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哉冥古":遥远啊那混沌远古,
"邈矣上皇":渺远啊上古的帝王。
"夷明太素":那时混沌本真,
"结纽灵纲":系结着自然纲常。
"不有其一":没有那本源的“一”,
"二理曷彰":阴阳二理怎会显扬。
"幽源散流":幽邃源泉分流漫溢,
"玄风吐芳":玄天之风吐放芬芳。
"芳扇则歇":芬芳若被扇动就会停歇,
"流引则远":水流引向远方才更悠长。
"朴以凋残":本真之所以凋残,
"实由英剪":实在是因智者刻意雕琢损伤。
"捷径交轸":捷径上车马交错,
"荒涂莫践":荒道无人踏访。
"超哉冲悟":谢安真超脱明悟,
"乘云独反":乘驾祥云独自归返本真。
"青松负雪":青松背负积雪,
"白玉经飙":白玉历经狂风。
"鲜藻弥映":鲜丽藻饰更映衬,
"素质逾昭":素净本质愈发昭彰。
"凝神内湛":精神凝聚内心澄明,
"未醨一浇":未被尘俗浊物浸染。
"遂从雅好":顺随高雅喜好,
"高跱九霄":高踞九霄超然物外。
"洋洋浚泌":清泉洋洋流淌,
"蔼蔼丘园":田园草木茂盛。
"庭无乱辙":庭院中没有杂乱车辙,
"室有清弦":室内有清雅琴弦。
"足不越疆":脚不踏出疆界,
"谈不离玄":言谈不离玄远。
"心凭浮云":心境如浮云无拘无束,
"气齐皓然":气度与天地同广。
"仰咏道诲":仰身咏唱道家教诲,
"俯膺俗教":俯身接受世俗礼教。
"天生而静":人天生心性本自宁静,
"物诱则躁":被外物诱惑才生浮躁。
"全由抱朴":坚守本真才能保全自身,
"灾生发窍":追名逐利便会招致祸兆。
"成归前识":世人迷信智谋,
"孰能默觉":谁能静默中领悟真道。
"暧暧幽人":深藏不露的隐士啊,
"藏器掩曜":藏起才华不外露光芒。
"涉易知损":涉猎《易经》懂得“损”的道理,
"栖才测妙":潜藏才智洞察精妙。
"交存风流":因风雅结交往来,
"好因维絷":情谊如绳紧紧相系。
"自我不遘":自我们分别,
"寒暑三袭":已过三个寒来暑往。
"汉文延贾":汉文帝请贾谊入朝时,
"知其弗及":深知自己才能不及他。
"戴生之黄":戴良见到黄宪,
"不觉长揖":不自觉地长揖致敬。
"与尔造玄":我与你一同钻研玄理,
"迹未偕入":却未能同步深入。
"鸣翼既舒":你羽翼已舒展,
"能不鹤立":怎能不似鹤挺立。
"整翰望风":整理羽翼遥望风向,
"庶同遥集":愿能与你一同高远相聚。
孙绰(314—371)东晋太原中都(今晋中榆次)人,字兴公。孙楚孙。少以文称。初居会稽,游放山水。与许询并为玄言诗人,亦能赋,尝作《天台山赋》,辞致甚工,自谓掷地有金石声,为当时文士之冠。名公之碑,必请绰为文。除著作佐郎,累迁廷尉卿,领著作。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孙廷尉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此诗将自然意象与玄理结合,赞颂了谢安超然物外、抱朴守真的高洁品格及其隐居时的闲适境界,表达了对谢安的赞赏,也寄寓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象征:诗中“青松”“白玉”象征着坚守本真、品格高洁的君子形象,通过青松顶雪不折、白玉经风愈洁的特性,暗合谢安超脱世俗、保持初心的品格;“清泉”“田园”“素琴”则象征着远离尘嚣的隐逸之境,寄托了对宁静本真生活的向往,也映衬出谢安不慕浮华的心境。比喻:诗中以“青松负雪”“白玉经飙”作喻,用青松在积雪重压下更显挺拔、白玉经狂风侵袭后愈发莹洁的特点,生动展现谢安在世俗环境中坚守本真、品格愈发高洁的特质;又以“鸣翼”“鹤立”为喻,将谢安比作展翅的飞鸟、独立的仙鹤,形象凸显其崭露头角后的出众与不凡。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开篇追忆遥远的上古时代,以“冥古”“上皇”概指传说中的淳朴时期,那时天地处于“太素”(混沌本真)状态,万物遵循自然法则(“灵纲”)运行。诗人借对上古朴素世界的回望,为后文议论世俗变迁与赞美谢安品格做了铺垫,体现了魏晋士人对道家“返璞归真”思想的追溯。第五句至十六句,从哲学层面展开论述:“一”(宇宙本源)是根本,“二”(万物分化)由“一”衍生;玄学本是自然之道的流露(“幽源散流,玄风吐芳”),却因世人刻意张扬而失真(“芳扇则歇”),上古本真(“朴”)也因人为雕琢而凋残。诗人批判当时士人追逐名利(“捷径交轸”)、背离正道(“荒涂莫践”),转而赞扬谢安能以超脱的觉悟(“冲悟”)回归本真(“乘云独反”),形成鲜明对比。第十七句至二十四句,以“青松负雪”“白玉经飙”为喻,刻画谢安的品格:如同青松在严寒中挺立、白玉经狂风更显洁白,他在世俗环境中愈发彰显本真(“素质逾昭”)。诗人进一步写其内心澄明(“凝神内湛”)、不被世俗污染(“未醨一浇”),顺应对玄学与自然的追求(“雅好”),精神境界高远(“高跱九霄”),凸显其超尘脱俗的特质。第二十五句至三十二句,描绘谢安的隐居生活:居所旁清泉流淌、田园葱郁(“洋洋浚泌,蔼蔼丘园”),庭院清净无俗客(“庭无乱辙”),室内有清雅琴音(“室有清弦”)。他虽足不出户(“足不越疆”),言谈却不离玄学(“谈不离玄”),心境如浮云般自在,气度与天地自然相融(“气齐皓然”),展现了其闲适自足的隐逸状态。第三十三句至四十句,结合人性与世俗展开反思:人本性宁静,却因外物诱惑而浮躁(“物诱则躁”);唯有坚守本真(“抱朴”)才能保全自身,追名逐利(“发窍”)只会招致灾祸。诗人批判世人沉迷智谋(“前识”),唯独谢安能在静默中觉悟本真(“默觉”),既深化了对谢安品格的赞美,也融入了对世俗的理性审视。第四十一句至四十四句,以“幽人”(隐士)称谢安,赞其收敛才华、不事张扬(“藏器掩曜”),深谙《周易》“损”卦的处世智慧(“涉易知损”)。即便隐居,他仍能洞察事物精妙(“栖才测妙”),刻画了一位兼具隐逸姿态与深邃见识的士人形象。末尾十四句,转向抒发与谢安的友情:二人因风雅气度(“风流”)相交,分别三年(“寒暑三袭”)而情谊深厚。诗人以汉文帝赏识贾谊、戴良敬重黄宪的典故,侧面烘托谢安的才德之高;末句自谦未能与谢安同步领悟玄理(“迹未偕入”),愿追随其脚步(“整翰望风,庶同遥集”),既显对友人的推崇,也流露精神共鸣的期许。
上一篇:魏晋·佚名《褚先生引谚》
下一篇:魏晋·佚名《时人为李丰等谤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