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ùn
zhù
shū

朝代:汉作者:贾谊浏览量:2
guǎn
yuē
:“
:“
cāng
lǐn
shí
ér
zhī
jié
。”
。”
mín
ér
zhì
zhě
jīn
wèi
zhī
cháng
wén
zhī
rén
yuē
:“
:“
gēng
huò
shòu
zhī
zhī
huò
shòu
zhī
hán
。”
。”
shēng
zhī
yǒu
shí
ér
yòng
zhī
jué
zhī
zhì
tiān
xià
zhì
xiān
zhì
shì
jīn
bèi
běn
ér
shí
zhě
shèn
zhòng
shì
tiān
xià
zhī
cán
yín
chǐ
zhī
zhǎng
shì
tiān
xià
zhī
zéi
cán
zéi
gōng
xíng
zhī
huò
zhǐ
mìng
jiāng
fàn
zhī
zhèn
jiù
shēng
zhī
zhě
shèn
shǎo
ér
zhī
zhě
shèn
duō
tiān
xià
cái
chǎn
jué
hàn
zhī
wéi
hàn
shí
nián
gōng
zhī
yóu
āi
tòng
shī
shí
mín
qiě
láng
suì
è
qǐng
mài
jué
wén
ěr
ān
yǒu
wéi
tiān
xià
diàn
wēi
zhě
ruò
shì
ér
shàng
jīng
zhě
shì
zhī
yǒu
ráng
tiān
zhī
xíng
tāng
bèi
zhī
xìng
yǒu
fāng
èr
sān
qiān
zhī
hàn
guó
xiāng
rán
biān
jìng
yǒu
shù
qiān
bǎi
wàn
zhī
zhòng
guó
kuì
zhī
bīng
hàn
xiāng
chéng
tiān
xià
jué
yǒu
yǒng
zhě
ér
héng
léi
lǎo
ér
yǎo
zhèng
zhì
wèi
tōng
yuǎn
fāng
zhī
néng
zhě
bìng
ér
zhēng
nǎi
hài
ér
zhī
jiāng
yǒu
zhù
zhě
tiān
xià
zhī
mìng
gǒu
duō
ér
cái
yǒu
wéi
ér
chéng
gōng
shǒu
zhàn
shèng
huái
怀
yuǎn
zhāo
ér
zhì
jīn
mín
ér
guī
zhī
nóng
jiē
zhuó
běn
shǐ
使
tiān
xià
shí
yóu
shí
zhī
mín
zhuǎn
ér
yuán
nán
ér
rén
suǒ
wéi
ān
tiān
xià
ér
zhí
wéi
lǐn
lǐn
qiè
wèi
xià
zhī

译文

管仲说:“粮仓充实,百姓才懂得礼节。”百姓生活不富足却能治理好国家的情况,从古代到现在,从未听说过。古人说:“一个男子不耕种,有人就会因此挨饿;一个女子不纺织,有人就会因此受冻。”生产物资有一定的时节,但消耗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物力一定会枯竭。古代治理天下,极其细致周密,所以他们的积蓄足以依靠。现在人们背弃农业(本业)而趋向工商业(末业),吃白饭的人很多,这是天下的大祸害;奢侈浪费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是天下的大灾祸。祸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制止;国家的命脉将要倾覆,没有人去挽救。生产物资的人很少,而消耗物资的人很多,天下的财产怎么会不枯竭呢!汉朝建立以来,将近四十年了,公家和私人的积蓄,仍然少得令人痛心!错过时节不下雨,百姓就会像狼一样恐慌四顾;年成歉收,百姓无法缴纳赋税,百姓请求卖掉爵位和子女(来维持生计),这样的事已经听说过了。哪有治理天下到了如此危险的地步,而君主却不感到震惊的呢?世上有饥荒和丰收,是自然的规律,夏禹、商汤都曾遭受过(饥荒)。如果不幸发生方圆二三千里的旱灾,国家用什么来救济百姓?突然边境发生紧急情况,调动成千上万的军队,国家用什么来供给粮饷?战争和旱灾交织发生,天下的物资极度匮乏,勇猛有力的人聚集徒众横行劫掠;老弱病残的人交换子女来啃食他们的骨头。政令还没有完全通达(到各地),远方那些对朝廷怀有二心的人,就会一同举事反叛了。(等到那时)才惊慌失措地谋划应对,难道还来得及吗?积蓄储备,是国家存亡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而财力有余,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用它来进攻就能攻取,用它来防守就能稳固,用它来作战就能胜利。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谁会不来呢!现在如果驱使百姓回归农业,都附着于本业;让天下人各自依靠自己的劳力生存,从事工商业和四处游荡求食的人,转而从事农业生产,那么积蓄就会充足,百姓也会安居乐业。本来可以做到使天下富足安定,却竟造成这种令人恐惧的局面,我私下为陛下感到惋惜。

