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huì
shī

朝代:魏晋作者:繁钦浏览量:2
huì
cǎo
shēng
shān
běi
tuō
shēn
shī
suǒ
zhí
gēn
yīn
wēi
tuí
hán
quán
jìn
gēn
,
fēng
cháng
pái
huái
sān
guāng
zhào
méng
huī
yǒng
diāo
cuì
,
níng
xiá
bǎi
huì
jiē
hán
róng
shī
shí
姿
yīng
fāng
jué
míng
shuāi

译文

蕙草生长在大山的北面,无依无靠,孤苦伶仃。蕙草生长在背阳的高峰上,日夜担忧唯恐坠落下来。冰冷的泉水浸泡着我的根,寒冷的风随时吹打着我的身躯。日、月、星的光辉能普照大地,然后由于山崖的阻隔,蕙草只能承受到一点微弱的光线。花和叶子一直都很枯槁,身上也一直披着露霜。百花盛开之季,而蕙草却独独发育迟缓而显得与季节不合。待到蕙草开花的时候,已是暮春时节,百花凋零了。

逐句剖析

"蕙草生山北":蕙草生长在大山的北面,

# 蕙草:香草名,又名熏草、零陵香,俗名“佩兰”,绿叶紫花,有清香味,魏武帝(曹操)以之为香烧之,俗习以为佩带它可以除臭避疫。

"托身失所依":无依无靠,孤苦伶仃。

"植根阴崖侧":蕙草生长在背阳的高峰上,

# 阴崖:背阳的山崖。

"夙夜惧危颓":日夜担忧唯恐坠落下来。

# 颓:坠落。,危:原指危险,这里是高处之意。,夙夜:朝夕,日夜。

"寒泉浸我根,":冰冷的泉水浸泡着我的根,

"凄风常徘徊":寒冷的风随时吹打着我的身躯。

# 徘徊:回旋往返,意为随风摇摆。

"三光照八极":日、月、星的光辉能普照大地,

# 八极:八方之极远之地,极言其远。,三光:指日、月、星的光芒。

"独不蒙余晖":然后由于山崖的阻隔,蕙草只能承受到一点微弱的光线。

# 余晖:傍晚的阳光,这里指微弱的光线。,蒙:蒙受,承受。

"葩叶永雕瘁,":花和叶子一直都很枯槁,

# 瘁:同“悴”,憔悴,枯萎,枯槁。,葩:花。

"凝露不暇晞":身上也一直披着露霜。

# 晞:消失,逝去。,暇:闲暇。

"百卉皆含荣":百花盛开之季,

# 荣:花木的花。,百卉:百花。

"己独失时姿":而蕙草却独独发育迟缓而显得与季节不合。

# 时姿:时节下的姿态。

"比我英芳发":待到蕙草开花的时候,

# 比:等到。

"鶗鴂鸣已衰":已是暮春时节,百花凋零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蕙诗》是东汉末年文人繁钦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以生长在山北阴崖的蕙草为吟咏对象,通过拟人手法细腻刻画其托身无依、寒泉浸根的艰难处境,以“独不蒙馀晖”“百卉皆含荣”的鲜明对比,暗喻才士不遇的普遍困境。诗中“夙夜惧危颓”“凝露不暇晞”等描写既赋予草木以人的忧思,又将自然物象与生命体验相融,结尾“鶗鴂鸣已哀”更以暮春意象深化时不我待的悲慨。全诗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蕙草人的情感,将草木的生存困境与文人的身世之慨自然融合,读来哀婉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汉末文学家

繁钦(?~218),东汉末文学家。字休伯,颍川(今河南禹州)人。初避乱荆州,后为曹操主簿。繁钦以文才论辩,得名于汝颍间,长于书记,尤善诗赋。其《定情诗》,以乐府民歌手法,抒发女子失恋之情,哀怨动人。另有《与魏文帝笺》描绘音乐,辞丽语绮,曲尽其妙。主要作品有《远戍劝戒诗》《槐树诗》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咏蕙诗》为东汉末文人繁钦所作。彼时政局动荡,社会混乱,诗人虽怀才具,然时局艰危,致其抱负难伸,壮志难酬。诗中描绘蕙兰生于阴崖、不得阳光润泽之境况,实为诗人自身处境的真实映射。有感于此种际遇,繁钦遂以兰喻己,借物抒怀,创作此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中用第一人称讲述蕙草在山崖背阴处艰难生长的遭遇,通过拟人手法将草木的生存困境与文人怀才不遇的处境相联系,既写出了蕙草受寒泉浸渍、不得阳光的苦楚,也暗含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感慨。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切,物我交融自然。

