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西
běi
yǒu
gāo
lóu

朝代:汉作者:佚名浏览量:2
西
běi
yǒu
gāo
lóu
shàng
yún
jiāo
shū
jié
chuāng
ē
sān
chóng
jiē
shàng
yǒu
xián
shēng
yīn
xiǎng
bēi
shuí
néng
wéi
nǎi
liáng
qīng
shāng
suí
fēng
zhōng
zhèng
pái
huái
tán
zài
sān
tàn
kāng
kǎi
yǒu
āi
zhě
dàn
shāng
zhī
yīn
yuàn
wéi
shuāng
hóng
鸿
fèn
chì
gāo
fēi

译文

那西北方有一座高楼矗立眼前,堂皇高耸恰似与浮云齐高。高楼镂著花纹的木条,交错成绮纹的窗格,四周是高翘的阁檐,阶梯层叠三重。楼上飘下了弦歌之声,这声音是多么的让人悲伤啊。谁能弹奏这曲子,莫非是那因夫为齐战死而悲恸长哭竟使杞城倾颓的杞梁妻吧。商声清切而悲伤,随风飘发多凄凉,这悲弦奏到中曲,便渐渐舒徐迟荡回旋。那琴韵和叹息声中,抚琴堕泪的佳人慷慨哀痛的声息不已。不叹惜铮铮琴声倾诉声里的痛苦,更悲痛的是对那知音人儿的深情呼唤。愿我们化作心心相印的鸿鹄,从此结伴高飞,去遨游那无限广阔的蓝天白云。

逐句剖析

"西北有高楼":那西北方有一座高楼矗立眼前,

"上与浮云齐":堂皇高耸恰似与浮云齐高。

"交疏结绮窗":高楼镂著花纹的木条,交错成绮纹的窗格,

# 结绮:张挂着绮制的帘幕。绮,有文彩的丝织品。,交疏:一横一直的窗格子,指窗制造的精致。疏,镂刻。

"阿阁三重阶":四周是高翘的阁檐,阶梯层叠三重。

# 三重阶:指台。楼在台上。阿阁建在有三层阶梯的高台上,形容楼阁之高。,阿阁:四面有檐的楼阁。

"上有弦歌声":楼上飘下了弦歌之声,

# 弦歌声:歌声中有琴弦伴奏。

"音响一何悲":这声音是多么的让人悲伤啊。

# 一何:何其,多么。

"谁能为此曲":谁能弹奏这曲子,

"无乃杞梁妻":莫非是那因夫为齐战死而悲恸长哭竟使杞城倾颓的杞梁妻吧。

# 杞梁妻:杞梁的妻子。杞梁,即杞梁殖,春秋时齐国大夫。征伐莒国时,死于莒国城下。他的妻子为此痛哭十日,投水自杀。传说死前谱有琴曲《杞梁妻叹》。,无乃:莫非,岂不是。

"清商随风发":商声清切而悲伤,随风飘发多凄凉,

# 发:指乐声的发散、传播。,清商:乐曲名,曲调清越,适宜表现哀怨的感情。

"中曲正徘徊":这悲弦奏到中曲,便渐渐舒徐迟荡回旋。

# 徘徊:来往行走,不能前进的样子。这里借指乐曲旋律回环往复。,中曲:乐曲的中段。

"一弹再三叹":那琴韵和叹息声中,

# 再三叹:指歌词里复沓的曲句和乐调的泛声。,一弹:弹奏完一段。

"慷慨有余哀":抚琴堕泪的佳人慷慨哀痛的声息不已。

# 余哀:哀伤不止。,慷慨:指不得志的心情。

"不惜歌者苦":不叹惜铮铮琴声倾诉声里的痛苦,

# 惜:悲,叹惜。

"但伤知音稀":更悲痛的是对那知音人儿的深情呼唤。

# 知音:懂得乐曲中意趣的人。这里引申为知心好人。相传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子期死后,伯牙再不弹琴,因为再没有知音的人。这两句是说,我难过的不只是歌者心有痛苦,而是她内心的痛苦没有人理解。

