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外有真隐":江外有一位真正的隐士,
# 江外:江南。
"寂居岁已侵":在寂静中独居,岁月已然流逝许久。
# 侵:本渐进貌,此处为长久之意。
"结庐近西术":他构筑茅庐靠近西边的道路,
# 结庐:建构居室。陶渊明《饮酒》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术,城中大道。
"种树久成阴":所种树木长久以来已成浓荫。
"人迹乍及户":偶尔有人足迹才到门口,
"车声遥隔林":车马声则被树林远远隔绝。
"自言解尘事":隐士自言已悟解尘世之事,
"咫尺能辎尘":虽距尘世咫尺却能远离纷扰。
# 辎尘:犹蔽尘。辎本古代一种有帷幕遮蔽之车,引申有蔽义。
"为道岂庐霍":求道何必非得去庐山霍山,
# 庐霍:即庐山与霍山。
"会静由吾心":领会宁静全在于自己内心。
# 会静:领会清静之道。
"方秋院木落":正当秋日,庭院中木叶飘落,
"仰望日萧森":仰望天空,景象一片萧森。
"持我兴来趣":怀着乘兴而来的趣味,
# 兴来趣:即乘兴而来之意。
"采菊行相寻":我采菊前行去把他寻访。
"尘念到门尽":尘世之念到这门前便尽皆消散,
"远情对君深":对您的情谊却愈发深沉。
# 君:指忠公。,远情:远离尘俗隐居之情。
"一谈入理窟":一谈之下便入深邃的哲理之境,
# 理窟:深奥之理。
"再索破幽襟":再探索更破除了内心的幽闷。
# 幽襟:幽深之思。
"安得山中信":怎能得到山中的书信,
"致书移尚禽":好致信劝那尚禽般的隐者出山?
# 尚禽:即东汉隐者尚子平与禽庆。《后汉书·逸民传》:“向长,字子平(李贤注:“《高士传》向字作尚。”),河内朝歌人也。隐居不仕,性尚中和,好通《老》、《易》。……与同好北海禽庆,俱游五岳名山,竟不知所终。”
1. 分段赏析
前六句“江外有真隐,寂居岁已侵。结庐近西术,种树久成阴。人迹乍及户,车声遥隔林”描绘隐者的居住环境,“江外有真隐,寂居岁已侵”,点明江外有真正的隐者,且已在寂静中居住多年。“结庐近西术,种树久成阴”,写隐者结庐靠近道路,所种树木早已成荫,暗示其居住之久与生活的质朴。“人迹乍及户,车声遥隔林”,突出此地人迹罕至,车声被树林隔绝,营造出一种静谧、清幽的氛围,体现隐者远离尘世喧嚣的生活状态。中六句“自言解尘事,咫尺能辎尘。为道岂庐霍,会静由吾心。方秋院木落,仰望日萧森”中,“自言解尘事,咫尺能辎尘”,写隐者对尘世的理解,认为即便身处尘世附近,也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为道岂庐霍,会静由吾心”,进一步点明隐者的心境,追求道并不在于身处名山,而在于内心能静。“方秋院木落,仰望日萧森”,描绘秋天林亭木叶飘落,景象萧森,既渲染出季节氛围,也烘托出隐者内心的宁静与淡泊。后八句“持我兴来趣,采菊行相寻。尘念到门尽,远情对君深。一谈入理窟,再索破幽襟。安得山中信,致书移尚禽”写诗人与隐者的交流,“持我兴来趣,采菊行相寻”,诗人乘兴采菊寻访隐者。“尘念到门尽,远情对君深”,到了隐者居所,尘世杂念消散,对隐者情谊加深。“一谈入理窟,再索破幽襟”,与隐者交谈,深入哲理,能破除内心幽闷。“安得山中信,致书移尚禽”,最后表达希望得到山中书信,劝隐者出山之意,展现出诗人对隐者的关切与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