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fēng

朝代:汉作者:刘彻浏览量:2
qiū
fēng
bái
yún
fēi
cǎo
huáng
luò
yàn
nán
guī
lán
yǒu
xiù
yǒu
fāng
huái
怀
jiā
rén
néng
wàng
fàn
lóu
chuán
fén
héng
zhōng
liú
yáng
xiāo
míng
zhào
huān
āi
qíng
duō
shào
zhuàng
shí
nài
lǎo
hàn
shì
yuē
shàng
xíng
xìng
dōng
hòu
shì
jīng
xīn
rán
zhōng
liú
qún
chén
yǐn
yàn
shàng
huān
shèn
nǎi
zuò
qiū
fēng
yuē

译文

秋风刮起,白云飘飞,草木枯黄掉落下,大雁往南飞去。兰花、菊花都无比秀美,散发着淡淡幽香,但是我思念美丽的人的心情却是难以忘怀的。乘坐着楼船行驶在汾河上,行至中央划动船桨扬起白色的波浪。鼓瑟齐鸣船工唱起了歌,欢喜到极点的时候忧愁就无比繁多。少壮的年华总是容易过去,渐渐衰老没有办法!《汉武帝故事》中记载说:汉武帝前往河东地区巡游。在南郊祭祀后土神。眺望京城长安的方向。心情愉悦地立于黄河中央。随后与群臣一同宴饮作乐。皇上兴致极高,于是亲自创作了《秋风辞》,诗中写道:

逐句剖析

"秋风起兮白云飞":秋风刮起,白云飘飞,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草木枯黄掉落下,大雁往南飞去。

# 黄落:变黄而枯落。

"兰有秀兮菊有芳":兰花、菊花都无比秀美,散发着淡淡幽香,

# 芳:香气,比佳人香气。,秀:此草本植物开花叫“秀”。这里比佳人颜色。,兰:兰、菊:这里比拟佳人。“兰有秀”与“菊有芳”,互文见义,意为兰和菊均有秀、有芳。

"怀佳人兮不能忘":但是我思念美丽的人的心情却是难以忘怀的。

# 佳人:这里指想求得的贤才。

"泛楼船兮济汾河":乘坐着楼船行驶在汾河上,

# 汾河:起源于山西宁武,西南流至河津西南入黄河。,泛楼船:即“乘楼船”的意思。泛:浮。楼船:上面建造楼的大船。

"横中流兮扬素波":行至中央划动船桨扬起白色的波浪。

# 扬素波:激起白色波浪。,中流:中央。

"箫鼓鸣兮发棹歌":鼓瑟齐鸣船工唱起了歌,

# 棹歌:船工行船时所唱的歌。棹:船桨。这里代指船。,发:引发,即“唱”。,鸣:发声,响。

"欢乐极兮哀情多":欢喜到极点的时候忧愁就无比繁多。

# 极:尽。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少壮的年华总是容易过去,渐渐衰老没有办法!

# 奈老何:对老怎么办呢?

"汉武帝故事曰":《汉武帝故事》中记载说:

"上行幸河东":汉武帝前往河东地区巡游。

"祠后土":在南郊祭祀后土神。

"顾视帝京":眺望京城长安的方向。

"欣然中流":心情愉悦地立于黄河中央。

"与群臣饮燕":随后与群臣一同宴饮作乐。

"上欢甚":皇上兴致极高,

"乃自作秋风辞曰":于是亲自创作了《秋风辞》,诗中写道: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风辞》是汉武帝刘彻的作品。诗歌从景物描写入手引发联想,接着描述了楼船中歌舞宴饮的热闹场景,结尾则抒发了对欢乐易逝、人生易老、时光流逝的感慨。整首诗运用了比兴手法,情景相互映衬,语言流畅自然,读起来朗朗上口,适合传唱。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属于“悲秋”主题的作品,一直以来都被人提及和欣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西汉第七位皇帝

刘彻(前156~前87),即汉武帝。西汉皇帝。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在位五十四年,内兴礼乐,外拓疆土。思想上,他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上,颁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推行盐铁官营等经济政策,兴修水利,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又派张骞出使西域,使西汉国力达到顶点。此外,刘彻喜好文学,诗多为楚歌体,代表作品有《秋风辞》《悼李夫人赋》。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公元前113年,也就是元鼎四年的十月,汉武帝刘彻前往河东郡汾阴县(今山西万荣县西南)祭祀后土神。队伍行至途中,传来了南边征战的将士打了胜仗的消息。他便乘上楼船,在汾河上泛舟而行,还命人在船上摆了宴席。这位一生享尽尊荣的大汉天子,和普通人一样,终究躲不过岁月流逝、生命衰老的规律。宴席散后,便写下了这篇文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悲秋咏怀诗,描绘了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雁南归的萧瑟秋景,抒发了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化用:“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化用《九歌·湘夫人》中“沅有茝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的句式与意境。屈原以香草象征高洁品格与求而不得的情感,汉武帝则将兰、菊的“秀”“芳”比拟“佳人”的美好,既延续了楚辞以物喻人的传统,又赋予其更具体的现实指向隐喻贤才难求的政治理想。比兴:“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以秋日典型意象开篇,通过“秋风”“白云”“草木黄落”“雁南归”等动态画面,勾勒出萧瑟的时令特征。这里的“兴”不仅点明季节,更暗含时光流逝的隐喻:白云的飘动、草木的凋零、大雁的南迁,共同构成万物更迭的象征,为后文“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的生命感慨埋下伏笔。情景交融:“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借秋景的凋敝暗喻人生暮年的临近。草木的枯黄、大雁的远行,既是自然规律,也隐喻着个体生命的衰老与时光的不可挽留,将自然时序的变迁与人生易老的紧密结合,既展现了汉武帝对生命短暂的敏锐感知,又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传统。

