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有高楼":那西北方有一座高楼矗立眼前,
"上与浮云齐":堂皇高耸恰似与浮云齐高。
"交疏结绮窗":高楼镂著花纹的木条,交错成绮纹的窗格,
# 结绮:张挂着绮制的帘幕。绮,有文彩的丝织品。,交疏:一横一直的窗格子,指窗制造的精致。疏,镂刻。
"阿阁三重阶":四周是高翘的阁檐,阶梯层叠三重。
# 三重阶:指台。楼在台上。阿阁建在有三层阶梯的高台上,形容楼阁之高。,阿阁:四面有檐的楼阁。
"上有弦歌声":楼上飘下了弦歌之声,
# 弦歌声:歌声中有琴弦伴奏。
"音响一何悲":这声音是多么的让人悲伤啊。
# 一何:何其,多么。
"谁能为此曲":谁能弹奏这曲子,
"无乃杞梁妻":莫非是那因夫为齐战死而悲恸长哭竟使杞城倾颓的杞梁妻吧。
# 杞梁妻:杞梁的妻子。杞梁,即杞梁殖,春秋时齐国大夫。征伐莒国时,死于莒国城下。他的妻子为此痛哭十日,投水自杀。传说死前谱有琴曲《杞梁妻叹》。,无乃:莫非,岂不是。
"清商随风发":商声清切而悲伤,随风飘发多凄凉,
# 发:指乐声的发散、传播。,清商:乐曲名,曲调清越,适宜表现哀怨的感情。
"中曲正徘徊":这悲弦奏到中曲,便渐渐舒徐迟荡回旋。
# 徘徊:来往行走,不能前进的样子。这里借指乐曲旋律回环往复。,中曲:乐曲的中段。
"一弹再三叹":那琴韵和叹息声中,
# 再三叹:指歌词里复沓的曲句和乐调的泛声。,一弹:弹奏完一段。
"慷慨有余哀":抚琴堕泪的佳人慷慨哀痛的声息不已。
# 余哀:哀伤不止。,慷慨:指不得志的心情。
"不惜歌者苦":不叹惜铮铮琴声倾诉声里的痛苦,
# 惜:悲,叹惜。
"但伤知音稀":更悲痛的是对那知音人儿的深情呼唤。
# 知音:懂得乐曲中意趣的人。这里引申为知心好人。相传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子期死后,伯牙再不弹琴,因为再没有知音的人。这两句是说,我难过的不只是歌者心有痛苦,而是她内心的痛苦没有人理解。
"愿为双鸿鹄":愿我们化作心心相印的鸿鹄,
# 鸿鹄:大雁或天鹅一类善于高飞的大鸟。一作“鸣鹤”。鹄,就是“天鹅”。此二句以双鸿鹄比喻情志相通的人,意谓愿与歌者同心,如双鹄高飞,一起追求美好的理想。
"奋翅起高飞":从此结伴高飞,去遨游那无限广阔的蓝天白云。
# 高飞:远飞。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诗,也是一首政治抒怀诗。诗歌借高楼飘渺的弦歌与“知音难觅”之悲,抒发了诗人政治失意的苦闷与迷茫,反映了东汉末年动荡社会中部分知识分子彷徨无依的悲凉心境。
2. 写作手法
融情于景:开篇“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描绘了一座高耸入云、孤绝缥缈的楼宇景象。这并非单纯写景,而是将诗人内心政治失意、彷徨无依的孤寂悲凉之感,投射到高远、隔绝的楼阁意象之中。高楼之“孤高”与诗人处境之“孤独”相互映照,营造出全诗空灵悲怆的基调。用典:诗中“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借用了“杞梁妻”的典故。杞梁妻传说中因丈夫战死而悲恸哭倒城墙。此处诗人以杞梁妻的极度悲声来比喻高楼上传来的哀伤乐曲,并非实指,而是借这一著名悲情典故,极言乐声之凄恻动人,进而强化了诗人内心共鸣的悲苦之情。比喻:如“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一句,将自己与歌者的心愿比作一对鸿鹄,希望能冲破困顿,摆脱孤独,追寻理想。这比喻不仅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渴望自由与理解的情感,也深化了诗中“知音难遇”的主题。