2. 写作手法

拟人:“蕙草生山北,托身失所依”运用拟人手法,将蕙草人格化,通过“托身”“惧危颓”等描写,使草木具有人的情感,借此表现诗人自身怀才不遇的处境。托物言志:全诗以蕙草“植根阴崖侧”“独不蒙馀晖”的生存困境为描写对象,实则借草木的艰难处境,暗喻东汉末年文人志士在动荡时局中的失意与苦闷。比兴:开篇“蕙草生山北”先言蕙草所处环境,兴起后文对自身命运的感慨,符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比兴手法,使物我交融自然。比喻:首句“蕙草生山北,托身失所依”以生长在背阴山崖的蕙草自喻,诗人借蕙草不得其所的处境,形象比喻自己生不逢时、仕途失意的坎坷命运。用典:“比我英芳发,鶗鴂鸣已哀”巧妙化用《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的典故,原典以鶗鴂鸣叫预示春光将尽,诗人借此表达自己未及施展抱负却已错失时机的深沉慨叹。

3. 分段赏析

“蕙草生山北,托身失所依”开篇点明蕙草的生长环境。“山北”说明生长在背阴处,“托身失所依”用拟人手法写出蕙草无处扎根的困境,暗示诗人自身处境。“植根阴崖侧,夙夜惧危颓”进一步描写恶劣环境。“阴崖侧”强调生长位置的偏僻阴暗,“夙夜惧危颓”赋予蕙草人的情感,写出其日夜担忧崖壁崩塌的不安。“寒泉浸我根,凄风常徘徊”具体描写环境之苦。“寒泉浸根”写出根系长期浸泡的寒冷,“凄风徘徊”则营造出阴冷萧瑟的氛围。“三光照八极,独不蒙馀晖”运用对比手法。“三光照八极”与“独不蒙馀晖”形成强烈反差,突出蕙草得不到阳光的处境。“葩叶永凋瘁,凝露不暇晞”描写蕙草的生存状态。“永凋瘁”写出长期枯萎的样子,“凝露不暇晞”说明连露水都来不及晒干,处境艰难。“百卉皆含荣,己独失时姿”再次运用对比。用百花盛开反衬蕙草错过时机的遗憾,暗示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比我英芳发,鶗鴂鸣已哀”结尾充满无奈。写蕙草好不容易开花时,却已到杜鹃哀鸣的暮春时节,暗喻诗人抱负未展而时运已逝的悲哀。

4. 作品点评

该诗运用比兴手法,以第一人称叙事,语言形象生动,将咏物与身世之感自然融合,情感哀婉动人却不失含蓄克制。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古之咏物者,固以情也,非情则谜而不诗,疑沓疑赘,章末风旨,居然动人。

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一)

# 繁钦有《咏蕙诗》,托兴与失时也。

清文史学家程师恭《注释陈检讨四六》

# 《咏蕙诗》是一首咏物诗,但与其它的咏物诗风格迥异。一般的咏物诗,大都极尽赞美之辞,或咏物之精美,或赞物之灵秀,或称物之珍奇……但这首《咏蕙诗》却不落俗咏,它对蕙草的歌咏,不是盛赞清香,也不是褒扬其风姿,而是用质朴的语言描述了它生长环境之恶劣以及它在险恶环境的挤压下仍“英芳发”的顽强抗争精神……刘熙载《艺概》中提出咏物应该做到“不离不即”,就是要切合于物,又要在咏物中表现作者的情思。繁钦的这首咏物诗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他善于用那支充满情思的彩笔,在体贴物情的同时,委婉曲折地透露出心迹,堪称是一首含意隽永、别具一格的咏物诗。

现代古典文学研究学者萧涤非《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词典》

# 繁钦的《咏蕙诗》可以说是建安诗歌表现生命主题哀感最深的作品。

不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钱志熙《日晷文库 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曹丕《于谯作诗》

下一篇:魏晋·左思《咏史八首(其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