3. 分段赏析

第一层次:“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这两句主要说明季节和时间的特点。这两句描写景物,有颜色和形状的描绘,有流动的感觉,读起来顺畅自然,而句子的结构又很紧凑简练,“起”“飞”“落”“归”这几个动词连用,让人明显感受到事物变化、时光流转的紧迫。后来曹丕写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还有唐代诗歌里“秋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这类不错的句子,都受到了《秋风辞》的影响,显示出一定的承接和借鉴关系。明代人谢榛认为,《秋风辞》的开头句,是从汉高祖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来的。单从字面看,确实是这样;但两者的意境和情感韵味,却很不一样:“大风起兮云飞扬”显得广阔苍茫,表现的是在风云际会中崛起的英雄人物的宏大抱负;“秋风起兮白云飞”则清新明丽,带着在中流划船、抬头低头观赏的愉悦心情。联系后面的句子,这种韵味似乎更接近《九歌·湘夫人》里的“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而汉武帝,大概是由此相似的情境,联想到《湘夫人》中“沅有茝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于是脱口说出了接下来的两句。第二层次:“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是作者由景生情的联想与核心情感所在,兰草的灵秀,菊花的幽芳,各具特色,令人回味。春兰秋菊各有花期,作者赏景时的兴致与心境可由此体会。随后作者从赏景转向对佳人的思念,这种托物寄情的写法,在古代文学中常见,如屈原《离骚》便有“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之语。“怀佳人兮不能忘”中的“佳人”并非仅指字面所指,亦可涵盖作者对理想的追寻,正如屈原借美人象征高洁志向。另有说法称,武帝持杯迎风时所念“佳人”,实为王夫人。王夫人逝于元狩年间,武帝深切怀念,甚至听信少翁之言,夜中招其形影入宫,隔着帷帐凝望时,唱出“是邪?非邪?立而望之,翩何姗姗其来迟”的怅惘之曲。如今七八载已过,武帝仍未释怀,最终在秋阳白云下,再度想起这位已故之人。这两句化用《九歌》人神阻隔的情境,书写武帝对“佳人”生死相念之情,确有鲁迅所言“缠绵流丽”的韵味。第三层次:“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是对河中泛舟场景的具体描写。这部分内容让诗的意境再度活跃起来,详细展现了汉武帝乘楼船渡过汾河、君臣宴饮的热闹情景。汉武帝和群臣祭祀后土之后,众人乘楼船在汾河上航行。行至河中央时,水面被船桨划开,泛起层层白色的波纹。此时楼船上的宴饮正热闹,乐器的箫鼓声响起,船工们的划桨号子也跟着唱起来,两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回荡在水面上。这几句诗每句都包含两个动词,按顺序用了“泛”“济”“横”“扬”“鸣”“发”,把河中心众人尽兴游玩、气氛热烈的场景描述得有声音、有画面,让人能清晰想象当时的情形。第四层次:“欢乐极兮哀情多”和“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是作者此次出行河东,乐到极致转而生哀的深切感慨。过度欢愉之后,又涌上哀伤心绪,自觉青春不再、老境将临,只能及时行乐。这种描绘自然景物后的思想收束,正如汉武帝本人,既有平定南越、击退匈奴、兴办太学、推崇儒学的文治武功,也有尊奉神仙、招揽方士,因横征暴敛导致“流民更多,盗贼纷起”的过失。所以这首《秋风辞》既有不少自然流畅、容易记诵的精妙句子,又带着感叹人生短暂的虚无意味。

4. 作品点评

这首《秋风辞》里有不少自然顺口、让人容易记住的句子,同时也带着对人生短暂、终将消逝的淡淡感慨。整首诗结构安排有自己的巧思,描写的画面和氛围让人感觉舒服,读起来顺口,也很适合传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高祖《大风》之歌,虽止于二十三字,而志气慷慨,规模宏远,凛凛乎已有四百年基业之气。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 武帝《秋风辞》,言固雄伟,而终有感慨之语,故其末年,几至于变。

宋陈岩肖《庚溪诗话》

# 秋风百代情至之宗。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

# 帝王诗歌之美者,非当时臣下所及。

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一

# 此辞有感秋摇落系念仙意。怀佳人句,一篇之骨。

清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三

# 《离骚》遗响。文中子谓乐极哀来,其悔心之萌乎?

清沈德潜《古诗源》卷二

# 缠绵流丽,虽词人不能过也。

近代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苏武《留别妻》

下一篇:汉·佚名《西北有高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