逐句剖析

"管子曰":管仲说:“

# 管子:即管仲。后人把他的学说和依托他的著作,编辑成《管子》一书,共二十四卷。

"仓廪实而知礼节":粮仓充实,百姓才懂得礼节。”

# 礼节:礼仪法度。,而:同则,就,连词。,实:充实,满。,廪:米仓。,仓:贮藏谷物的建筑物。《吕氏春秋·仲秋》:“修囷(qūn)仓。”高诱注:“圆曰囷,方曰仓。”

"民不足而可治者":百姓生活不富足却能治理好国家的情况,

# 治:治理,管理。,不足:指衣食不足,缺吃少穿。

"自古及今":从古代到现在,

# 及:到。

"未之尝闻":从未听说过。

# 未之尝闻:即“未尝闻之”,没有听说过这回事。未尝,不曾。副词。之,指“民不足而可治”,代词在否定句中作宾语,一般要前置。

"古之人曰":古人说:“

# 古之人:亦指管子,以下四句引自《管子轻重甲》,与原文略有出入。

"一夫不耕":一个男子不耕种,

# 夫:古代对成年男子的通称。

"或受之饥":有人就会因此挨饿;

# 或:有的人,代词。

"一女不织":一个女子不纺织,

"或受之寒":有人就会因此受冻。”

"生之有时":生产物资有一定的时节,

# 生之有时:生产有时间的限制。之,指物资财富,代词。

"而用之亡度":但消耗它却没有限度,

# 度:限制,节制。,亡:同“无”。

"则物力必屈":那么物力一定会枯竭。

# 屈:竭,穷尽。,物力:指财物,财富。,则:那么,连词。

"古之治天下":古代治理天下,

"至孅至悉也":极其细致周密,

# 悉:详尽,周密。,孅:通“纤”,细致。,至:极,副词。

"故其畜积足恃":所以他们的积蓄足以依靠。

# 恃:依赖,依靠。,畜:同“蓄”,积聚,储藏。

"今背本而趋末":现在人们背弃农业(本业)而趋向工商业(末业),

# 背本而趋末:放弃根本的事,去做不重要的事,此处是指放弃农业而从事工商业。古代以农桑为本业,工商为末业。背,背离,背弃。

"食者甚众":吃白饭的人很多,

"是天下之大残也":这是天下的大祸害;

# 残:害,危害,祸害。,是:这,代词,作主语。

"淫侈之俗":奢侈浪费的风气,

# 淫侈之俗:奢侈的风气。淫,过分,副词。

"日日以长":一天天地滋长,

# 长:增长。,以:连词。

"是天下之大贼也":这是天下的大灾祸。

# 贼:害,危害,祸害。

"残贼公行":祸害公然盛行,

# 公行:公然盛行。

"莫之或止":没有人去制止;

# 莫之或止:没有人去稍微制止它一下。莫,没有人,代词。之,代词,指“残贼公行”之事。是“止”的宾语,前置。或,副词,有“稍微”、“稍稍”之意。

"大命将泛":国家的命脉将要倾覆,

# 泛:通“覂”,翻覆,覆灭。,将:将要,副词。,大命:国家的命运。

"莫之振救":没有人去挽救。

# 振救:拯救,挽救。

"生之者甚少":生产物资的人很少,

# 生之者:生产粮食、财物的人。

"而靡之者甚多":而消耗物资的人很多,

# 靡:耗费。

"天下财产何得不蹶":天下的财产怎么会不枯竭呢!

"汉之为汉":汉朝建立以来,

# 汉之为汉:意谓汉朝自从建立政权以来。这是个主谓短语,“之”是用于短语主、谓之间的助词。为,成为,动词。

"几四十年矣":将近四十年了,

# 几:将近,副词。

"公私之积":公家和私人的积蓄,

# 公私:国家和个人。

"犹可哀痛":仍然少得令人痛心!

