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íng
xíng
chóng
xíng
xíng

朝代:汉作者:佚名浏览量:2
xíng
xíng
chóng
xíng
xíng
jūn
shēng
bié
xiāng
wàn
zài
tiān
dào
qiě
cháng
huì
miàn
ān
zhī
běi
fēng
yuè
niǎo
cháo
nán
zhī
xiāng
yuǎn
dài
huǎn
yún
bái
yóu
fǎn
jūn
lìng
rén
lǎo
suì
yuè
wǎn
juān
dào
jiā
cān
fàn

译文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逐句剖析

"行行重行行":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

# 重:又。这句是说行而不止。

"与君生别离":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 生别离:古代流行的成语,犹言“永别离”。生,硬的意思。

"相去万余里":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

# 相去:相距,相离。

"各在天一涯":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 涯:边际。

"道路阻且长":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

# 长:指道路间的距离很远。,阻:指道路上的障碍。

"会面安可知":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

# 知:一作“期”。,安:怎么,哪里。

"胡马依北风":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

# 依:依恋的意思。一作“嘶”。,胡马:北方所产的马。

"越鸟巢南枝":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 越鸟:南方所产的鸟。“胡马倚北风,越鸟朝南枝”,是当时习用的比喻,借喻眷恋故乡的意思。

"相去日已远":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

# 远:久。,已:同“以”。,日:一天又一天,渐渐的意思。

"衣带日已缓":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 缓:宽松。这句意思是说,人因相思而躯体一天天消瘦。

"浮云蔽白日":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

# 白日:原是隐喻君王的,这里喻指未归的丈夫。

"游子不顾反":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

# 顾反:还返,回家。顾,返也。反,同返,返回,回家。

"思君令人老":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

# 老:这里指形体的消瘦,仪容的憔悴。

"岁月忽已晚":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 忽已晚:流转迅速,指年关将近。,岁月:指眼前的时间。

"弃捐勿复道":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

# 道:谈说。,复:再。,弃捐:抛弃,丢开。

"努力加餐饭":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 加餐饭:当时习用的一种亲切的安慰别人的成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行行重行行》是汉代文人所作的一首五言诗,作为《古诗十九首》开篇首篇,堪称汉末社会动荡背景下的相思离乱悲歌。此诗以女性视角切入,细致描摹思妇对远行丈夫的深挚眷恋,全篇可依情感脉络分为两层:前半部分以空间阻隔为核心,通过刻画路途遥远、相见无期的现实困境,倾诉初别后的离愁别绪;后半部分则聚焦时间维度,借物喻情、以形写神,层层递进地展现相思成疾的心理煎熬。全诗在艺术上颇具匠心,结构上起承转合井然有序,比兴手法的运用如“胡马依北风”般浑然天成,将自然物象与人物情思巧妙勾连;语言风格则兼具文人诗的凝练与民歌的质朴,以浅近直白的表述传递深沉婉转的情愫,生动再现了东汉女性在离别情境下细腻而复杂的心理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行行重行行》作为《古诗十九首》中的经典篇章,其创作背景因年代久远而难以确切考证。从现存史料看,它很可能是东汉末年无名文人的集体创作成果——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仍,加之仕途阻塞、游子远行成为普遍现象,文人阶层中“生离甚于死别”的离愁别恨逐渐凝聚为时代情绪。这些未留姓名的创作者,或许是漂泊异乡的游子,或许是独守空闺的思妇,他们将自身经历的聚少离多、音信渺茫的现实困境融入笔端:有人因战乱被迫背井离乡,在“道路阻且长”的迁徙中尝尽孤苦;有人因仕途失意辗转漂泊,于“各在天一涯”的隔绝中饱尝相思;也有人目睹百姓因社会动乱而妻离子散,遂以诗歌记录下时代的集体伤痛。这种基于现实经历的创作,让诗中“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比兴、“衣带日已缓”的憔悴,成为东汉末年知识分子流离失所、情感无依的真实写照,最终凝结为文人诗与民歌特质交融的经典文本。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相思别离题材的五言古诗,借“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自然景象,以及“衣带日已缓”的生活细节,写出了思妇对远行游子的深切眷恋与漫长相思。

2. 写作手法

叠字:“行行重行行”的“行行”状行走之远,“重行行”则以重复强化距离的极致与时间的漫长,声调复沓中透出步履疲惫之感。叠字的使用不仅形成舒缓沉郁的节奏,更通过语音的回环往复,将思妇目送游子渐行渐远的怅惘、相思之情的绵密悠长,自然融入诗句的肌理,奠定了全诗伤感压抑的情感基调。联想:“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运用联想,由胡马依恋北风、越鸟筑巢朝南的动物习性,联想到游子漂泊远方的处境,以禽兽尚且眷恋故土暗示人对家乡的思念。“浮云蔽白日”则从浮云遮蔽白日的自然现象展开联想,以“浮云”喻外界诱惑,“白日”喻游子,暗示游子可能因外界迷惑而迟迟不归,将思妇的担忧与思念通过物象联想巧妙传递。比兴:“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运用比兴,以胡马眷恋北风、越鸟筑巢南枝起兴,借禽兽尚且依恋故土的习性作比,引出游子漂泊远方的情境,暗示人对家乡的思念本是天性;“浮云蔽白日”则以浮云遮蔽白日作比,兴起思妇对游子被外界迷惑而不归的担忧。

