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
# 芙蓉:荷花。,涉:徒步渡水,蹚水。
"兰泽多芳草":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 芳草:这里指兰草。,兰泽:长着兰草的低湿之地。
"采之欲遗谁":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
# 遗:赠送。
"所思在远道":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 远道:犹言“远方”,遥远的地方。,所思:所思念的人。
"还顾望旧乡":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
# 旧乡:故乡。,还顾:回顾,回头看。
"长路漫浩浩":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
# 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漫,路长貌。浩浩,水流貌。
"同心而离居":两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 离居:分居异地。,同心:指感情深厚。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关系,这里是说夫妇感情的融洽。
"忧伤以终老":于是我们要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 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文选》二十九。玉台新咏一作枚乘诗。《类聚》二十九。文章正宗二十九。《诗纪》十。又《御览》九百九十九引草、道二韵。,以:连词,表示结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离别的情诗,也是一首表达游子的羁旅怀乡之作。诗中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借助他乡游子和故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互相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写照与精神世界的痛苦。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写哀情,“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两句写出了思妇忧愁的根源,是源于对丈夫的深切思念,采“芙蓉”本是充满乐趣的事,但思妇却因思夫念夫,充满了哀伤情绪。比喻:“兰泽多芳草”是说湖畔有很多的兰、蕙草,发出阵阵幽香,这里以花喻人,比喻巧妙,除了要表达兰泽多芳草外,也暗示了兰泽有很多美女,而她们也是思妇,为下文道出思妇忧思作了铺垫。
3. 分段赏析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芙蓉”是荷花的别称,“兰泽”指的是生长着兰草的沼泽。这两句描绘了主人公划船渡江采摘荷花,又前往沼泽地摘取芬芳兰草的场景。夏秋之际,江南水乡温暖和煦,花香四溢,荷花绽放,女主人公在江中、泽畔采集鲜艳荷花与芬芳兰草,诗歌以愉悦欢快的氛围开篇。“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将画面点缀得绚丽多彩,也烘托出主人公雅洁的形象与美好的心境。关于诗中开篇“涉江采芙蓉”之人的身份,存在不同观点。有人认为是离乡在外的游子,即思妇的丈夫;但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认为游子在外求官或因其他缘故,不太可能去南方“江”边采摘芙蓉。因此,部分人主张“涉江采芙蓉”者应是身处江南家乡的思妇。按照江南民歌常见的谐音双关手法,诗中的“芙蓉”(荷花)常与“夫容”谐音,指代丈夫的面容,这也成为支持“采芙蓉者为思妇”观点的依据。“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诗直接道出了思妇忧愁的根源——对丈夫的深切思念。彼时,思妇虽采摘了娇艳的“芙蓉”,却因丈夫远在天涯,无法将这份心意传递给他。按理说,如《乐府诗集・江南》中描绘的“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般,采莲应是充满乐趣的事,但眼前这位女子却满心忧伤。诗人在此运用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以采莲的欢快场景反衬思妇内心的哀愁,更显其悲伤之深。“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视角发生了转换,从主人公自身转到其远方的爱人。“还顾”是回头看的意思,“旧乡”即故乡。这或许是一种心灵间的微妙感应。当上文还在刻画思妇对丈夫的思念时,诗歌视角一转,描绘远方的丈夫同样满怀思念,正回望故乡。但映入他眼帘的,只有无尽延伸的漫漫长路,以及阻隔归途的浩渺烟云。这种创作手法属于“悬想”,即不直接描写当下场景,而是将笔触伸向对方所处情境。如同杜甫在《月夜》中,不直述自己对妻儿的牵挂,反而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借此强化情感表达。在本诗中,游子归乡无望,也使得他对妻子的思念愈发浓烈。“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同心”原指夫妻在古代婚礼中以彩缎结同心、相挽而行的仪式,代指夫妻心意相通。“终老”即终生之意。这两句诗意为,彼此心意相通的夫妻,却不得不长久分隔两地,唯有忧伤伴随他们直至生命终结。诗句从眼前的分离处境延伸至对未来生涯的预想,将有情人因长期分隔而产生的深层忧虑娓娓道来。这两句总结了全诗的主题,表现出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在痛苦与无奈中对爱情的坚守,使读者对他们的遭遇产生深深的同情。
4. 作品点评
全诗运用借景抒情与白描的手法,生动描绘了漂泊异乡的失意者内心的离别相思。诗人从游子与思妇双向视角展开叙述,两者情感交织,让这种思念之情更加强烈。同时,借助悬想手法,将现实与想象相互融合,进一步凸显夫妻间深厚的情感,尤其是妻子对丈夫的深切眷恋。
# 这是一首游子思乡怀人的诗。他采摘了兰草,想送给心上人,可是心上人却在遥远的故乡,这束芳草送给谁呢?想到同相爱的人分隔异地,诗人不禁悲从中来。这首诗点化了楚辞采芳寄情的意境,表现出相会无缘的浓厚的感伤情调。
不详中国诗经学会会长夏传才《中国古代爱情诗选讲》
# 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 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人代冥灭,而清音独远,悲夫!
南北朝钟嵘《诗品》
上一篇:汉·佚名《十五从军征》
下一篇:汉·司马迁《项羽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