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ié
shī
èr
shǒu

朝代:魏晋作者:应玚浏览量:1
zhāo
yún
hǎi
guī
shān
xíng
huái
怀
jiù
bēi
néng
yán
yōu
yōu
shè
qiān
wèi
zhī
shí
xuán

译文

早晨的云飘浮在四方,傍晚回到原来的山。因行役而怀念故乡的土地,悲伤的思绪无法用言语表达。路途遥远跋涉千里,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返回。

逐句剖析

"朝云浮四海":早晨的云飘浮在四方,

# 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境外四面环海,故称中国为四海之内,简称海内,或四海。海内有天下、国中之意。

"日暮归故山":傍晚回到原来的山。

"行役怀旧土":因行役而怀念故乡的土地,

# 旧土:故乡。,行役:外出服公役,这里指应玚北上投奔曹丕。

"悲思不能言":悲伤的思绪无法用言语表达。

# 悲思不能言:悲哀的感情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悠悠涉千里":路途遥远跋涉千里,

# 悠悠:遥远的样子。

"未知何时旋":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返回。

# 旋:返还,归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别诗二首(其一)》是东汉末年应玚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行旅诗,通过描写游子行役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开篇“朝云浮四海,日暮归故山”,以浮云起兴,对比自己漂泊在外,不得归乡。“行役怀旧土,悲思不能言”直接抒发思乡之悲,难以言说。“悠悠涉千里,未知何时旋”则写出行程遥远,归期渺茫,更添惆怅。全诗语言自然质朴,情感真挚深沉,虽无激昂之语,却能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别诗二首(其一)》中所别之人,目前已难以考证。不过从诗歌内容来看,字里行间皆流露出对故土的深切怀念。应玚出身世家,是东汉末年应珣之子,籍贯汝南。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他为寻求施展抱负的机会,毅然离家远游,踏上求仕之路,渴望择明主而事,以实现人生价值。后来应玚投身曹操麾下,凭借出众的文学才华,成为“建安七子”之一,也是邺下文人集团的核心成员,在文学创作上留下诸多诗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行旅诗。描绘了诗人行役在外的情景,体现了游子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和漂泊的愁苦。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朝云浮四海,日暮归故山”。清晨浮云飘向四海,傍晚回归故山,诗人借自然景象,将自身离家漂泊的孤寂、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融入其中,以景衬情,使抽象情感具象化,含蓄地表达出对归途的迷茫与对故土的思念。象征:“朝云浮四海,日暮归故山”。诗人以“浮云”象征漂泊的自己,云有归山之时,而自己却不知归期,通过这一象征,暗示了自身离家求仕后的漂泊不定,含蓄委婉地传达出对人生归宿的忧虑。化用:“行役怀旧土,悲思不能言”巧用“悲与亲友别,气结不能言”古诗,该典故原指人在与亲友分别时悲伤过度、情绪郁结而说不出话。作者将其化用,以“悲思不能言”展现自己行役思乡的悲苦,生动呈现出行役之苦与思乡之痛交织、情感浓烈到难以言说的状态,含蓄传递内心煎熬。

3. 分段赏析

开篇“朝云浮四海,日暮归故山”,诗人以简洁笔触勾勒眼前之景,借浮云朝起四海、暮归故山的自然现象,暗喻自身漂泊无定的处境。云朵尚有归处,而自己离家求仕,未来能否重返故土却未可知。这一巧妙的象征手法,不着痕迹地将离别的感伤与对归途的迷茫融入景色之中,为后文抒发行役之悲奠定了情感基调。“行役怀旧土,悲思不能言”两句,化用古诗“悲与亲友别,气结不能言”之意,直抒胸臆。诗人直言行役途中对故土的深切思念,将思乡之痛与奔波之苦交织,以“悲思不能言”展现情感的极致,无声的呜咽胜过千言万语,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其内心的煎熬,将情感推向高潮。诗的结尾“悠悠涉千里,未知何时旋”,笔锋一转,将目光投向未知的前路。千里跋涉,归期渺茫,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一收束与开篇的浮云归山形成鲜明对比,强化了诗人内心的漂泊感与对归宿的渴望。全诗在这种深沉的感慨中戛然而止,余韵悠长,引发读者无限遐想与共情。

4. 作品点评

《别诗二首(其一)》全篇共六句,层层递进,将离家求仕的复杂心绪娓娓道来。诗人巧妙地将情感与景致交织,以景衬情、借事抒怀,字里行间不仅展现出个人的心路历程,更折射出汉末有志青年渴望在乱世中建功立业、追寻理想社会的精神风貌,实现了时代共性与艺术个性的深度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王粲《公燕诗》

下一篇:魏晋·王粲《从军诗五首(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