3. 分段赏析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起笔便以四个“行”字重叠,仅用一个“重”字绾结,似能看到远行之人拖着沉重步伐,一步步走向远方,距离越来越远,时间也在这不断的行走中悄然流逝,既写空间之遥,更含时间之久。这复沓的声调,如同缓慢而沉重的鼓点,营造出迟缓的节奏,给人带来一种压抑之感,瞬间将痛苦伤感的氛围笼罩全诗。“与君生别离”,此句情感浓烈而直白,化用《楚辞·九歌·少司命》中“悲莫悲兮生别离”之意,“生别离”相较于死别,更多了一份对重逢的期待与煎熬,这是思妇内心深处情感的爆发,是她回忆起送别丈夫时“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揪心画面,也是相思之情无法抑制后的呐喊。“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思妇以想象描绘出与丈夫相隔的距离,“万余里”极言空间跨度之大,两人仿佛分别处在天地的尽头,天各一方,音信难通。这种遥远的距离,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更象征着他们之间相见的渺茫。“道路阻且长”承接上文,“阻”字道出路途坎坷,可能有山川的阻隔、战乱的纷扰;“长”字则强调路程的遥远,关山迢递。如此一来,“会面安可知”的疑问便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在当时战争频仍、社会动荡不安且交通极为不便的情况下,生离几乎等同于死别,再次相见似乎成了一种奢望,充分体现出思妇内心对重逢的绝望与无奈。“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诗人笔锋一转,运用比兴手法,从动物的习性展开联想。胡马生活在北方,即便远行,也会依恋北风;越鸟来自南方,筑巢时总会选择朝南的树枝。动物尚且对故土有着本能的眷恋,更何况是人呢?表面上是在说远行的君子,实则兼暗喻思妇对丈夫深婉的恋情与热烈的相思。这两句突如其来,却生动贴切,以物衬人,强化了思妇对丈夫归来的期盼,效果远比直接抒情更为强烈感人。“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诗中第二次出现“相去”,前一次与“万余里”组合,侧重于空间距离;这一次与“日已远”搭配,强调的是夫妻别离时间的漫长。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思妇对丈夫的思念愈发浓烈,这种思念深入骨髓,让她茶饭不思,日渐消瘦,以至于身上的衣带都变得越来越宽松。通过这一外在形象的变化,巧妙而含蓄地展现出思妇内心深处那份深沉的相思之苦。“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浮云蔽白日”是古代常用的比喻意象,在此处可理解为多种含义。既可以指小人蒙蔽君主,暗喻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混乱;也可将“浮云”看作是游子在外遇到的诱惑,“白日”比作远行未归的游子,暗示丈夫是否因外界的干扰而忘却了归期,忘记了家中苦苦等待的妻子。思妇由此陷入深深的痛苦与彷徨之中,她的猜测与疑虑,更凸显出其相思的刻骨铭心,也让这份情感表达得更加深婉含蓄,意味无穷。“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极度的相思让思妇身心俱疲,憔悴不堪,“老”并非指实际年龄的增长,而是形容她因忧愁导致的体貌消瘦与心情哀伤,仿佛瞬间衰老。“岁月忽已晚”则表明时光匆匆流逝,春秋更替,又是一年过去,而丈夫仍未归来。这不仅暗示了思妇青春的消逝,更流露出她坐愁红颜老去的迟暮之感,在岁月的消磨中,她的等待愈发显得漫长而无望。“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在经历了长久的相思之苦后,思妇最终选择放下这些愁苦,不再诉说。她明白,一味地沉浸在悲伤中并无益处,于是转而叮嘱丈夫要努力加餐,保重身体。这看似豁达的话语背后,实则饱含着无尽的无奈与深深的眷恋,是她在绝望中仍对未来抱有一丝希望的体现,也让全诗在情感的表达上做到了哀而不伤,给读者留下了悠长的回味。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民歌般淳朴清新的风格,通过重叠反复的节奏韵律,将相思别离之情层层递进地展现。全诗在结构上张弛有度,从初别之伤、路远之叹,到相思之苦、疑虑之惑,最终以“加餐饭”的宽慰作结,于平实中见深婉,于质朴中藏深情。这种“说家常话”般的语言特质,配合离合奇正的叙事节奏,既展现了东方女性热恋中细腻含蓄的心理,又以不迫不露的艺术风格,让相思之情如涓涓细流,在重叠往复中抵达永恒的艺术深度,堪称汉末文人诗中民歌化与文人化完美融合的典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情真、景真、事真、意真。

宋陈绎《诗谱》

# 妙在“已晚”上着一“忽”字。比衣带之缓曰“日已”,逐日抚髀,苦处在渐;岁月之晚曰“忽已”,陡然惊心,苦处在顿。

明末清初吴淇《选诗定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范晔《张衡传》

下一篇:汉·佚名《十五从军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