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àn
dōng
táng
zhào
lìng
shī

朝代:魏晋作者:西晋·李密浏览量:2
rén
yǒu
yán
yǒu
yīn
yǒu
yuán
guān
zhōng
rén
guī
tián
míng
míng
zài
shàng
rán
jìn
shū
yuē
yǒu
cái
néng
cháng
wàng
nèi
zhuǎn
ér
cháo
tíng
yuán
nǎi
qiān
hàn
zhōng
tài
shǒu
shī
fèn
huái
怀
yuàn
jiàn
dōng
táng
zhào
lìng
shī
zhāng
yún
yún
fèn
忿
zhī
shì
guān
cóng
shì
zòu
miǎn
guān

译文

人们常说,世间的成败得失皆有因果关联。若在朝堂为官却无权贵扶持,倒不如辞官回乡耕种田园。可那些身居高位的统治者,口口声声说“选贤任能”,难道真会认同这种世俗之言吗。《晋书》里说:李密很有才能。他一直希望调回京城任职。但朝廷中没有支持他的人。结果被外调为汉中太守。他自认为失去本应有的职位而心怀怨恨。等到皇帝在皇宫东堂赐宴为他饯行时。下诏要求众臣即席作诗。李密在诗的最后章节。晋武帝司马炎对此非常愤怒。于是,负责监察的都官从事上奏罢免了李密的官职。

逐句剖析

"人亦有言":人们常说,

"有因有缘":世间的成败得失皆有因果关联。

"官无中人":若在朝堂为官却无权贵扶持,

"不如归田":倒不如辞官回乡耕种田园。

"明明在上":可那些身居高位的统治者,

"斯语岂然":口口声声说“选贤任能”,难道真会认同这种世俗之言吗。

# 岂然:难道不是这样?

"《晋书》曰":《晋书》里说:

"密有才能":李密很有才能。

"常望内转":他一直希望调回京城任职。

"而朝廷无援":但朝廷中没有支持他的人。

"乃迁汉中太守":结果被外调为汉中太守。

"自以失分怀怨":他自认为失去本应有的职位而心怀怨恨。

"及赐饯东堂":等到皇帝在皇宫东堂赐宴为他饯行时。

"诏普令赋诗":下诏要求众臣即席作诗。

"末章云云":李密在诗的最后章节。

"武帝忿之":晋武帝司马炎对此非常愤怒。

"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于是,负责监察的都官从事上奏罢免了李密的官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赐饯东堂诏令赋诗》是西晋李密创作的一首四言诗。全诗通过“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等句,揭示西晋官场依赖权贵的现实,直言缺乏政治靠山者难以立足,末句“明明在上,斯语岂然”以反问暗讽朝廷不公,表达对仕途失意的愤懑。诗中采用直陈与对比手法,前两句引俗语铺垫,后两句以“有因有缘”与“不如归田”形成矛盾张力,强化批判力度。语言简练质朴,情感直露,既体现李密耿介性格,也反映魏晋士人对门阀制度的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李密原为蜀汉政权旧臣,魏晋政权更迭后归附西晋朝廷,但因朝中缺乏显赫权贵的支持与举荐,被朝廷调任为汉中郡太守。晋武帝司马炎在东堂举行赐宴饯别时,命其即兴赋诗,李密于诗作末章直言“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暗含对仕途缺乏援引的愤懑与对朝廷用人机制的讽刺。此诗内容被认为言辞过于尖锐,直接挑战了晋武帝的权威,宴会结束后即遭都官从事弹劾,最终被免去官职,结束了短暂的仕途生涯。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讽喻诗,通过直白犀利的语言批判了西晋官场“无后台难立足”的腐败现象,表达了诗人对仕途不公的愤懑及对归隐田园的无奈选择。

2. 写作手法

对比:前两句“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引用普遍认知,强调世事存在因果关联;后两句“官无中人,不如归田”则直指官场现实——若无权贵庇护(“中人”),仕途艰难,甚至不如归隐田园。通过对比,凸显封建官场“无后台难立足”的腐败生态,批判了门阀制度对人才的压制。反问句“斯语岂然”以强烈语气,表达诗人对官场不公的愤慨与无奈,深化了诗歌的批判性。

3. 分段赏析

首句:“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开头用“人亦有言”引出对世事的总结,“因”和“缘”暗藏因果关联,既指人际间的牵连,也指仕途的必然。诗人借古语点出官场里“人脉”与“机遇”的关键,为后文的批评埋下线索。第二句:“官无中人,不如归田”,“中人”说的是官场里有权势的人或中间帮衬的势力,直接讲要是没这些人撑腰,做官简直寸步难行。“不如归田”用退隐田园的决绝,和官场的倾轧对比,更显诗人看透现实的清醒,这话直白,却道尽了魏晋门阀制度下寒门才士的难处。末句:“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明明在上”呼应前面说的“天理”,用反问质疑当权者口中的公正。表面是问“圣明在上,哪能容这话成真”,实际是在讽刺朝廷看不上寒士本事、只任人唯亲的坏规矩。末句以反问收尾,情绪压抑又愤懑,更突出了对官场生态的批判。

4. 作品点评

《晋书》将这一事件收录于李密本传,侧面展现了魏晋时期寒门士人的政治境遇。诗中“官无中人,不如归田”一语因切中时弊,成为后世探讨门阀制度的重要例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张华《励志诗》

下一篇:魏晋·阮籍《咏怀(洪生资制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