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曰":管仲说:“
# 管子:即管仲。后人把他的学说和依托他的著作,编辑成《管子》一书,共二十四卷。
"仓廪实而知礼节":粮仓充实,百姓才懂得礼节。”
# 礼节:礼仪法度。,而:同则,就,连词。,实:充实,满。,廪:米仓。,仓:贮藏谷物的建筑物。《吕氏春秋·仲秋》:“修囷(qūn)仓。”高诱注:“圆曰囷,方曰仓。”
"民不足而可治者":百姓生活不富足却能治理好国家的情况,
# 治:治理,管理。,不足:指衣食不足,缺吃少穿。
"自古及今":从古代到现在,
# 及:到。
"未之尝闻":从未听说过。
# 未之尝闻:即“未尝闻之”,没有听说过这回事。未尝,不曾。副词。之,指“民不足而可治”,代词在否定句中作宾语,一般要前置。
"古之人曰":古人说:“
# 古之人:亦指管子,以下四句引自《管子轻重甲》,与原文略有出入。
"一夫不耕":一个男子不耕种,
# 夫:古代对成年男子的通称。
"或受之饥":有人就会因此挨饿;
# 或:有的人,代词。
"一女不织":一个女子不纺织,
"或受之寒":有人就会因此受冻。”
"生之有时":生产物资有一定的时节,
# 生之有时:生产有时间的限制。之,指物资财富,代词。
"而用之亡度":但消耗它却没有限度,
# 度:限制,节制。,亡:同“无”。
"则物力必屈":那么物力一定会枯竭。
# 屈:竭,穷尽。,物力:指财物,财富。,则:那么,连词。
"古之治天下":古代治理天下,
"至孅至悉也":极其细致周密,
# 悉:详尽,周密。,孅:通“纤”,细致。,至:极,副词。
"故其畜积足恃":所以他们的积蓄足以依靠。
# 恃:依赖,依靠。,畜:同“蓄”,积聚,储藏。
"今背本而趋末":现在人们背弃农业(本业)而趋向工商业(末业),
# 背本而趋末:放弃根本的事,去做不重要的事,此处是指放弃农业而从事工商业。古代以农桑为本业,工商为末业。背,背离,背弃。
"食者甚众":吃白饭的人很多,
"是天下之大残也":这是天下的大祸害;
# 残:害,危害,祸害。,是:这,代词,作主语。
"淫侈之俗":奢侈浪费的风气,
# 淫侈之俗:奢侈的风气。淫,过分,副词。
"日日以长":一天天地滋长,
# 长:增长。,以:连词。
"是天下之大贼也":这是天下的大灾祸。
# 贼:害,危害,祸害。
"残贼公行":祸害公然盛行,
# 公行:公然盛行。
"莫之或止":没有人去制止;
# 莫之或止:没有人去稍微制止它一下。莫,没有人,代词。之,代词,指“残贼公行”之事。是“止”的宾语,前置。或,副词,有“稍微”、“稍稍”之意。
"大命将泛":国家的命脉将要倾覆,
# 泛:通“覂”,翻覆,覆灭。,将:将要,副词。,大命:国家的命运。
"莫之振救":没有人去挽救。
# 振救:拯救,挽救。
"生之者甚少":生产物资的人很少,
# 生之者:生产粮食、财物的人。
"而靡之者甚多":而消耗物资的人很多,
# 靡:耗费。
"天下财产何得不蹶":天下的财产怎么会不枯竭呢!
"汉之为汉":汉朝建立以来,
# 汉之为汉:意谓汉朝自从建立政权以来。这是个主谓短语,“之”是用于短语主、谓之间的助词。为,成为,动词。
"几四十年矣":将近四十年了,
# 几:将近,副词。
"公私之积":公家和私人的积蓄,
# 公私:国家和个人。
"犹可哀痛":仍然少得令人痛心!