# 可哀痛:指积蓄少得使人痛心。,犹:还,仍然,副词。

"失时不雨":错过时节不下雨,

# 雨:下雨,动词。,失时:错过季节。

"民且狼顾":百姓就会像狼一样恐慌四顾;

# 狼顾:狼性多疑,行走时常回头看,以防袭击,比喻人有后顾之忧。此处形容人们看到天不下雨的忧虑不安。,且:将,副词。

"岁恶不入":年成歉收,百姓无法缴纳赋税,

# 不入:指纳不了税。“入”是“纳”的意思。,岁恶:年景不好。恶,坏。

"请卖爵子":百姓请求卖掉爵位和子女(来维持生计),

# 请卖爵子:即请爵卖子。指富者向国家缴粮买爵位,贫者卖儿女为生。汉朝有公家出卖爵位以收取钱财的制度。

"既闻耳矣":这样的事已经听说过了。

# 闻耳:闻于耳,指上述严重情况传到了皇帝的耳中。,既:已经,副词。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哪有治理天下到了如此危险的地步,而君主却不感到震惊的呢?

# 上:皇上,皇帝。,若是:如此,像这个样子。,阽危:危险。阽,临近。若。,为:治理。,安:哪里,副词。

"世之有饥穰":世上有饥荒和丰收,

# 饥穰:荒年和丰年。此处为偏义复词,只指荒年。饥,灾荒,《墨子·七患》:“五谷不收谓之饥。”穰,庄稼丰熟。

"天之行也":是自然的规律,

# 天之行也:是自然界的固有现象。天,大自然。行,常道,规律。

"禹、":夏禹、

# 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水有功,舜死后继其位。

"汤被之矣":商汤都曾遭受过(饥荒)。

# 汤被之:商朝的开国君主。被:遭,受。之:代词,指“饥穰”。传说禹时有九年的水灾,汤时有七年的旱灾。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如果不幸发生方圆二三千里的旱灾,

# 方二三千里:纵横各二三千里。,即:如果,假如,连词。

"国胡以相恤":国家用什么来救济百姓?

# 恤:周济,救济。,相:副词,兼有指代接受动作一方的作用,此处指“方二三千里”的灾区。,胡以:何以,用什么。胡,代词。以,介词。

"卒然边境有急":突然边境发生紧急情况,

# 急:紧急情况,指突然爆发的战争。,卒然:突然。卒,通“猝”。

"数千百万之众":调动成千上万的军队,

"国胡以馈之":国家用什么来供给粮饷?

# 馈:进食于人,此处指发放粮饷,供养军队。

"兵旱相乘":战争和旱灾交织发生,

# 乘:因,趁。,兵:兵灾,战祸,战争。

"天下大屈":天下的物资极度匮乏,

# 屈:缺乏。,大:非常,十分,副词。

"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勇猛有力的人聚集徒众横行劫掠;

# 衡击:横行劫掠攻击。衡,通“横”。,徒:同伙。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老弱病残的人交换子女来啃食他们的骨头。

# 易:交换。,羸:瘦弱。,罢:通“疲”。

"政治未毕通也":政令还没有完全通达(到各地),

# 通:达。,毕:完全,副词。

"远方之能疑者":远方那些对朝廷怀有二心的人,

# 疑者:指对朝廷反抗的人。疑:同“拟”,指与皇帝相比拟,较量。,能:是衍文。

"并举而争起矣":就会一同举事反叛了。

# 争起:争先起来闹事。,举:举兵。,并:一同,副词。

"乃骇而图之":(等到那时)才惊慌失措地谋划应对,

# 图:谋划,想办法对付。,骇:受惊,害怕。,乃:才,副词。

"岂将有及乎":难道还来得及吗?

# 岂:难道,副词。

"夫积贮者":积蓄储备,

# 夫:助词,用在全句之前,表示一种要阐发议论的语气。

"天下之大命也":是国家存亡的命脉。

# 大命:大命脉,犹言“头等大事”。

"苟粟多而财有余":如果粮食多而财力有余,

# 粟:此处泛指粮食。,苟:如果,假如,连词。

"何为而不成":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 何为:做什么事。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为,动词。

"以攻则取":用它来进攻就能攻取,

# 则:就,连词。,以:凭,靠,介词,后面省略宾语“之”。

"以守则固":用它来防守就能稳固,

"以战则胜":用它来作战就能胜利。

"怀敌附远":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

# 附远:使远方的人顺附。附,使动用法。,怀敌:使敌对者来归顺。怀,归向,使动用法。

"何招而不至":招谁会不来呢!

