瑞,

"百堵兴咏":宫室筑成万民欢歌。

"义虽祀夏":名义上尊奉夏礼正统,

"功符受命":功业实符天命所授。

"远无不怀":远方无不心怀归顺,

"迩无不肃":近处无不肃然敬畏。

"其仪济济":仪仗队伍庄重肃穆,

"其容穆穆":帝王容止威严和煦。

"赫矣群临":君王威严赫赫君临天下,

"昭哉嗣服":光明正大继承帝位。

"允王惟后":诚信之王继承大统,

"膺此多福":承受无上洪福。

"礼以昭事":礼制彰显天命事理,

"乐以感灵":乐舞沟通神灵意志。

"八簋陈室":八只礼簋陈列庙堂,

"六舞充庭":六代雅舞充盈庭院。

"观德在庙":在宗庙观察道德实践,

"象德在形":在仪态中具象化道德本质。

"四海来祭":四海诸侯前来祭拜,

"万国咸宁":天下万国共享安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南朝齐永明二年(484年),尚书令王俭奉诏为太庙高宗明皇帝室创制《明德凯容乐》,此乐章作为南朝礼乐制度的重要文献遗存,承载着政治叙事与文学审美的双重使命。该作品以四言诗体构建起"多难固业,殷忧启圣"的史诗框架,通过"八簋陈室,六舞充庭"的祭祀仪轨描写,将明帝"义虽祀夏,功符受命"的治国功业纳入礼乐叙事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齐文学家

王俭(452—489)南朝齐琅邪临沂人,字仲宝。王僧绰子。生而父遇害,袭爵豫宁侯。宋明帝时,选尚阳羡公主,拜驸马都尉,历官秘书丞。后从萧道成(齐高帝),迁右仆射,领吏部。入齐,封南昌县公。礼仪诏策,皆出俭手。齐武帝永明年间,领丹阳尹、国子祭酒。于宅中开学士馆,以四部书充其家藏。官至中书监。俭精研《三礼》,有《元徽四部书目》、《古今丧服集记》,并依《七略》作《七志》。卒谥文宪。明人辑有《王文宪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永明二年(484年),尚书令王俭受诏为南齐太庙高宗明皇帝室、昭皇后室编纂祭祀歌辞,《明德凯容乐》作为明皇帝室专用乐章,成为南齐太庙礼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乐歌以"多难固业,殷忧启圣"为纲,通过"八簋陈室,六舞充庭"的仪式描写,既延续汉魏以来"制礼作乐"的政治传统,又凸显南朝政权构建礼乐正统性的文化诉求。其文本收录于《南齐书·乐志》《乐府诗集》等文献,见证着南朝雅乐制度与文学创作的深度互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礼乐诗。通过"八簋陈室,六舞充庭"的祭祀仪轨描写,将明帝"义虽祀夏,功符受命"的治国功业纳入礼乐叙事系统。

