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īn
líng
wǎn
wàng

朝代:唐作者:高蟾浏览量:2
céng
bàn
yún
guī
wǎn
cuì
yóu
péi
luò
fàn
qiū
shēng
shì
jiān
xiàn
dān
qīng
shǒu
piàn
shāng
xīn
huà
chéng

译文

金陵城曾在日暮的景色伴着浮动的云,也在秋声里陪着落日。这世上有无数的丹青圣手,却没有人能把我此刻愁苦的心境描绘出来。

逐句剖析

"曾伴浮云归晚翠":金陵城曾在日暮的景色伴着浮动的云,

# 晚翠:傍晚苍翠的景色。,归:全诗校:“一作悲。”

"犹陪落日泛秋声":也在秋声里陪着落日。

# 秋声:秋天自然界的声音,如鸟虫叫声,风声。欧阳修有《秋声赋》,以各种比喻描摹秋天的声响。,犹:全诗校:“一作旋。”

"世间无限丹青手":这世上有无数的丹青圣手,

# 丹青手:指画师。,无限:无数的。

"一片伤心画不成":却没有人能把我此刻愁苦的心境描绘出来。

# 片:全诗校:“一作段。”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金陵晚望》唐代诗人高蟾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通过对金陵城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对晚唐国运衰微的深切忧虑。诗歌前两句以浮云变幻、晚翠凋零等景象,暗喻六朝古都的盛衰无常,巧妙暗示了唐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的衰落时期。后两句诗人抚今追昔,不禁百感交集。他敏锐地预感到唐王朝已危机四伏,却无力回天,这种深切的忧患意识令诗人倍感痛苦。诗人将这种难以言说的忧国之情,凝练为"一片伤心",并感叹这深沉的悲怆之情,即便是丹青妙手也难以描绘。整首诗情感沉郁,忧国之情溢于言表。诗人以含蓄委婉的笔触,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融为一体,展现了晚唐诗人特有的历史沧桑感和忧患意识。诗歌语言凝练,意境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高蟾(?~?),唐代诗人。河朔间(今黄河以北地区)人。出身寒贫,累举不第,咸通进士,乾宁年间官至御史中丞。高蟾的诗大多是律诗、绝句,尤以五绝和七绝为多。其诗多写感事愤世、嗟老伤怀的悲慨,诗风与李白相似,清通不尚雕饰,以表情达意为主。辛文房称其诗“气势雄伟,态度谐远,如狂风猛雨之来,物物竦动,深造理窟”。代表作有《金陵望晚》《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代诗人多有登高吟咏的佳作传世。若论风格演变,盛唐时期的登高诗往往气象恢弘、意境开阔,而中晚唐则渐趋沉郁苍凉。高蟾的《金陵晚望》晚唐登高诗的代表作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历史兴衰与人生悲慨​​的​​七言绝句​​,借​​金陵秋暮的浮云、落日、秋声​​等景象,写出了​​六朝故都的盛衰无常与晚唐王朝的危机四伏​​。

2. 分段赏析

开篇即以苍凉笔触勾勒登高所见之景:“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诗人笔下呈现的是一幅秋意深浓的暮色图卷:瑟瑟秋风中,黄叶飘零,秋虫鸣幽,寒水黯淡。浮云缱绻于暮霭中的山峦,恰似白昼行将落幕;落日沉浮于萧瑟秋声里,宛如一年将尽的残照。这般凄清的日暮、岁暮之景,非但未使诗人却步,反令其深深沉醉。“曾伴”、“犹陪”二词,道出了诗人并非匆匆一瞥,而是长久伫立,痴痴凝望,追随着浮云消逝的轨迹,相伴着被秋声笼罩的沉沉落日。这般常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萧索景象,诗人却如痴如醉,这种看似反常的情愫,实则蕴含深意。结合诗题所示金陵这一特殊地点,再联系后两句抒发的情怀,便能体会诗人心中郁结的难言之痛。表层而言,这是中国文人面对残秋暮色时惯有的感伤情怀,在这位情感细腻的诗人身上表现得尤为强烈;深层观之,则是一种异质同构的顿悟所带来的彻骨哀痛。金陵曾是六朝古都(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往昔繁华似锦,而今只剩断壁残垣。诗人抚今追昔,联想到晚唐朝廷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仍的危局,恍然领悟:历史上六个短命王朝的昏聩亡国,与眼前景象何其相似;现实中摇摇欲坠的晚唐王朝,也如自然界的浮云落日一般,正走向不可逆转的衰亡。这里存在着深刻的异质同构关系——自然之暮、历史之暮与社会之暮相互映照,种种悲慨交织缠绕,浓烈得难以言表。语言在此刻显得苍白无力,唯有眼前景象能够承载诗人心中块垒。然而人与自然之间只能达成心灵的默契,难以进行情感的对话。况且眼前晚景尚可付诸丹青,而诗人郁积已久的悲怆却无从表达。“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这既是痛苦的呐喊,也是孤独的独白。纵使请来世间最出色的画师,也难描绘出诗人难以排遣的忧思。“赖是丹青不能画,画成应遣一生愁”(宋司马池《行色》),但最终画不成,诗人只能陷入“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的无尽怅惘之中。

3. 作品点评

高蟾的《金陵晚望》前两句通过浮云、晚翠等自然意象的描摹,巧妙展现了故都金陵的盛衰变迁,暗喻唐王朝国运日渐衰微的历史趋势。诗的后两联由景及情,诗人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敏锐地察觉到晚唐政权已危机重重却无力回天。这种深沉的忧患意识令诗人倍感煎熬,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将这种难以言说的家国之忧凝结为"一片伤心"。这种刻骨铭心的悲怆之情,连技艺高超的画师也难以通过笔墨传达。全诗情感含蓄而深沉,寄托遥深,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深刻洞察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浮云”、“落日”,喻盛衰之不常;“曾伴”、“犹陪”,感佳丽之凄寂,正所谓“伤心”也。然“晚翠”、“秋声”,丹青能画,而望中心事,妙手难描。“画不成”三字,是“伤心”二字之神。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画实境易,画虚景难。昔人有咏行色诗云:赖是丹青不能画,画成应遣一生愁。”与此诗后二句相似。行色固难着笔,伤心亦未易传神。金陵为帝王所都,佳丽所萃,追昔抚今。百端交集,纵有丹青妙手,安能曲绘其心耶?此诗佳处在后二句,迥胜前二句也。

清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下一篇:唐·佚名《杂诗·旧山虽在不关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