# 可哀痛:指积蓄少得使人痛心。,犹:还,仍然,副词。
"失时不雨":错过时节不下雨,
# 雨:下雨,动词。,失时:错过季节。
"民且狼顾":百姓就会像狼一样恐慌四顾;
# 狼顾:狼性多疑,行走时常回头看,以防袭击,比喻人有后顾之忧。此处形容人们看到天不下雨的忧虑不安。,且:将,副词。
"岁恶不入":年成歉收,百姓无法缴纳赋税,
# 不入:指纳不了税。“入”是“纳”的意思。,岁恶:年景不好。恶,坏。
"请卖爵子":百姓请求卖掉爵位和子女(来维持生计),
# 请卖爵子:即请爵卖子。指富者向国家缴粮买爵位,贫者卖儿女为生。汉朝有公家出卖爵位以收取钱财的制度。
"既闻耳矣":这样的事已经听说过了。
# 闻耳:闻于耳,指上述严重情况传到了皇帝的耳中。,既:已经,副词。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哪有治理天下到了如此危险的地步,而君主却不感到震惊的呢?
# 上:皇上,皇帝。,若是:如此,像这个样子。,阽危:危险。阽,临近。若。,为:治理。,安:哪里,副词。
"世之有饥穰":世上有饥荒和丰收,
# 饥穰:荒年和丰年。此处为偏义复词,只指荒年。饥,灾荒,《墨子·七患》:“五谷不收谓之饥。”穰,庄稼丰熟。
"天之行也":是自然的规律,
# 天之行也:是自然界的固有现象。天,大自然。行,常道,规律。
"禹、":夏禹、
# 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水有功,舜死后继其位。
"汤被之矣":商汤都曾遭受过(饥荒)。
# 汤被之:商朝的开国君主。被:遭,受。之:代词,指“饥穰”。传说禹时有九年的水灾,汤时有七年的旱灾。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如果不幸发生方圆二三千里的旱灾,
# 方二三千里:纵横各二三千里。,即:如果,假如,连词。
"国胡以相恤":国家用什么来救济百姓?
# 恤:周济,救济。,相:副词,兼有指代接受动作一方的作用,此处指“方二三千里”的灾区。,胡以:何以,用什么。胡,代词。以,介词。
"卒然边境有急":突然边境发生紧急情况,
# 急:紧急情况,指突然爆发的战争。,卒然:突然。卒,通“猝”。
"数千百万之众":调动成千上万的军队,
"国胡以馈之":国家用什么来供给粮饷?
# 馈:进食于人,此处指发放粮饷,供养军队。
"兵旱相乘":战争和旱灾交织发生,
# 乘:因,趁。,兵:兵灾,战祸,战争。
"天下大屈":天下的物资极度匮乏,
# 屈:缺乏。,大:非常,十分,副词。
"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勇猛有力的人聚集徒众横行劫掠;
# 衡击:横行劫掠攻击。衡,通“横”。,徒:同伙。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老弱病残的人交换子女来啃食他们的骨头。
# 易:交换。,羸:瘦弱。,罢:通“疲”。
"政治未毕通也":政令还没有完全通达(到各地),
# 通:达。,毕:完全,副词。
"远方之能疑者":远方那些对朝廷怀有二心的人,
# 疑者:指对朝廷反抗的人。疑:同“拟”,指与皇帝相比拟,较量。,能:是衍文。
"并举而争起矣":就会一同举事反叛了。
# 争起:争先起来闹事。,举:举兵。,并:一同,副词。
"乃骇而图之":(等到那时)才惊慌失措地谋划应对,
# 图:谋划,想办法对付。,骇:受惊,害怕。,乃:才,副词。
"岂将有及乎":难道还来得及吗?
# 岂:难道,副词。
"夫积贮者":积蓄储备,
# 夫:助词,用在全句之前,表示一种要阐发议论的语气。
"天下之大命也":是国家存亡的命脉。
# 大命:大命脉,犹言“头等大事”。
"苟粟多而财有余":如果粮食多而财力有余,
# 粟:此处泛指粮食。,苟:如果,假如,连词。
"何为而不成":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 何为:做什么事。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为,动词。
"以攻则取":用它来进攻就能攻取,
# 则:就,连词。,以:凭,靠,介词,后面省略宾语“之”。
"以守则固":用它来防守就能稳固,
"以战则胜":用它来作战就能胜利。
"怀敌附远":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
# 附远:使远方的人顺附。附,使动用法。,怀敌:使敌对者来归顺。怀,归向,使动用法。
"何招而不至":招谁会不来呢!
