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íng
yuè
jiǎo
jiǎo

朝代:汉作者:佚名浏览量:2
míng
yuè
jiǎo
jiǎo
zhào
luó
chuáng
wéi
yōu
chóu
néng
mèi
lǎn
pái
huái
xíng
suī
yún
zǎo
xuán
guī
chū
páng
huáng
chóu
dāng
gào
shuí
yǐn
lǐng
hái
fáng
lèi
xià
zhān
cháng

译文

明月为何这般皎洁光亮,照亮了我罗制的床帏。夜里忧愁得无法入睡,披衣而起在空屋内徘徊。客居在外虽然有趣,但是怎比得上早日回家呢。一个人出门忧愁彷徨,满心愁苦应该告诉谁呢?伸颈远望还是只能回到房间,眼泪沾湿了衣裳。

逐句剖析

"明月何皎皎":明月为何这般皎洁光亮,

# 皎:本义是洁白明亮。此处用引申义,为光照耀的意思。

"照我罗床帏":照亮了我罗制的床帏。

# 罗床帏:指用罗制成的床帐。

"忧愁不能寐":夜里忧愁得无法入睡,

# 寐:入睡。

"揽衣起徘徊":披衣而起在空屋内徘徊。

# 揽衣:犹言“披衣”,“穿衣”。揽,取。

"客行虽云乐":客居在外虽然有趣,

# 客:这里指诗人自己。

"不如早旋归":但是怎比得上早日回家呢。

# 旋归:回归,归家。旋,回还,归来。

"出户独彷徨":一个人出门忧愁彷徨,

# 彷徨:徘徊的意思。

"愁思当告谁":满心愁苦应该告诉谁呢?

# 告:把话说给别人听。

"引领还入房":伸颈远望还是只能回到房间,

# 引领:伸着脖子远望。

"泪下沾裳衣":眼泪沾湿了衣裳。

# 裳衣:一作“衣裳”。裳,下衣,指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明月何皎皎》是汉代流传下来的一首文人五言诗。这首诗借皎洁的明月抒发了主人公的忧愁思绪。关于诗歌的主题,学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解读:一种观点认为诗歌塑造了一位长期漂泊异乡、满怀愁绪、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诗歌刻画了一位独守空闺、忧思难眠、辗转反侧的闺中女子形象。全诗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和心理刻画,将主人公复杂的情感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中人物的思想活动和由此引发的外在行为,生动地呈现了其丰富的内心世界,既具有鲜明的文学形象性,又将心理描写与情感表达完美融合,充分体现了抒情诗的艺术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明月何皎皎》作为《古诗十九首》之一,生动展现了游子与思妇之间的相思之情。关于《古诗十九首》的创作年代和作者归属,学术界存在多种观点:宇文所安教授指出,中国早期诗歌存在复制传承的现象,目前缺乏确凿证据证明这些“古诗”早于建安时期;木斋先生则提出惊人见解,认为《古诗十九首》及建安诗歌的主体部分实为曹植所作;而李善在《昭明文选·杂诗上》的注释中明确表示:“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这一观点支持东汉时期的创作说,这也是二十世纪以来学界的主流看法。现代学者普遍认为,《古诗十九首》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其创作时间应追溯至东汉献帝建安前的数十年间。在汉末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许多文人为了功名利禄奔波于京城,却往往仕途坎坷、进退维谷,这种社会现实催生了《明月何皎皎》这类反映游子思妇离愁别绪的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诗,也是一首展现了游子与思妇之间的相思之情的诗。通过皎皎明月抒发主人公的愁思。

2. 分段赏析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当他初见明月如此清亮时,或许曾带着几分兴奋与欣赏。银白的月光透过轻薄透亮的罗帐,洒在裹着被子躺卧的人身上。然而夜已深浓,他却翻来覆去难以入眠。并非明月的亮度扰了他的睡眠,实在是“忧愁无法安睡”。他辗转难眠,索性披衣起身,在室内来回踱步。这一细节既说明他清醒的时间已久、实在难以入睡,更透露出内心积郁着深切的愁绪。诗写到这里,已铺陈出“忧愁不能寐”的种种状态,但究竟为何而“忧”?“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两句成为全诗的核心,如画龙点睛般点明主题。这两句虽直白道出缘由,却余味悠长、引人深思。“客行”本被说“乐”,却又劝“不如早归”,实则是因为客居他乡本无真正的快乐可言。然而异乡游子虽想归乡,却又迟疑不决,这种矛盾与他们所处的现实处境紧密相关。就如这首诗的作者,大概是东汉时期一位无名文人——在他那个时代,许多人为了谋求功名而客居京城谋生,却因仕途受阻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这两句诗恰恰刻画出他渴望归乡却无法实现、无可奈何的心境,真实而动人。在点明这种“欲归不得”的困境后,接下来的四句又如同开篇四句一般,通过主人公的动作进一步展现其内心深处的痛苦。前文写到“披衣起身徘徊”,此时他尚能在室内走动排遣烦闷,却仍觉无法消解心中的郁结,于是索性走出户外。可“出门彷徨”时,夜已三更,他如同梦游般独自在月光下徘徊,孤独感如潮水般涌来。“愁思当告谁?”这句追问,正是这种“孤独”“彷徨”最真切的感受。他终究难以承受这般情感的折磨,又折回屋内。从“出门”到“入房”,这一去一回间,游子心中翻涌的愁绪被推向顶点,最终再难抑制,泪水浸湿了衣裳。

3. 作品点评

全诗共十句,除关键的两句点题外,其余八句都通过主人公的具体行动,由内而外、由浅入深地展现了其欲归不得的复杂心理。从室内到室外,再回到室内;从辗转反侧到徘徊彷徨,再到泪流满面,诗人的描写层层递进,将游子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这种通过细致动作描写展现人物心理的艺术手法,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实属罕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客行有何乐?故言乐者,言虽乐亦不如归,况不乐乎!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 因“忧愁”而“不寐”,因“不寐”而“起”,因“起”而“徘徊”,因“徘徊”而“出户”,既“出户”而“彷徨”,因彷徨无告而仍“入房”,十句中层次井井,而一节紧一节,直有千回百折之势,百读不厌。

清张庚《古诗十九首解》

# 神情在“徘徊”二字。把客中苦乐思想殆遍,把苦且不提,“虽云乐”亦是“客”,“不如早旋归”之为乐也。

清朱筠《古诗十九首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贾谊《论积贮疏》

下一篇:汉·司马迁《滑稽列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