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ìn
cháng
chéng
xíng

朝代:汉作者:佚名浏览量:1
qīng
qīng
pàn
cǎo
mián
mián
yuǎn
dào
yuǎn
dào
宿
mèng
jiàn
zhī
mèng
jiàn
zài
páng
jiào
zài
xiāng
xiāng
xiàn
zhǎn
zhuǎn
xiāng
jiàn
sāng
zhī
tiān
fēng
hǎi
shuǐ
zhī
tiān
hán
mén
mèi
shuí
kěn
xiāng
wèi
yán
cóng
yuǎn
fāng
lái
wèi
shuāng
ér
pēng
zhōng
yǒu
chǐ
shū
cháng
guì
shū
shū
zhōng
jìng
shàng
yán
jiā
cān
shí
xià
yán
cháng
xiāng

译文

青青的河边春草蔓延,引发我对远方亲人的绵绵思念。远方的人啊难以终日思念,昨夜却在梦中与他相见。梦里他仿佛就在我身边,忽然睡醒却发现他仍在他乡。他乡各有不同的郡县,他漂泊辗转终究无法相见。枯萎的桑树能感知天风的凛冽,冰冷的海水能知晓天气的严寒。同乡之人回家后各自与家人亲热,有谁肯替我捎来丈夫的音信。有客人从远方到来,送给我一只装有书信的鲤鱼形木盒。我呼唤童仆打开木盒,里面是一封尺把长的素帛书信。恭恭敬敬地拜读丈夫用素帛写的信,心中猜想信中究竟写了什么。信的前半部分叮嘱我多加餐饭保重身体,后半部分诉说着对我长久的思念。