# 招:招抚。,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今殴民而归之农":现在如果驱使百姓回归农业,

# 归之农:使动双宾语,使之归农。,殴:通“驱”,驱使。

"皆著于本":都附着于本业;

# 著:“着”的本字,附着。

"使天下各食其力":让天下人各自依靠自己的劳力生存,

# 食其力:靠自己的劳力吃饭。

"末技游食之民":从事工商业和四处游荡求食的人,

# 游食之民:游手好闲,不劳而食的人。游食,坐食,不劳而食。《荀子·成相》:“臣下职,莫游食。”杨倞注:“游食谓不勤于事,素餐游手也。”,末技:不值得重视的技能,此处指与“本业”相对的“末业”,即工商业。

"转而缘南亩":转而从事农业生产,

# 缘南亩:走向田间,从事农业。缘,因,循,此处有趋向之意。南亩,泛指农田。

"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那么积蓄就会充足,百姓也会安居乐业。

# 乐其所:以其所为乐,即乐于从事自己的本业(农业)。乐,以……为乐,意动用法。所,名词。

"可以为富安天下":本来可以做到使天下富足安定,

# 富安天下:使天下富足安定。富安,使动用法。富,指食用充足;安,指政治安定。,为:做到。,可以:助动词。

"而直为此廪廪也":却竟造成这种令人恐惧的局面,

# 廪廪:同“懔懔”,危惧的样子。指令人害怕的局面。,为:造成,动词。,直:竟然,副词。,而:但,却,连词。

"窃为陛下惜之":我私下为陛下感到惋惜。

# 陛下:对帝王的尊称。,为:替,介词。,窃:私下,副词,表示自谦。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论积贮疏》出自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之手,是他二十三岁时,即公元前178年呈给汉文帝刘恒的一篇奏章,被收录在《汉书・食货志》里,现在的标题是后人所加。在这篇奏章中,以“仓廪实知礼节”立论,指出百姓衣食足方得治世,批判汉代背本趋末、淫侈成风致积贮匮乏之弊,以兵旱、边境危机等假设推演积贮不蓄的可怕后果,强调积贮乃天下大命,唯有驱民归农、重本抑末,方能富安天下,字里行间满是对国事的拳拳忧思与劝谏之切。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西汉杰出政治家、文学家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时称贾生,洛阳(今属河南)人。少有才名,文帝时任博士,后擢升为太中大夫。贾谊向汉文帝提出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兴礼乐,以立汉制,更秦法。后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靖王太傅。贾谊的思想以儒家为主,又通晓治乱,间采法家、黄老思想成分。其文气势充沛,富于感染力,又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代表作品有《过秦论》《陈政事疏》《吊屈原赋》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论积贮疏》是西汉政论家贾谊在汉文帝时期撰写的一篇重要奏章。贾谊生于公元前200年,23岁时(公元前178年)被召入长安为官,担任博士等职。此时的西汉虽已建立近四十年,但社会矛盾逐渐显现:北方匈奴频繁侵扰边境,国内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破产流亡成为流民,而官僚贵族却沉迷享乐、铺张浪费。贾谊敏锐察觉到这种表面繁荣下的危机——粮食储备不足、民生凋敝,一旦遭遇天灾或战乱,国家将陷入动荡。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政论文,也是一篇以“重农积贮、匡正时弊”为核心的经世治国题材文。介绍了“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治国根本逻辑,描绘了汉代“背本趋末”导致的民生危机与社会隐患,体现了贾谊对“积贮乃天下大命”的深刻认知,营造了危机四伏、亟待革新的论述氛围,表达了劝诫统治者重农抑商、积蓄国力以实现富安天下的政治主张。

2. 写作手法

引用论证:“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贾谊引用春秋时期管仲的名言,将“仓廪实”(粮食储备充足)与“知礼节”(社会秩序稳定)直接关联,从理论层面奠定“积贮是治国根本”的逻辑基础。管仲作为法家先驱,其治国理念具有权威性,此引用为后文论证“民不足不可治”提供了理论支撑。类比论证:“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贾谊将“饥穰”(饥荒与丰收)视为自然规律,类比国家必然面临的“兵旱相乘”危机(如旱灾、战争)。他以夏禹、商汤曾遭遇自然灾害为例,说明即使圣明君主也无法避免危机,进而推理:若当下国家无积贮,一旦遇到大面积旱灾或边境战乱,必然无力应对。通过自然现象与国家治理的类比,凸显积贮是“天下之大命”的紧迫性。设问:“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哪有国家濒临危亡到如此地步而君主不感到震惊的呢?通过设问将矛头指向统治者,以强烈的质问凸显问题的严重性,迫使读者(汉文帝)反思治国疏漏。对比:“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以“生产者少”与“消费者多”的尖锐对比,揭示社会经济结构的畸形,用“何得不蹶”的反问强调资源枯竭的必然性,直指时弊的核心矛盾。

