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ī
·
·
jiù
shān
suī
zài
guān
shēn

朝代:唐作者:佚名浏览量:2
jiù
shān
suī
zài
guān
shēn
qiě
xiàng
cháng
ān
guò
chūn
shù
huā
yuè
zhī
jīn
shǔ
rén

译文

如画江山与身在长安的我没太多关系,暂且在长安度尽春天。一树的梨花与溪水中弯弯的月影,不知这样美好的夜属于谁?

逐句剖析

"旧山虽在不关身":如画江山与身在长安的我没太多关系,

# 不关身:不关己事。

"且向长安过暮春":暂且在长安度尽春天。

# 暮春:晚春。,长安:唐代都城,今西安。,且:暂且,姑且。

"一树梨花一溪月":一树的梨花与溪水中弯弯的月影,

"不知今夜属何人":不知这样美好的夜属于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杂诗·旧山虽在不关身》是唐代无名氏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以应举落第为背景,巧妙避开直抒胸臆与具体情事描写,仅用“一树梨花一溪月”的简练笔触,勾勒出故乡恬静幽美的景色,却将诗人的下第之憾、羁旅之愁、乡关之思寄寓其中。开篇“旧山虽在不关身”,道出故乡虽存却与己疏离的无奈,奠定惆怅基调。后两句“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以梨花、溪月等意象构筑空灵意境,梨花洁白清冷,溪月澄澈孤寂,诗人借景抒情,不言愁而愁绪自显。全诗以景传情的写作手法,使意境空灵悠远,情思幽微含蓄,达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短短二十八字余韵悠长,尽显一唱三叹之妙。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从诗歌营造的意境推断,这首作品很可能是作者科举落第后,滞留长安时触景生情的有感而发。彼时诗人漂泊异乡,内心苦闷无处诉说,于是将满腔愁绪融入笔墨之中,通过对特定场景与意象的描绘,让字里行间都萦绕着孤寂与失落,尽显落第文人的惆怅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羁旅诗。介绍了诗人虽旧山尚在但难以归返,只能暂于长安度过暮春时光,通过描写“一树梨花一溪月”的清幽之景,体现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羁旅漂泊的惆怅之情。

2. 写作手法

排比:“一树梨花一溪月”句中,“一树梨花”与“一溪月”形成排比,增强了诗歌的节律感,使诗歌具有往复回环的美感,有助于表达回肠荡气的情感。虚实结合:“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眼前是客居长安的现实,而旧山的美景是游子记忆中的想象之境,是虚写。以虚景与眼前的现实形成对比,更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无法归去的无奈。拟人:“不知今夜属何人”,诗人把花月拟人化,花月本无情,诗人却从“无情翻出有情”,仿佛花月也有了归属的情感,委婉地表达出自己对故乡美景的留恋和无法拥有的遗憾。设问:结尾“不知今夜属何人?”以设问收束全诗,引发读者思考,有一唱三叹之音,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使诗人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更为深沉含蓄。

3. 分段赏析

开篇“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诗人直言旧山故园虽存,却与自己再无关联,这份“不关身”源于久留长安的无奈,字里行间弥漫着难以言说的遗憾。诗人有意避开具体情事的铺陈,转而聚焦于空灵思绪的勾勒,为全诗奠定了怅惘基调。后两句“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将笔触转向故乡景致。旧山梨花虽无华贵之姿,却以质朴亲切触动着历经沧桑的心灵,月光下、溪水畔,那一树梨花宛如仙子,清雅高洁。此句不仅营造出绝美意象,更展现出精妙的形式美。“一树梨花”与“一溪月”的句中排比,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恰似缠绵情思在心头萦绕。修辞上,以“一溪”状写月色,别出心裁,既巧妙融入溪水元素,又将无形月色化作可触可感的实体。需知,这般美景不过是游子记忆中的旧梦,并非眼前实景。时逢暮春,诗人遥想故乡梨花又开,在月与溪的陪伴下,风姿依旧,却已与自己再无瓜葛。“不知今夜属何人?这一问,道尽苦涩与落寞,将无情的花月赋予有情,化出无限情思。这种“无情翻出有情”的手法,在唐诗中颇为常见,如苏頲“可惜东园树,无人也著花”,岑参“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相较之下,此诗后联另辟蹊径,不写眼前之景,而借想象回忆营造空灵意境;不用平铺直叙,而以设问收尾,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这首羁旅思乡之作以空灵笔法构筑意境,诗人开篇故作超脱之态,称故山与己无关,旋即笔锋陡转,以故山桃花、月色属何人的诘问,将潜藏心底的思念与关切和盘托出。行文流转自然,不着痕迹,尽显婉转深致的大家风范。其中“一树梨花一溪月”的精妙写景,既以清丽笔触勾勒出月下梨花照水的唯美画面,又巧妙寄托了诗人的羁旅情思。相较于其他同类诗作,此诗虽未着墨于具体情事,却以更细腻的情感、更具普适性的表达,引发广泛共鸣。恰如吴乔在《围炉诗话》所言“虚做则无穷”,诗人借鉴风骚比兴之法,以空灵笔触拓展诗歌意蕴,使作品超越时空局限,焕发灵妙动人的艺术光彩。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皎洁的月光下,一树梨花伴着一溪潺湲的流水,写记忆中故乡景色的美好,运笔极为空灵,意境十分优美,耐人咀嚼,情味无穷。

不详吉林大学教授张桦唐诗鉴赏大典(十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高蟾《金陵晚望》

下一篇:唐·白居易《望驿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