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树高":山上的树木高耸,
"鸟鸣悲":鸟儿的啼鸣充满悲戚。
"泉水深":泉水幽深难及,
"鲤鱼肥":肥美的鲤鱼难觅。
"空仓雀":空荡的粮仓里,
"常苦饥":麻雀终日饥肠辘辘。
"吏人妇":身为官吏之妻,
"会夫希":与丈夫相会稀少。
"出门望":出门远望,
"见白衣":见一白衣人影。
"谓当是":原以为是夫君归来,
"而更非":细看却非所望。
"还入门":转身归家,
"中心悲":心中悲痛难抑。
"北上堂":匆匆奔向厅堂,
"西入阶":又折返西阶。
"急机绞":织机急转缠绕,
"杼声催":杼声催人心焦。
"长叹息":长叹一声,
"当语谁":满腹心事与谁诉说?
"君有行":你远行在外,
"妾念之":我日夜思念。
"出有日":你出发时有日,
"还无期":归来却遥遥无期。
"结中带":系在衣带上的同心结,
"长相思":寄托着绵绵相思。
"君忘妾":你若将我遗忘,
"天知之":唯有上天知晓。
"妾忘君":我若将你淡忘,
"罪当治":甘愿领受罪罚。
"妾有行":我的品行操守,
"宜知之":你应当明了。
"黄者金":黄金本为黄色,
"白者玉":白玉本为白色。
"高者山":高山巍峨耸立,
"下者谷":低谷深邃幽暗。
"姓为苏":我姓苏,
"字伯玉":名伯玉,字伯玉。
"人才多":你才华横溢,
"智谋足":智谋深远。
"家居长安身在蜀":你家在长安,却久居蜀地。
"何惜马蹄归不数":何惜马蹄劳顿,为何归期屡屡误?
"羊肉千斤酒百斛":备下千斤羊肉、百斛美酒。
"令君马肥麦与粟":只为让你骑乘肥马,马料充足。
"今时人":如今世人愚钝,
"智不足":不解我意。
"与其书":即便寄去书信,
"不能读":你亦无心细读。
"当从中央周四角":需从盘中中央,绕至四角细观。
苏伯玉妻 晋人。相传伯玉出使蜀地,久而不归,其妻居长安思念之深,乃作诗书于盘中,屈曲成文,故称盘中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盘中诗》是魏晋时期苏伯玉妻创作的一首杂体诗,以回文形式书写,主题围绕思妇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思念与哀怨展开。诗中通过自然意象的铺陈、生活细节的刻画以及情感的层层递进,既表达了独守空闺的孤寂,又暗含对丈夫久出不归的责问与期盼,展现了封建时代女性在情感压抑中的复杂心理。
2. 分段赏析
第一段:“山树高,……中心悲。”以“山树高”“泉水深”等自然意象起兴,暗喻思妇与丈夫相隔的阻隔感。鸟因树高不得栖息,鱼因水深难觅,雀因仓空挨饿,隐喻思妇因丈夫远行而不得圆满的孤独与饥渴。“吏人妇,会夫希”点明身份与核心矛盾,官吏妻子长期独守的无奈跃然纸上。“出门望”“还入门”的往返动作,展现思妇急切盼归又屡屡失望的心理波动。“见白衣”的瞬间惊喜与“更非”的绝望转折,强化了情感张力。第二段:“北上堂,……当语谁?”“急机绞,杼声催”以织机的混乱与机杼声的急促,象征思绪的纷乱与时间的煎熬。织布本为日常劳作,却因思念而不得安宁,反衬出内心的焦灼。“长叹息,当语谁”以反问收尾,凸显无人倾诉的孤寂。此句呼应前文的“会夫希”,将个人情感升华为普遍性的女性困境。第三段:“君有行,……宜知之。”“君忘妾”与“妾忘君”的假设性质问,既表达对丈夫可能变心的担忧,又以“罪当治”强化自证清白的执着,展现封建女性在情感中的被动与卑微。“结中带”象征情感的不可解,与“妾有行,宜知之”形成对比,强调自身品行的端正,试图以道德感化丈夫。第四段:“黄者金,……何惜马蹄归不数?”以“金—白玉”“山—谷”等绝对性比喻,铺垫后文对丈夫的直接称呼(“苏伯玉”),形成从抽象到具体的情感递进。“人才多,智谋足”看似褒扬,实则暗讽丈夫有才却薄情;“何惜马蹄”直指其耽于享乐、忘却归期的自私。第五段:“羊肉千斤酒百斛,……不能读。”以“羊肉千斤”“酒百斛”的奢靡生活,反衬丈夫对情感需求的漠视,揭露物质享受与情感空虚的割裂。“不能读”暗指丈夫若不能理解此诗深意,则智力不足,带有尖锐的反讽色彩。第六段:“当从中央周四角。”此句提示诗歌需从盘中央向四角回环阅读,形成文字迷宫,既体现汉魏之际文字游戏的流行,也暗合思妇迂回曲折的情感表达。
# “使伯玉感悔,全在柔婉,不在怨怒,在深于情。”又说:“似歌谣,似乐府,杂乱成文。而用意忠厚。千秋绝调。”
清沈德潜《古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