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河畔草":青青的河边春草蔓延,
# 河畔:一作“河边”。
"绵绵思远道":引发我对远方亲人的绵绵思念。
# 远道:远行。,绵绵:这里义含双关,由看到连绵不断的青青春草,而引起对征人的缠绵不断的情思。
"远道不可思":远方的人啊难以终日思念,
# 不可思:是无可奈何的反语。这句是说征人辗转远方,想也是白想。
"宿昔梦见之":昨夜却在梦中与他相见。
# 宿昔:一作“夙昔”,昨夜。《广雅》云:“昔,夜也。”
"梦见在我傍":梦里他仿佛就在我身边,
# 梦见在我傍:“梦见”二句:刚刚还见他在我身边,一觉醒来,原是南柯一梦。
"忽觉在他乡":忽然睡醒却发现他仍在他乡。
# 觉:睡醒。
"他乡各异县":他乡各有不同的郡县,
"展转不相见":他漂泊辗转终究无法相见。
# 不相见:一作“不可见”。,展转:亦作“辗转”,不定。这里是说在他乡作客的人行踪无定。“展转”又是形容不能安眠之词。如将这一句解释指思妇而言,也可以通,就是说她醒后翻来覆去不能再入梦。
"枯桑知天风":枯萎的桑树能感知天风的凛冽,
# 枯桑知天风:“枯桑”二句,枯桑虽然没有叶,仍然感到风吹,海水虽然不结冰,仍然感到天冷。比喻那远方的人纵然感情淡薄也应该知道我的孤凄、我的想念。枯桑,落了叶的桑树。
"海水知天寒":冰冷的海水能知晓天气的严寒。
"入门各自媚":同乡之人回家后各自与家人亲热,
# 入门各自媚:“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句:把远人没有音信归咎于别人不肯代为传送。入门,指各回自己家里;媚,爱。
"谁肯相为言":有谁肯替我捎来丈夫的音信。
# 言:问讯。
"客从远方来":有客人从远方到来,
"遗我双鲤鱼":送给我一只装有书信的鲤鱼形木盒。
# 双鲤鱼:指信函。古人寄信是藏于木函中,函用刻为鱼形的两块木板制成,一盖一底,所以称之为“双鲤鱼”。以鱼象征书信,是中国古代习用的比喻。,遗:赠与;送给。
"呼儿烹鲤鱼":我呼唤童仆打开木盒,
# 烹鲤鱼:喻指打开信函。烹:煮。假鱼本不能煮,诗人为了造语生动故意将打开书函说成烹鱼。
"中有尺素书":里面是一封尺把长的素帛书信。
# 尺素书:古人写文章或书信用长一尺左右的绢帛,称为“尺素”。素,生绢;书,信。
"长跪读素书":恭恭敬敬地拜读丈夫用素帛写的信,
# 长跪:伸直了腰跪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后根上。跪时将腰伸直,上身就显得长些,所以称为“长跪”。
"书中竟何如":心中猜想信中究竟写了什么。
# 书中竟何如:一作其中意何如。
"上言加餐食":信的前半部分叮嘱我多加餐饭保重身体,
# 上言加餐食:“上言”二句:这二句是说:信里先说的是希望妻子保重,后又说他在外对妻子十分想念。餐食:一作餐饭。上言一作上有。“上”指书信的前部。
"下言长相忆":后半部分诉说着对我长久的思念。
# 下言:一作下有。“下”指书信的后部。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闺怨诗。诗歌通过描写独居思妇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思念,展现了女主人公从痛苦绝望到因客寄书信而惊喜,再到面对书信内容归于失望平静的心理变化。
2. 写作手法
起兴:以“青青河畔草”起兴,借青草的绵延不绝引出思妇对远方丈夫的绵绵情思,使抽象的思念具象化,自然引发情感表达。对比:将同乡游子归家后“各自媚”的温馨场景与女子“谁肯相为言”的孤独处境相对比,以他人家庭的亲热和睦与女子无人传递丈夫音讯的凄凉进行比较,通过两种情境的反差凸显其独守空房的孤寂悲苦,暗含对人情淡漠的怅惘。比喻:以“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比喻夫妇虽久别却深知彼此苦况,借自然现象暗喻心灵相通,含蓄表达思念之深。虚实结合:“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写梦中短暂相聚的虚幻(虚),与“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的现实阻隔(实),突显思念的缥缈与无奈。
3. 分段赏析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开篇以河边茂盛、连绵不绝的青草起兴,用“绵绵”这一叠词形象地描绘了春草蔓延之态,同时巧妙地比喻了女子心中对远行丈夫悠长无尽的思念。“思远道”直接点明主题,奠定了全诗深沉的思妇怀人之情基调。“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这两句直抒胸臆,诉说思念远方之人却无法相见(“不可思”)的痛苦煎熬。“宿昔梦见之”转折自然,表明刻骨的思念只能在梦境中寻求慰藉。语言平实,却深刻揭示了思妇内心的矛盾与无奈。“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具体描写梦境的美好与现实的残酷。梦中丈夫就在身边,片刻温存,然而“忽觉”二字陡转,梦醒时分,残酷的现实是丈夫依然远在“他乡”。强烈的对比凸显了思妇的失落与孤寂。“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进一步强调空间的距离与阻隔。“各异县”点明分隔两地;“展转不可见”将思妇醒来后因思念而辗转反侧、痛苦难眠的情态生动展现出来,强化了相见无期的哀伤。“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运用比兴和拟人手法。无叶的枯桑最能感知劲风,海水也能体会天寒地冻。以此类比,暗示孤独的思妇对外界的冷暖最为敏感。为下文铺垫。“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描绘思妇的现实处境。他人回家各自欢聚(“各自媚”),享受温情,唯独无人理会(“谁肯相为言”)她的孤独与愁苦。这冷落的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她内心的凄凉和无助。“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情节突转,带来希望。远方来客赠礼(“遗我双鲤鱼”),“双鲤鱼”是古代藏书信的木函(鱼形)的象征。“呼儿烹鲤鱼”是拆开木函的动作描写,“中有尺素书”揭示惊喜——收到丈夫的来信。叙事简洁,充满生活气息和戏剧性。“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有加餐食,下有长相忆”细腻刻画思妇读信时的情态与信的内容。“长跪”体现其庄重恭敬与内心的迫切期待。“书中竟何如”是内心急切的自问。信的内容极其朴素却情深意重:开头叮嘱妻子“加餐食”保重身体,结尾诉说“长相忆”的永恒挂念。这质朴无华的嘱托与表白,饱含最深沉的关切与思念,胜过千言万语,将情感推向高潮,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是用思妇自己的口吻来讲述的,运用了多种比喻和起兴的手法,语言新鲜自然,句子前后衔接紧密,一气呵成,很有特点。整首诗用词简单朴实,容易理解,但情感充沛,跌宕起伏,感染力很强。
# 此亦家居怀主之思也。期久要于黄泉,谓九死以无改。
清陈沆《诗比兴笺》
上一篇:汉·司马迁《屈原列传》
下一篇:汉·苏武《留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