# 招:招抚。,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今殴民而归之农":现在如果驱使百姓回归农业,
# 归之农:使动双宾语,使之归农。,殴:通“驱”,驱使。
"皆著于本":都附着于本业;
# 著:“着”的本字,附着。
"使天下各食其力":让天下人各自依靠自己的劳力生存,
# 食其力:靠自己的劳力吃饭。
"末技游食之民":从事工商业和四处游荡求食的人,
# 游食之民:游手好闲,不劳而食的人。游食,坐食,不劳而食。《荀子·成相》:“臣下职,莫游食。”杨倞注:“游食谓不勤于事,素餐游手也。”,末技:不值得重视的技能,此处指与“本业”相对的“末业”,即工商业。
"转而缘南亩":转而从事农业生产,
# 缘南亩:走向田间,从事农业。缘,因,循,此处有趋向之意。南亩,泛指农田。
"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那么积蓄就会充足,百姓也会安居乐业。
# 乐其所:以其所为乐,即乐于从事自己的本业(农业)。乐,以……为乐,意动用法。所,名词。
"可以为富安天下":本来可以做到使天下富足安定,
# 富安天下:使天下富足安定。富安,使动用法。富,指食用充足;安,指政治安定。,为:做到。,可以:助动词。
"而直为此廪廪也":却竟造成这种令人恐惧的局面,
# 廪廪:同“懔懔”,危惧的样子。指令人害怕的局面。,为:造成,动词。,直:竟然,副词。,而:但,却,连词。
"窃为陛下惜之":我私下为陛下感到惋惜。
# 陛下:对帝王的尊称。,为:替,介词。,窃:私下,副词,表示自谦。
西汉杰出政治家、文学家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时称贾生,洛阳(今属河南)人。少有才名,文帝时任博士,后擢升为太中大夫。贾谊向汉文帝提出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兴礼乐,以立汉制,更秦法。后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靖王太傅。贾谊的思想以儒家为主,又通晓治乱,间采法家、黄老思想成分。其文气势充沛,富于感染力,又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代表作品有《过秦论》《陈政事疏》《吊屈原赋》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政论文,也是一篇以“重农积贮、匡正时弊”为核心的经世治国题材文。介绍了“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治国根本逻辑,描绘了汉代“背本趋末”导致的民生危机与社会隐患,体现了贾谊对“积贮乃天下大命”的深刻认知,营造了危机四伏、亟待革新的论述氛围,表达了劝诫统治者重农抑商、积蓄国力以实现富安天下的政治主张。
2. 写作手法
引用论证:“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贾谊引用春秋时期管仲的名言,将“仓廪实”(粮食储备充足)与“知礼节”(社会秩序稳定)直接关联,从理论层面奠定“积贮是治国根本”的逻辑基础。管仲作为法家先驱,其治国理念具有权威性,此引用为后文论证“民不足不可治”提供了理论支撑。类比论证:“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贾谊将“饥穰”(饥荒与丰收)视为自然规律,类比国家必然面临的“兵旱相乘”危机(如旱灾、战争)。他以夏禹、商汤曾遭遇自然灾害为例,说明即使圣明君主也无法避免危机,进而推理:若当下国家无积贮,一旦遇到大面积旱灾或边境战乱,必然无力应对。通过自然现象与国家治理的类比,凸显积贮是“天下之大命”的紧迫性。设问:“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哪有国家濒临危亡到如此地步而君主不感到震惊的呢?通过设问将矛头指向统治者,以强烈的质问凸显问题的严重性,迫使读者(汉文帝)反思治国疏漏。对比:“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以“生产者少”与“消费者多”的尖锐对比,揭示社会经济结构的畸形,用“何得不蹶”的反问强调资源枯竭的必然性,直指时弊的核心矛盾。
