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óu
zhōng
gōng
lín
tíng

朝代:唐作者:包融浏览量:1
jiāng
wài
yǒu
zhēn
yǐn
suì
qīn
jié
jìn
西
shù
zhòng
shù
jiǔ
chéng
yīn
rén
zhà
chē
shēng
yáo
lín
yán
jiě
chén
shì
zhǐ
chǐ
néng
chén
wéi
dào
huò
huì
jìng
yóu
xīn
fāng
qiū
yuàn
luò
yǎng
wàng
xiāo
sēn
chí
xìng
lái
cǎi
xíng
xiāng
xún
chén
niàn
dào
mén
jìn
yuǎn
qíng
duì
jūn
shēn
tán
zài
suǒ
yōu
jīn
ān
shān
zhōng
xìn
zhì
shū
shàng
qín

译文

江外有一位真正的隐士,在寂静中独居,岁月已然流逝许久。他构筑茅庐靠近西边的道路,所种树木长久以来已成浓荫。偶尔有人足迹才到门口,车马声则被树林远远隔绝。隐士自言已悟解尘世之事,虽距尘世咫尺却能远离纷扰。求道何必非得去庐山霍山,领会宁静全在于自己内心。正当秋日,庭院中木叶飘落,仰望天空,景象一片萧森。怀着乘兴而来的趣味,我采菊前行去把他寻访。尘世之念到这门前便尽皆消散,对您的情谊却愈发深沉。一谈之下便入深邃的哲理之境,再探索更破除了内心的幽闷。怎能得到山中的书信,好致信劝那尚禽般的隐者出山?

逐句剖析

"江外有真隐":江外有一位真正的隐士,

# 江外:江南。

"寂居岁已侵":在寂静中独居,岁月已然流逝许久。

# 侵:本渐进貌,此处为长久之意。

"结庐近西术":他构筑茅庐靠近西边的道路,

# 结庐:建构居室。陶渊明《饮酒》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术,城中大道。

"种树久成阴":所种树木长久以来已成浓荫。

"人迹乍及户":偶尔有人足迹才到门口,

"车声遥隔林":车马声则被树林远远隔绝。

"自言解尘事":隐士自言已悟解尘世之事,

"咫尺能辎尘":虽距尘世咫尺却能远离纷扰。

# 辎尘:犹蔽尘。辎本古代一种有帷幕遮蔽之车,引申有蔽义。

"为道岂庐霍":求道何必非得去庐山霍山,

# 庐霍:即庐山与霍山。

"会静由吾心":领会宁静全在于自己内心。

# 会静:领会清静之道。

"方秋院木落":正当秋日,庭院中木叶飘落,

"仰望日萧森":仰望天空,景象一片萧森。

"持我兴来趣":怀着乘兴而来的趣味,

# 兴来趣:即乘兴而来之意。

"采菊行相寻":我采菊前行去把他寻访。

"尘念到门尽":尘世之念到这门前便尽皆消散,

"远情对君深":对您的情谊却愈发深沉。

# 君:指忠公。,远情:远离尘俗隐居之情。

"一谈入理窟":一谈之下便入深邃的哲理之境,

# 理窟:深奥之理。

"再索破幽襟":再探索更破除了内心的幽闷。

# 幽襟:幽深之思。

"安得山中信":怎能得到山中的书信,

"致书移尚禽":好致信劝那尚禽般的隐者出山?

# 尚禽:即东汉隐者尚子平与禽庆。《后汉书·逸民传》:“向长,字子平(李贤注:“《高士传》向字作尚。”),河内朝歌人也。隐居不仕,性尚中和,好通《老》、《易》。……与同好北海禽庆,俱游五岳名山,竟不知所终。”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酬忠公林亭》是唐代诗人包融创作的一首诗。此诗主题围绕诗人对林亭中隐者生活的赞美与向往,以及与隐者交流的感悟。诗中先描绘了江外真隐者的幽居环境,如结庐近道、树木成荫,人迹罕至、车声隔绝。接着写隐者对尘世的理解,认为静由心生,又描写秋天林亭木叶萧森之景,诗人乘兴采菊寻访。与隐者交谈后,尘世杂念消散,情谊加深,感慨交谈入理,能破除内心幽闷。最后表达渴望得到山中书信,劝隐者出山之意。运用借景抒情,通过对林亭环境、秋景的描写,烘托出隐者的高洁与宁静;还采用白描手法,简洁勾勒出隐者生活场景。这首诗在唐代诗歌中,以其对隐者生活细腻的描绘和对心境的深刻表达,展现出包融独特的诗风。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幽远,既体现了唐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又反映出他们对人生哲理的思索。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前六句“江外有真隐,寂居岁已侵。结庐近西术,种树久成阴。人迹乍及户,车声遥隔林”描绘隐者的居住环境,“江外有真隐,寂居岁已侵”,点明江外有真正的隐者,且已在寂静中居住多年。“结庐近西术,种树久成阴”,写隐者结庐靠近道路,所种树木早已成荫,暗示其居住之久与生活的质朴。“人迹乍及户,车声遥隔林”,突出此地人迹罕至,车声被树林隔绝,营造出一种静谧、清幽的氛围,体现隐者远离尘世喧嚣的生活状态。中六句“自言解尘事,咫尺能辎尘。为道岂庐霍,会静由吾心。方秋院木落,仰望日萧森”中,“自言解尘事,咫尺能辎尘”,写隐者对尘世的理解,认为即便身处尘世附近,也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为道岂庐霍,会静由吾心”,进一步点明隐者的心境,追求道并不在于身处名山,而在于内心能静。“方秋院木落,仰望日萧森”,描绘秋天林亭木叶飘落,景象萧森,既渲染出季节氛围,也烘托出隐者内心的宁静与淡泊。后八句“持我兴来趣,采菊行相寻。尘念到门尽,远情对君深。一谈入理窟,再索破幽襟。安得山中信,致书移尚禽”写诗人与隐者的交流,“持我兴来趣,采菊行相寻”,诗人乘兴采菊寻访隐者。“尘念到门尽,远情对君深”,到了隐者居所,尘世杂念消散,对隐者情谊加深。“一谈入理窟,再索破幽襟”,与隐者交谈,深入哲理,能破除内心幽闷。“安得山中信,致书移尚禽”,最后表达希望得到山中书信,劝隐者出山之意,展现出诗人对隐者的关切与不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常建《燕居》

下一篇:唐·许浑《惜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