"愿为双鸿鹄":愿我们化作心心相印的鸿鹄,

# 鸿鹄:大雁或天鹅一类善于高飞的大鸟。一作“鸣鹤”。鹄,就是“天鹅”。此二句以双鸿鹄比喻情志相通的人,意谓愿与歌者同心,如双鹄高飞,一起追求美好的理想。

"奋翅起高飞":从此结伴高飞,去遨游那无限广阔的蓝天白云。

# 高飞:远飞。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西北有高楼》是汉代文人创作的五言诗,出自《古诗十九首》,作者不详。诗中以细腻的笔法描绘高楼的结构、歌声的哀婉以及演唱者的情绪变化,表现了歌者在寂寞环境中倾诉内心情感的痛苦,最后表达出渴望摆脱现实、追求自由与共鸣的愿望。此诗抒发了诗人自身政治失意的苦闷,深刻反映了东汉末年动荡社会中部分知识分子彷徨无依的悲凉心境与精神迷茫。全诗融情于景,以“西北高楼”的孤高意象与哀婉乐声交织,层层递进,并且巧妙运用典故、比喻及寄托手法,语言朴素浑厚而意境空灵缥缈,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西北有高楼》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古诗十九首》大致成于东汉末年,作者多已无从考证,普遍认为为文人模拟乐府民歌而作。今人综合其情感取向、社会背景与成熟的艺术风格,推测这组诗大约产生于汉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本篇作者是一位身处仕途失意、内心彷徨的文人。他心怀抱负,却感叹“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的无奈,现实却是宫门深闭、宦官擅权的困局。他如骐骥无伯乐,擅琴无知音,满腔热血却难以施展,世路艰难更添沉痛。因而当听闻高楼传来哀婉弦歌,触动心弦,遂抒发感怀,写下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诗,也是一首政治抒怀诗。​​诗歌借高楼飘渺的弦歌与“知音难觅”之悲,抒发了诗人政治失意的苦闷与迷茫,反映了东汉末年动荡社会中部分知识分子彷徨无依的悲凉心境。

2. 写作手法

融情于景:开篇“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描绘了一座高耸入云、孤绝缥缈的楼宇景象。这并非单纯写景,而是将诗人内心政治失意、彷徨无依的孤寂悲凉之感,投射到高远、隔绝的楼阁意象之中。高楼之“孤高”与诗人处境之“孤独”相互映照,营造出全诗空灵悲怆的基调。用典:​​诗中“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借用了“杞梁妻”的典故。杞梁妻传说中因丈夫战死而悲恸哭倒城墙。此处诗人以杞梁妻的极度悲声来比喻高楼上传来的哀伤乐曲,并非实指,而是借这一著名悲情典故,极言乐声之凄恻动人,进而强化了诗人内心共鸣的悲苦之情。比喻:如“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一句,将自己与歌者的心愿比作一对鸿鹄,希望能冲破困顿,摆脱孤独,追寻理想。这比喻不仅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渴望自由与理解的情感,也深化了诗中“知音难遇”的主题。

3. 分段赏析

“西北有高楼”至“阿阁三重阶”几句,写的是诗人偶闻琴音,自西北遥遥传来,于是循声而行,忽然抬头,眼前赫然出现一座巍峨高楼。这楼宇极尽华丽,竟似曾相识:窗棂雕饰繁复,交错如锦绣;阁檐高耸,台阶重叠三层,宛如王宫般庄严。而它孤高耸立、直插云端,又并非寻常宫殿可比。这种景象似真似幻,令人恍惚。很多人把此处描写看作实景,其实不然,这是诗人想象中构造出的意象世界。“高楼”并非现实之物,而是寄托心境的幻象,因此显得突兀孤峭、远离尘嚣,“浮云”缭绕,更添几分虚无缥缈的氛围。“上有弦歌声”至“无乃杞梁妻”,从高楼之上传来隐约琴音,幽怨悲切,诗中虽未言明时辰,推想应为夜间万籁俱寂之际。琴音清凄,哀思弥漫,愈显情绪低回。诗人心绪迷乱,便联想到杞梁妻的故事。传说杞梁为齐国战死,其妻悲伤至极,哀哭之声竟使城垣倾颓(据《古今注》)。诗人以此寄托,认为这琴音正如那感天动地的哀哭,极尽悲伤之情。这一段首次点出“悲”字,使得虚构的“高楼听曲”场面笼罩上一层冷清凄怆的色彩。“清商随风发”至“慷慨有余哀”,此时在楼下伫立的诗人,正静静聆听这如泣如诉的琴声。“清商”本音调清亮哀婉,随风飘散,更显凄凉。琴曲至中段时,旋律缓缓回转,随之是铿锵一音,一声轻弹之后便是连番叹息,从窗间幽幽传来。“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这些细腻的描写,将琴音的哀伤与弹者的压抑情绪深刻交融。诗人从这反复的叹息声中,体会到一种激昂而无从发泄的情感。通过对琴音的感受,诗中推想弹琴者是一位容貌出众、愁容满面的女子,在孤楼之上默默抚琴、泪洒弦间。“不惜歌者苦”至“奋翅起高飞”,世上难免痛苦,但这琴中所透出的哀思,显然深沉而难以言喻。她倾诉心曲,原盼有人共鸣,但却苦于无知音可解。人生中知音难觅,此恨此苦亦由此而生。即便琴声动人,亦不过是徒然倾诉罢了,正因此,才有那一声声长叹。但诗人却在这琴音中读懂了她的心声。因为他自己,亦是在茫茫世间寻觅知音而不得的人。他感受到一种心灵深处的共振,仿佛在琴声中遇见另一个自己。“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这是诗人发自肺腑的回应,是他渴望与那高楼上的知音同飞远方的呼唤。这句虽写“比翼高飞”的理想图景,实则透露出一种无人理解的孤独与惆怅。诗人内心的苦楚,正借由这幻境与琴声的交织,显得愈发动人心弦,令人感怀不已。

4. 作品点评

全诗情景交融,语言生动形象,风格质朴浑厚。诗人巧用典故、比喻与寄托手法,由高楼起笔,以高飞作结,中间层层描绘琴声传响与听者心境,意境缥缈空灵,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古诗十九首》)惟此首最为悲酸。

明末清初吴淇《选诗定论》

# 摹写声音,正摹写其人也。

清张庚《古诗十九首解》

# 全诗风格朴素浑厚,但已用典,带有文人之作的特色。

现代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刘彻《秋风辞》

下一篇:汉·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