3. 分段赏析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此句援引管子名言,以“仓廪实”与“知礼节”的因果关系,奠定全文“物质基础决定教化”的立论根基。盖因古人治世,必以衣食为首要,仓廪充盈方得民心归附,此乃治国之根本道理。“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紧承前句,以双重否定强化论断——百姓衣食匮乏而天下可治者,从古至今未有听闻。此语斩钉截铁,见出贾谊对“民本”思想的深刻认知,亦为后文批判时弊张本。“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引古人俗语,以“一夫不耕”“一女不织”的具体场景,具象化生产之重要。“或受之饥”“或受之寒”的重复句式,状写民生疾苦之切,暗讽时人轻视农耕之弊。“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此句点破“积贮”的核心逻辑:万物生长有时节限制,若用度无节制,则物力必然匮乏。“有时”与“亡度”形成鲜明对比,见出贾谊对“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的治国智慧的推崇。“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以“古之治天下”的严谨规制作比,“至孅至悉”极言古人治政之精细,正因对生产与积蓄的重视,故能“畜积足恃”。此句为过渡,由论古转向砭今。“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今”字一转,直指时弊:弃农耕(本)而从工商(末),不事生产者日众,此为“大残”;奢靡之风日盛,此为“大贼”。“残”“贼”二字用词峻切,见出贾谊对时俗败坏的痛斥。“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承上而言,“残贼”之风公然盛行,却无人制止,国家命脉(大命)将倾颓,却无人挽救。“莫之或止”“莫之振救”的倒装句式,强化危机感,似警钟震耳。“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以“生之者少”与“靡之者多”的尖锐矛盾,推导出国力衰竭的必然结果。“何得不蹶”的反问,语气强烈,将问题的紧迫性推至顶点,为下文论述汉朝积贮现状作铺垫。“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点明汉朝立国近四十年,然公私积蓄仍匮乏至此,“犹可哀痛”四字饱含痛惜,奠定本段忧思基调。此句以时间之长与积贮之少对比,见出问题之严峻。“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狼顾”状写百姓遇旱灾时的惶恐不安,“请卖爵子”则实录荒年卖爵鬻子的惨状。“既闻耳矣”四字似轻实重,意谓此类惨象已非鲜闻,足见民生之艰久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以反问逼问统治者:天下已至危殆如此,君主怎能不惊醒?“阽危者若是”极言危机之深,“上不惊”则直指朝廷麻木,语气中满是焦虑与质问。“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先退一步言“饥穰”乃自然常理,禹、汤这样的圣君亦曾遭遇。此句非为开脱,而是为下文设想更大危机作铺垫,以圣君为例,更见积贮之不可或缺。“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连续设险:若遇大范围旱灾,何以赈灾?若边境突发战事,何以馈饷?“胡以相恤”“胡以馈之”的反复追问,从民生与国防两方面切入,将危机具象化,步步紧逼。“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设想“兵旱相乘”的极端状况:国力衰竭之下,强徒聚众生乱,老弱百姓易子而食。“衡击”“易子而咬其骨”的描写,字字泣血,状写乱世惨象,以警示积贮不蓄的可怕后果。“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进一步推演:若政治尚未贯通,远方心怀异志者必趁机而起。此时再惊慌谋划,岂来得及?“乃骇而图之”状写统治者临危失措之态,“岂将有及乎”的反问,以不容置疑的语气强调积贮须趁早。“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以“大命”二字高度概括积贮的重要性,斩钉截铁,为全文论点之核心。此句承上启下,既收束前两段的危机论述,又开启对积贮之利的阐释。“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以“苟”字领起假设,极言粟财充盈之益:攻可取,守可固,战可胜,更能使敌国怀服、远人归附。“何为而不成”的反问与“何招而不至”的呼应,形成排山倒海之势,见出积贮对治国安邦的决定性作用。“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提出具体对策:驱民归农,使百姓附着于农耕之本,令工商游食之民转事农田。“著于本”“缘南亩”的表述,紧扣“重本抑末”的治国理念,认为唯有如此,方能“畜积足”而“人乐其所”,字字务实。“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以“富安天下”与“廪廪(危殆)”的对比,惋惜朝廷舍本逐末之失。“窃为陛下惜之”语气委婉而情真意切,既见臣子进谏之礼,亦透露出对国事的拳拳之忧。此句收束全文,以“惜”字作结,余味深长,令人警醒。
上一篇:汉·李陵《答苏武书》
下一篇:汉·佚名《明月何皎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