逐句剖析

"青青河畔草":青青的河边春草蔓延,

# 河畔:一作“河边”。

"绵绵思远道":引发我对远方亲人的绵绵思念。

# 远道:远行。,绵绵:这里义含双关,由看到连绵不断的青青春草,而引起对征人的缠绵不断的情思。

"远道不可思":远方的人啊难以终日思念,

# 不可思:是无可奈何的反语。这句是说征人辗转远方,想也是白想。

"宿昔梦见之":昨夜却在梦中与他相见。

# 宿昔:一作“夙昔”,昨夜。《广雅》云:“昔,夜也。”

"梦见在我傍":梦里他仿佛就在我身边,

# 梦见在我傍:“梦见”二句:刚刚还见他在我身边,一觉醒来,原是南柯一梦。

"忽觉在他乡":忽然睡醒却发现他仍在他乡。

# 觉:睡醒。

"他乡各异县":他乡各有不同的郡县,

"展转不相见":他漂泊辗转终究无法相见。

# 不相见:一作“不可见”。,展转:亦作“辗转”,不定。这里是说在他乡作客的人行踪无定。“展转”又是形容不能安眠之词。如将这一句解释指思妇而言,也可以通,就是说她醒后翻来覆去不能再入梦。

"枯桑知天风":枯萎的桑树能感知天风的凛冽,

# 枯桑知天风:“枯桑”二句,枯桑虽然没有叶,仍然感到风吹,海水虽然不结冰,仍然感到天冷。比喻那远方的人纵然感情淡薄也应该知道我的孤凄、我的想念。枯桑,落了叶的桑树。

"海水知天寒":冰冷的海水能知晓天气的严寒。

"入门各自媚":同乡之人回家后各自与家人亲热,

# 入门各自媚:“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句:把远人没有音信归咎于别人不肯代为传送。入门,指各回自己家里;媚,爱。

"谁肯相为言":有谁肯替我捎来丈夫的音信。

# 言:问讯。

"客从远方来":有客人从远方到来,

"遗我双鲤鱼":送给我一只装有书信的鲤鱼形木盒。

# 双鲤鱼:指信函。古人寄信是藏于木函中,函用刻为鱼形的两块木板制成,一盖一底,所以称之为“双鲤鱼”。以鱼象征书信,是中国古代习用的比喻。,遗:赠与;送给。

"呼儿烹鲤鱼":我呼唤童仆打开木盒,

# 烹鲤鱼:喻指打开信函。烹:煮。假鱼本不能煮,诗人为了造语生动故意将打开书函说成烹鱼。

"中有尺素书":里面是一封尺把长的素帛书信。

# 尺素书:古人写文章或书信用长一尺左右的绢帛,称为“尺素”。素,生绢;书,信。

"长跪读素书":恭恭敬敬地拜读丈夫用素帛写的信,

# 长跪:伸直了腰跪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后根上。跪时将腰伸直,上身就显得长些,所以称为“长跪”。

"书中竟何如":心中猜想信中究竟写了什么。

# 书中竟何如:一作其中意何如。

"上言加餐食":信的前半部分叮嘱我多加餐饭保重身体,

# 上言加餐食:“上言”二句:这二句是说:信里先说的是希望妻子保重,后又说他在外对妻子十分想念。餐食:一作餐饭。上言一作上有。“上”指书信的前部。

"下言长相忆":后半部分诉说着对我长久的思念。

# 下言:一作下有。“下”指书信的后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饮马长城窟行》是汉代佚名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或传蔡邕所撰。诗中刻画了一位独守空闺的思妇,她殷切期盼远行丈夫归来,而当远方来客捎来丈夫的书信时,却只道“加餐饭,长相忆”六字。短短几字,却折射出女主人公从深切哀怨到乍喜若狂,最终归于平静的心路历程,深刻展现了独居妇人与丈夫分离的孤寂与思念。全篇以虚写实,通过细腻的实景描绘传达出缠绵悱恻的深情,语言平实而真挚,情感充沛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首现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选》,被收录于“乐府・古辞”类别。关于其作者身份,长久以来众说纷纭。李善在《文选》注释中称“此辞作者佚名”,而《玉台新咏》却将其归为汉代蔡邕之作。当代学者亦有观点指出,该诗或为东汉以前的民间歌谣,与蔡邕并无关联。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闺怨诗。诗歌通过描写独居思妇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思念,展现了女主人公从痛苦绝望到因客寄书信而惊喜,再到面对书信内容归于失望平静的心理变化。

2. 写作手法

起兴:以“青青河畔草”起兴,借青草的绵延不绝引出思妇对远方丈夫的绵绵情思,使抽象的思念具象化,自然引发情感表达。对比:将同乡游子归家后“各自媚”的温馨场景与女子“谁肯相为言”的孤独处境相对比,以他人家庭的亲热和睦与女子无人传递丈夫音讯的凄凉进行比较,通过两种情境的反差凸显其独守空房的孤寂悲苦,暗含对人情淡漠的怅惘。比喻:以“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比喻夫妇虽久别却深知彼此苦况,借自然现象暗喻心灵相通,含蓄表达思念之深。虚实结合:“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写梦中短暂相聚的虚幻(虚),与“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的现实阻隔(实),突显思念的缥缈与无奈。

3. 分段赏析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开篇以河边茂盛、连绵不绝的青草起兴,用“绵绵”这一叠词形象地描绘了春草蔓延之态,同时巧妙地比喻了女子心中对远行丈夫悠长无尽的思念。“思远道”直接点明主题,奠定了全诗深沉的思妇怀人之情基调。‌“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这两句直抒胸臆,诉说思念远方之人却无法相见(“不可思”)的痛苦煎熬。“宿昔梦见之”转折自然,表明刻骨的思念只能在梦境中寻求慰藉。语言平实,却深刻揭示了思妇内心的矛盾与无奈。“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具体描写梦境的美好与现实的残酷。梦中丈夫就在身边,片刻温存,然而“忽觉”二字陡转,梦醒时分,残酷的现实是丈夫依然远在“他乡”。强烈的对比凸显了思妇的失落与孤寂。‌“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进一步强调空间的距离与阻隔。“各异县”点明分隔两地;“展转不可见”将思妇醒来后因思念而辗转反侧、痛苦难眠的情态生动展现出来,强化了相见无期的哀伤。‌“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运用比兴和拟人手法。无叶的枯桑最能感知劲风,海水也能体会天寒地冻。以此类比,暗示孤独的思妇对外界的冷暖最为敏感。为下文铺垫。‌“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描绘思妇的现实处境。他人回家各自欢聚(“各自媚”),享受温情,唯独无人理会(“谁肯相为言”)她的孤独与愁苦。这冷落的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她内心的凄凉和无助。‌“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情节突转,带来希望。远方来客赠礼(“遗我双鲤鱼”),“双鲤鱼”是古代藏书信的木函(鱼形)的象征。“呼儿烹鲤鱼”是拆开木函的动作描写,“中有尺素书”揭示惊喜——收到丈夫的来信。叙事简洁,充满生活气息和戏剧性。‌“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有加餐食,下有长相忆”‌细腻刻画思妇读信时的情态与信的内容。“长跪”体现其庄重恭敬与内心的迫切期待。“书中竟何如”是内心急切的自问。信的内容极其朴素却情深意重:开头叮嘱妻子“加餐食”保重身体,结尾诉说“长相忆”的永恒挂念。这质朴无华的嘱托与表白,饱含最深沉的关切与思念,胜过千言万语,将情感推向高潮,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是用思妇自己的口吻来讲述的,运用了多种比喻和起兴的手法,语言新鲜自然,句子前后衔接紧密,一气呵成,很有特点。整首诗用词简单朴实,容易理解,但情感充沛,跌宕起伏,感染力很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亦家居怀主之思也。期久要于黄泉,谓九死以无改。

清陈沆《诗比兴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司马迁《屈原列传》

下一篇:汉·苏武《留别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