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兮木叶飞":秋风刮起来树叶纷纷飞,
# 木叶飞:一作佳景时。木叶:树叶。佳景:指故乡美丽的秋色,兮:语气词。多用于韵文的句末或句中,表示停顿或感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吴江水兮鲈正肥":吴江水清啊鲈鱼正肥美。
# 正肥:最肥的时候。正,一作鱼。,鲈:即鲈鱼,体较长,侧扁,银灰色,背部和背鳍上有小黑斑。生活在近海,秋末到河口产卵。鲈鱼秋季最为鲜美。
"三千里兮家未归":故乡三千里我至今未归,
# 未归:不能回。,兮家:离家,三千里:形容从洛阳到故乡的遥远距离,不是确数。
"恨难禁兮仰天悲":乡情难抑啊仰天好伤悲。
# 恨难禁兮仰天悲:是指心中的愁思怎么也压抑不住,只能向天悲叹。难禁:一作难得。仰:抬头。难得:难有回故乡的机会。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诗,也是一首言志诗。全诗以秋风为引,由鲈鱼触发思乡之情,再由思乡引发对羁旅为官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触景生情:“秋风起兮木叶飞”开篇即点明思乡之情的萌发。萧瑟的秋风最易唤起人们对季节更替的感怀和远方亲人的思念。直抒胸臆:“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直白地道出身处异乡却归心难酬的感慨,将强烈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3. 分段赏析
“秋风起兮木叶飞”开篇即点明思乡之情的萌发。萧瑟的秋风最易唤起人们对季节更替的感怀和远方亲人的思念。秋天常象征着岁末将至,让人不禁感慨时光飞逝、年华虚度;秋高气爽、万木凋零的景象使视野豁然开朗,反而更易引发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方位的怅惘。《九歌·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情景,虽可能是本句的创作源泉,但更多反映的是汉语表达的习惯和诗人心理的共鸣。秋风乍起,既让诗人意识到自己在洛阳羁留已久,也勾起了他对往昔故乡生活的美好回忆,于是自然引出下句——“吴江水兮鲈正肥”。鲈鱼作为诗人故乡的特产,尤以秋季最为肥美。想象着从家乡水域捕捞鲜美的鲈鱼烹制佳肴的场景,诗人不禁心驰神往,甚至垂涎欲滴。据《晋书》《世说新语》记载,张翰当年思念的是吴中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三种特产,而本诗仅提及鲈鱼。在篇幅有限的短诗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意象已足够传情达意。“鲈正肥”中的“正”字用得精妙,既与“秋风起”形成时序呼应,又透露出诗人那种“正当其时、迫不及待”的急切心情。后两句直抒胸臆:“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本传记载为“数千里”,而诗中作“三千里”,这体现了散文与诗歌语言的不同特点。“三”字比“数”更具体明确,同时兼具虚实两重含义,往往给人以距离遥远的感觉。末句的“恨”字道出了诗人思归不得的苦闷,这种情感压抑不住,只能仰天长叹,将强烈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张翰的归乡之举既有文人洒脱的一面,也包含着避祸全身之虑。他“恨难禁兮仰天悲”的感慨,恐怕更多是出于对时局的忧虑,故而时人称赞他“知几”。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因时节景物而引发感慨,自然真切地流露出作者的内心情感。开篇点出时令背景,次句揭示思念的缘由,后两句道出身处异乡却归心难酬的感慨,这正是全诗结尾悲叹的根源。全篇结构环环相扣,情感如流水般自然流畅。就形式而言,这首诗是早期七言四句且全押平声韵的作品,虽然每句都用“兮”字,仍保留着楚歌的痕迹,但在诗体发展上已朝后来的七绝形式迈出了重要一步。
# 深深的乡情通过讴吟故乡美味的物产,表达得悠婉千转。先绘佳景美物,后转入抒悲写恨,一扬一抑,越见难堪。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教授邬国平《汉魏六朝诗选》
# 诗以秋风起兴,奠定全诗悲秋的气氛。“吴江”句由悲秋转入思乡。吴江是作者家乡的河流,故吴江的鲈鱼肥自然勾起了乡思。而且乡思又笼罩在悲秋气氛中,暗示了世道的纷乱之象令人悲哀。“三千里”二句抒发有家未归之恨。“悲”字作结,含义深远,既为有家未归悲,更为世道纷乱、祸难将起悲。诗用“兮”字调更加显得悲思的起伏悠长。
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褚斌杰《中国历代诗词精品鉴赏》
上一篇:魏晋·曹植《美女篇》
下一篇:魏晋·左思《娇女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