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ǎo
shān

朝代:唐作者:顾况浏览量:1
miào
fēng
lín
jiāng
shuǐ
biān
hán
jiē
fàn
yàn
héng
tiān
shān
yuǎn
xiǎo
chū
yuè
zhào
dòng
tíng
guī
chuán

译文

江岸边古庙隐没在火红的枫林中,乌鸦在秋风中凌空飞接船上旅客抛来的食物,排列成行的大雁横天而过。大孤山越走越远了,迎面出现了迷人的小孤山,月光照耀着从洞庭湖驶来,载着归心似箭的旅客的小船。

逐句剖析

"古庙枫林江水边":江岸边古庙隐没在火红的枫林中,

# 古庙:指小姑庙。即小孤山半山的启秀寺。建于唐初。

"寒鸦接饭雁横天":乌鸦在秋风中凌空飞接船上旅客抛来的食物,排列成行的大雁横天而过。

# 寒鸦接饭:古人把栖息在寺庙附近的乌鸦看成神鸦,祭祀之余,向空中抛撒食物,群鸦则在空中接食。

"大孤山远小孤出":大孤山越走越远了,迎面出现了迷人的小孤山,

# 大孤山:山名,在今江西鄱阳湖中。其状似鞋,又称鞋山。小孤山与大孤山,相距尚有百余里,故曰“大孤山远”。

"月照洞庭归客船":月光照耀着从洞庭湖驶来,载着归心似箭的旅客的小船。

# 洞庭:即湖南洞庭湖。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小孤山》是唐代诗人顾况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巧妙选取枫林古庙、寒鸦争食、秋雁横天、遥远处的大孤山,以及沐浴在月光下的客船等一系列极具象征性与画面感的景物,精心勾勒出一幅江畔秋景画卷,于不经意间尽显小孤山的独特胜境。前两句描绘出一幅萧瑟的画面。后两句诗人的视角从近处转向远方,大孤山在远处,小孤山在眼前突兀而出,远近对比,凸显小孤山的独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

顾况(727?~806?),唐代诗人。字逋翁,又号悲翁,祖籍云阳(今江苏丹阳),迁家海盐(今属浙江)衡山。早年曾读书山林。至德进士及第,曾官著作佐郎,因嘲诮权贵,被贬饶州司户参军。后隐居茅山,自号华阳真逸。顾况的诗,题材广泛,注意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形式多样,尤长于歌行。其诗风不拘一格,语言平易,不避俚俗。代表作品有《露青竹杖歌》《李供奉弹箜篌歌》。著有《华阳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小孤山》是唐代诗人顾况所创作,贞元十年(794年),顾况从饶州(今江西鄱阳)司户参军任上遭贬,而后返回吴中。此诗便是他在自长江乘舟东下,途经小孤山时所作的纪游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纪游诗。此诗既细腻描绘了自然之美,又在字里行间悄然融入旅人漂泊的丝丝哀愁,营造出一种深远悠长、含蓄蕴藉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寒鸦接饭雁横天”一句写出了动静结合的效果。“寒鸦接饭”描绘了寒鸦飞空争食的动态场景,是为“动”;而在整体画面中,虽然未明确表述,但结合前文江边的环境设定,“古庙枫林江水边”所营造出的静谧氛围,可看作是此动态场景的静态背景,二者相互映衬。同时,“雁横天”中大雁整齐地在空中飞过也是动态描写,与地面寒鸦争食的动态共同构成一幅有动有静、动静相宜的画面。侧面描写:“古庙枫林江水边”此句没有直接描写小孤山,而是刻画了小孤山周边的古庙、枫林和江水。通过对这些富有古朴、幽静特点的周边景物的描写,侧面烘托出小孤山所处环境的独特氛围,让读者能从侧面感受到小孤山所具有的古朴、深邃等特质。正衬:“大孤山远小孤出”以远处逐渐远去的大孤山作为衬托,突出了眼前小孤山“出”的特点,也就是小孤山在视野中显得更为突兀、醒目,使小孤山的独特形态和位置更加鲜明地展现出来。

3. 分段赏析

“古庙枫林江水边”,开篇作者于众多江边景物中,独取古庙与枫林,古庙承载岁月痕迹,枫林添古朴氛围,二者并置,江岸古朴、幽雅之态尽显,为全诗定下基调,似带读者穿越时空,置身于宁静而悠远的江畔。“寒鸦接饭雁横天”,此句与首句的静态描写形成鲜明对比,构建出一幅层次丰富的动态画卷。“寒鸦接饭”,“寒”点明秋日,群鸦飞空争食,一个“接”字,将其急切喧闹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这是江湖行旅独有的烟火气;“雁横天”,作者抓住鸿雁群居群飞、行列整齐的特点,以“横”字勾勒出秋雁南归时如“一”字凌空的壮观气势。低空寒鸦、高空秋雁,动静结合,层次分明,使画面鲜活生动,充满张力。“大孤山远小孤出”,视角随行程转换,大孤山渐行渐远,小孤山映入眼帘。以大孤山的“远”衬托小孤山的“出”,不仅展现出空间上的对比,更暗示行程变化,给人一种移步换景的动态感,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在旅途中对不同景致的细致捕捉。“月照洞庭归客船”,明月洒下清辉,照在洞庭湖面的客船上。月的清冷、洞庭的浩渺与客船的孤独,共同营造出孤寂氛围。“归客”二字点明身份,漂泊之感油然而生,作者将自己的孤寂漂泊之情融入这静谧的月夜行舟之景,情景交融,韵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小孤山》一诗颇为独特,虽诗题聚焦小孤山,然而通篇却未对小孤山进行直接刻画。诗人匠心独运,借助古庙、枫林、寒鸦、飞鸿与大孤山等诸多景致,侧面烘托小孤山。这些景物各具特色,共同勾勒出小孤山所处之地别具一格的风貌,巧妙渲染出小孤山的迷人胜境。至于小孤山本真模样,诗人并未直言,而是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使诗歌蕴含着含蓄悠长、耐人寻味的独特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景象既深,情味亦远。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裴夷直《晚望》

下一篇:唐·温庭筠《雪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