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亦有言":人们常说,
"有因有缘":世间的成败得失皆有因果关联。
"官无中人":若在朝堂为官却无权贵扶持,
"不如归田":倒不如辞官回乡耕种田园。
"明明在上":可那些身居高位的统治者,
"斯语岂然":口口声声说“选贤任能”,难道真会认同这种世俗之言吗。
# 岂然:难道不是这样?
"《晋书》曰":《晋书》里说:
"密有才能":李密很有才能。
"常望内转":他一直希望调回京城任职。
"而朝廷无援":但朝廷中没有支持他的人。
"乃迁汉中太守":结果被外调为汉中太守。
"自以失分怀怨":他自认为失去本应有的职位而心怀怨恨。
"及赐饯东堂":等到皇帝在皇宫东堂赐宴为他饯行时。
"诏普令赋诗":下诏要求众臣即席作诗。
"末章云云":李密在诗的最后章节。
"武帝忿之":晋武帝司马炎对此非常愤怒。
"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于是,负责监察的都官从事上奏罢免了李密的官职。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讽喻诗,通过直白犀利的语言批判了西晋官场“无后台难立足”的腐败现象,表达了诗人对仕途不公的愤懑及对归隐田园的无奈选择。
2. 写作手法
对比:前两句“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引用普遍认知,强调世事存在因果关联;后两句“官无中人,不如归田”则直指官场现实——若无权贵庇护(“中人”),仕途艰难,甚至不如归隐田园。通过对比,凸显封建官场“无后台难立足”的腐败生态,批判了门阀制度对人才的压制。反问句“斯语岂然”以强烈语气,表达诗人对官场不公的愤慨与无奈,深化了诗歌的批判性。
3. 分段赏析
首句:“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开头用“人亦有言”引出对世事的总结,“因”和“缘”暗藏因果关联,既指人际间的牵连,也指仕途的必然。诗人借古语点出官场里“人脉”与“机遇”的关键,为后文的批评埋下线索。第二句:“官无中人,不如归田”,“中人”说的是官场里有权势的人或中间帮衬的势力,直接讲要是没这些人撑腰,做官简直寸步难行。“不如归田”用退隐田园的决绝,和官场的倾轧对比,更显诗人看透现实的清醒,这话直白,却道尽了魏晋门阀制度下寒门才士的难处。末句:“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明明在上”呼应前面说的“天理”,用反问质疑当权者口中的公正。表面是问“圣明在上,哪能容这话成真”,实际是在讽刺朝廷看不上寒士本事、只任人唯亲的坏规矩。末句以反问收尾,情绪压抑又愤懑,更突出了对官场生态的批判。
4. 作品点评
《晋书》将这一事件收录于李密本传,侧面展现了魏晋时期寒门士人的政治境遇。诗中“官无中人,不如归田”一语因切中时弊,成为后世探讨门阀制度的重要例证。
上一篇:魏晋·张华《励志诗》
下一篇:魏晋·阮籍《咏怀(洪生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