3. 分段赏析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此句援引管子名言,以“仓廪实”与“知礼节”的因果关系,奠定全文“物质基础决定教化”的立论根基。盖因古人治世,必以衣食为首要,仓廪充盈方得民心归附,此乃治国之根本道理。“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紧承前句,以双重否定强化论断——百姓衣食匮乏而天下可治者,从古至今未有听闻。此语斩钉截铁,见出贾谊对“民本”思想的深刻认知,亦为后文批判时弊张本。“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引古人俗语,以“一夫不耕”“一女不织”的具体场景,具象化生产之重要。“或受之饥”“或受之寒”的重复句式,状写民生疾苦之切,暗讽时人轻视农耕之弊。“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此句点破“积贮”的核心逻辑:万物生长有时节限制,若用度无节制,则物力必然匮乏。“有时”与“亡度”形成鲜明对比,见出贾谊对“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的治国智慧的推崇。“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以“古之治天下”的严谨规制作比,“至孅至悉”极言古人治政之精细,正因对生产与积蓄的重视,故能“畜积足恃”。此句为过渡,由论古转向砭今。“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今”字一转,直指时弊:弃农耕(本)而从工商(末),不事生产者日众,此为“大残”;奢靡之风日盛,此为“大贼”。“残”“贼”二字用词峻切,见出贾谊对时俗败坏的痛斥。“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承上而言,“残贼”之风公然盛行,却无人制止,国家命脉(大命)将倾颓,却无人挽救。“莫之或止”“莫之振救”的倒装句式,强化危机感,似警钟震耳。“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以“生之者少”与“靡之者多”的尖锐矛盾,推导出国力衰竭的必然结果。“何得不蹶”的反问,语气强烈,将问题的紧迫性推至顶点,为下文论述汉朝积贮现状作铺垫。“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点明汉朝立国近四十年,然公私积蓄仍匮乏至此,“犹可哀痛”四字饱含痛惜,奠定本段忧思基调。此句以时间之长与积贮之少对比,见出问题之严峻。“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狼顾”状写百姓遇旱灾时的惶恐不安,“请卖爵子”则实录荒年卖爵鬻子的惨状。“既闻耳矣”四字似轻实重,意谓此类惨象已非鲜闻,足见民生之艰久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以反问逼问统治者:天下已至危殆如此,君主怎能不惊醒?“阽危者若是”极言危机之深,“上不惊”则直指朝廷麻木,语气中满是焦虑与质问。“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先退一步言“饥穰”乃自然常理,禹、汤这样的圣君亦曾遭遇。此句非为开脱,而是为下文设想更大危机作铺垫,以圣君为例,更见积贮之不可或缺。“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连续设险:若遇大范围旱灾,何以赈灾?若边境突发战事,何以馈饷?“胡以相恤”“胡以馈之”的反复追问,从民生与国防两方面切入,将危机具象化,步步紧逼。“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设想“兵旱相乘”的极端状况:国力衰竭之下,强徒聚众生乱,老弱百姓易子而食。“衡击”“易子而咬其骨”的描写,字字泣血,状写乱世惨象,以警示积贮不蓄的可怕后果。“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进一步推演:若政治尚未贯通,远方心怀异志者必趁机而起。此时再惊慌谋划,岂来得及?“乃骇而图之”状写统治者临危失措之态,“岂将有及乎”的反问,以不容置疑的语气强调积贮须趁早。“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以“大命”二字高度概括积贮的重要性,斩钉截铁,为全文论点之核心。此句承上启下,既收束前两段的危机论述,又开启对积贮之利的阐释。“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以“苟”字领起假设,极言粟财充盈之益:攻可取,守可固,战可胜,更能使敌国怀服、远人归附。“何为而不成”的反问与“何招而不至”的呼应,形成排山倒海之势,见出积贮对治国安邦的决定性作用。“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提出具体对策:驱民归农,使百姓附着于农耕之本,令工商游食之民转事农田。“著于本”“缘南亩”的表述,紧扣“重本抑末”的治国理念,认为唯有如此,方能“畜积足”而“人乐其所”,字字务实。“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以“富安天下”与“廪廪(危殆)”的对比,惋惜朝廷舍本逐末之失。“窃为陛下惜之”语气委婉而情真意切,既见臣子进谏之礼,亦透露出对国事的拳拳之忧。此句收束全文,以“惜”字作结,余味深长,令人警醒。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李陵《答苏武书》

下一篇:汉·佚名《明月何皎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