2. 分段赏析

开篇"多难固业,殷忧启圣"以矛盾修辞法构建历史辩证法,既承认乱世困境(多难),又强调圣主智慧(固业),形成历史进程的张力结构。下句"义虽祀夏,功符受命"则通过典故置换完成价值重构——"祀夏"暗引《尚书·汤誓》的禅让叙事,"受命"呼应《周易·乾卦》的君权神授观,将明帝功业纳入儒家圣王谱系。"神仪驻景,华汉亭亭"以视觉化笔法构建祭祀空间:前句通过"驻景"(凝固时光)营造神圣凝视,后句"华汉"(银河)隐喻礼乐天道的浩瀚。"八簋陈室,六舞充庭"则形成器物与仪仗的数理对应——"八簋"对应《周礼·春官》"九献"之制,"六舞"暗合《礼记·乐记》"六代大舞"体系,通过礼器与乐制的组合,构建起"器以藏礼"的仪式空间。尾联"四海来祭,万国咸宁"实现三重超越:地理维度上从"太庙"扩展至"四海",时间维度上从当下功业延伸至永恒太平,价值维度上从王权叙事升华为天下体系。这种"中心—边缘"的空间结构,既延续《尚书·禹贡》的九州想象,又暗含南朝政权构建正统性的政治诉求,与《隋书·音乐志》所述"扬清庙之雅音,阐皇王之盛德"形成跨时空呼应。“多难固业,殷忧启圣​​”,开篇以历史辩证法奠定全诗基调。“多难固业”暗合《周易·系辞下》“作《易》者,其有忧患乎”的哲学思辨,将政权合法性根植于危机应对的历史经验;“殷忧启圣”化用《尚书·说命下》“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的勤政隐喻,将齐高帝萧道成的篡位美化为“应天顺人”的必然。两句以因果链勾连乱世与治世,构建“忧患—圣明”的政权叙事逻辑。“帝宗缵武,维时执竞​​”,“缵武”直指萧道成以武功终结刘宋乱局,“执竞”典出《诗经·周颂·执竞》“执竞武王,无竞维烈”,强化军事功绩的神圣性。此句通过宗法谱系(帝宗)与武德传统(缵武)的双重书写,将齐政权纳入周代“文武之道”的继承谱系,完成篡位者向圣王谱系的身份转换。“​​起柳献祥,百堵兴咏​​”,“起柳”暗指萧道成起兵时“柳条结绳”之祥瑞(化用《春秋》柳下惠典故),与“百堵兴咏”形成政治隐喻:前者以自然征兆论证天命,后者以建筑意象(“堵”为城墙单位)象征政权稳固。此句将军事行动诗化为祥瑞叙事,符合南朝雅乐“以象德”的创作原则。​​“义虽祀夏,功符受命​​”,“祀夏”表面尊崇华夏正统(《礼记·祭法》载夏后氏祀黄帝),实则暗指承袭晋室法统;“功符受命”化用《尚书·周书·康诰》“天乃大命文王”,构建“功业即天命”的合法性链条。两句以“义”“功”为经纬,将篡位美化为“应天承运”的历史必然。“​​远无不怀,迩无不肃​​”,对仗句式展现政治辐射力:“远”指边疆臣服,“迩”喻近畿安定。化用《诗经·大雅·崧高》“柔惠且直,揉此万邦”之境,通过空间秩序(远近)的整齐划一,暗示政权对“天下”秩序的重建,呼应后文“四海来祭”的帝国想象。​​“其仪济济,其容穆穆​​”,叠字修辞强化仪式感:“济济”状群臣恭敬之态(《诗经·大雅·文王》“济济多士”),“穆穆”绘帝王威仪(《尚书·尧典》“允恭克让”)。此句以视觉符号(仪态)与听觉符号(穆穆如钟磬)构建礼乐交融的庙堂空间,为后文礼器、乐舞描写铺垫。“​​赫矣群临,昭哉嗣服”​​,“赫”“昭”双声叠韵,以青铜器铭文般的庄重笔触描绘新君即位:“群临”指群臣朝拜,“嗣服”典出《尚书·周书·召诰》“今王嗣服厥命”。此句通过声韵铿锵与语义宏大,将权力交接仪式升华为天命传承的史诗场景。“​​允王惟后,膺此多福​​”,“允王”直引《尚书·周书·金縢》“予冲子夙夜祗惧,若涉渊冰,罔知攸济”中的君王称谓,“膺福”呼应《诗经·小雅·六月》“文武吉甫,万邦为宪”的颂赞模式。两句以经典互文构建“君权神授”的终极论证,完成从历史叙事到神学阐释的跃升。“​​礼以昭事,乐以感灵​​”,总领礼乐功能的核心命题:“昭事”指通过礼器陈列彰显天命(《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感灵”强调乐舞通神(《乐记》“乐者,天地之和也”)。此句揭示南朝雅乐“礼乐相须以为器”的本质,为下文具体仪典描写提供理论框架。​​“八簋陈室,六舞充庭​​”,具象化礼乐制度:“八簋”对应周代天子祭祀用器(《周礼·春官·舍人》“凡祭祀,共簠簋”),“六舞”指《云门》《大咸》等上古雅舞。数字“八”“六”暗合《周易》卦象(八卦、六爻),将礼器与乐舞编码为宇宙秩序的微观镜像。“​​观德在庙,象德在形​​”,提出“观象制器”的儒家礼学观:“观德”源自《礼记·文王世子》“观德于祭”,强调仪式观察;“象德”化用《周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将抽象德性具象化为礼器形制与乐舞姿态。此句构建“道—器—形”三位一体的礼乐阐释体系。“​​四海来祭,万国咸宁​​”,收束全诗于帝国想象:“四海”取《尚书·禹贡》“四海会同”之境,“万国”呼应《周礼·夏官·职方氏》“掌天下之图”。通过空间延展(四海→万国)与状态描写(来祭→咸宁),将南朝政权虚构为华夏文明中心,完成从礼乐叙事到政治宣言的终极升华。

3. 作品点评

该乐歌以四言古体为基,通过骈偶句式构建庄重典雅的礼乐话语体系。开篇"多难固业,殷忧启圣"采用矛盾修辞法,在"多难"与"固业"、"殷忧"与"启圣"的语义张力中,既展现明帝拨乱反正的政治智慧,又暗合《礼记·乐记》"乐者,天地之和也"的伦理诉求。"八簋陈室,六舞充庭"的器物铺陈,既还原《周礼·春官》"九献"之制的祭祀仪轨,又以"八""六"数理对应构建空间秩序,形成"器以藏礼"的仪式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王韶之《宋四厢乐歌廿首 其六》

下一篇:南北朝·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 其六 应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