3. 分段赏析
“西北有高楼”至“阿阁三重阶”几句,写的是诗人偶闻琴音,自西北遥遥传来,于是循声而行,忽然抬头,眼前赫然出现一座巍峨高楼。这楼宇极尽华丽,竟似曾相识:窗棂雕饰繁复,交错如锦绣;阁檐高耸,台阶重叠三层,宛如王宫般庄严。而它孤高耸立、直插云端,又并非寻常宫殿可比。这种景象似真似幻,令人恍惚。很多人把此处描写看作实景,其实不然,这是诗人想象中构造出的意象世界。“高楼”并非现实之物,而是寄托心境的幻象,因此显得突兀孤峭、远离尘嚣,“浮云”缭绕,更添几分虚无缥缈的氛围。“上有弦歌声”至“无乃杞梁妻”,从高楼之上传来隐约琴音,幽怨悲切,诗中虽未言明时辰,推想应为夜间万籁俱寂之际。琴音清凄,哀思弥漫,愈显情绪低回。诗人心绪迷乱,便联想到杞梁妻的故事。传说杞梁为齐国战死,其妻悲伤至极,哀哭之声竟使城垣倾颓(据《古今注》)。诗人以此寄托,认为这琴音正如那感天动地的哀哭,极尽悲伤之情。这一段首次点出“悲”字,使得虚构的“高楼听曲”场面笼罩上一层冷清凄怆的色彩。“清商随风发”至“慷慨有余哀”,此时在楼下伫立的诗人,正静静聆听这如泣如诉的琴声。“清商”本音调清亮哀婉,随风飘散,更显凄凉。琴曲至中段时,旋律缓缓回转,随之是铿锵一音,一声轻弹之后便是连番叹息,从窗间幽幽传来。“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这些细腻的描写,将琴音的哀伤与弹者的压抑情绪深刻交融。诗人从这反复的叹息声中,体会到一种激昂而无从发泄的情感。通过对琴音的感受,诗中推想弹琴者是一位容貌出众、愁容满面的女子,在孤楼之上默默抚琴、泪洒弦间。“不惜歌者苦”至“奋翅起高飞”,世上难免痛苦,但这琴中所透出的哀思,显然深沉而难以言喻。她倾诉心曲,原盼有人共鸣,但却苦于无知音可解。人生中知音难觅,此恨此苦亦由此而生。即便琴声动人,亦不过是徒然倾诉罢了,正因此,才有那一声声长叹。但诗人却在这琴音中读懂了她的心声。因为他自己,亦是在茫茫世间寻觅知音而不得的人。他感受到一种心灵深处的共振,仿佛在琴声中遇见另一个自己。“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这是诗人发自肺腑的回应,是他渴望与那高楼上的知音同飞远方的呼唤。这句虽写“比翼高飞”的理想图景,实则透露出一种无人理解的孤独与惆怅。诗人内心的苦楚,正借由这幻境与琴声的交织,显得愈发动人心弦,令人感怀不已。
4. 作品点评
全诗情景交融,语言生动形象,风格质朴浑厚。诗人巧用典故、比喻与寄托手法,由高楼起笔,以高飞作结,中间层层描绘琴声传响与听者心境,意境缥缈空灵,余韵悠长。
# (《古诗十九首》)惟此首最为悲酸。
明末清初吴淇《选诗定论》
# 摹写声音,正摹写其人也。
清张庚《古诗十九首解》
# 全诗风格朴素浑厚,但已用典,带有文人之作的特色。
现代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上一篇:汉·刘彻《秋风辞》
下一篇:汉·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