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采蘼芜":登上山中采蘼芜,
# 蘼芜:一种香草,叶子风干可以做香料。古人相信蘼芜可使妇人多子。
"下山逢故夫":下山偶遇曾经的夫君。
"长跪问故夫":坐着问前夫,
# 故夫:前夫。,长跪:直身而跪。古时席地而坐,坐时两膝据地,以臀部著足跟。跪则伸直腰股,以示庄敬。
"新人复何如":你的新妻怎么样?
# 新人:新娶的妻子,对先前的妻子而言。
"新人虽言好":夫说:“新妻虽不错,
"未若故人姝":却比不上你的好。
# 姝:好。不仅指容貌。当“新人从门入”的时候,故人是丈夫憎厌的对象,但新人入门之后,丈夫久而生厌,转又觉得故人比新人好了。这里把男子喜新厌旧的心理写得更深一层。
"颜色类相似":美貌虽然也相近,
# 颜色:容貌,姿色。
"手爪不相如":纺织技巧差得多。
# 手爪:指纺织等技巧。
"新人从门入":新人从门娶回家,
"故人从阁去":你从小门离开我。
# 阁:旁门,小门。新妇从正面大门被迎进来,故妻从旁边小门被送出去。一荣一辱,一喜一悲,尖锐对照。
"新人工织缣":新人很会织黄绢,
# 缣:缣、素都是绢。素色洁白,缣色带黄,素贵缣贱。
"故人工织素":你却能够织白素。
"织缣日一匹":黄绢日织只一匹,
# 一匹:长四丈,宽二尺二寸。
"织素五丈余":白素五丈更有余。
# 丈:都是古代度量单位。一匹长四丈,宽二尺二寸。
"将缣来比素":黄绢白素来相比,
"新人不如故":我的新人不如你。”
# 不如:比不上。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弃妇的乐府诗。通过弃妇与故夫偶遇时的简短对话,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因喜新厌旧陋习而遭受的婚姻悲剧。
2. 写作手法
侧面描写:“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以弃妇与故夫的问答展开,未直接评价弃妇,却通过故夫的“自述”通过否定性评价间接肯定弃妇的容貌与品行,暗示弃妇被弃并非因其缺陷,而是因男子喜新厌旧。
3. 分段赏析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从“故夫”这个词能看出,上山采蘼芜的是个被丈夫抛弃的女子。古人觉得佩戴蘼芜能多生孩子,可这东西对被休弃的她来说本来没什么用,现在却特意上山去采,大概说明她已经重新嫁人了。她采了一筐蘼芜往山下走,刚好碰到从前的丈夫。这女子当初被无故抛弃,全因丈夫喜新厌旧,所以这次碰面,她才会故意打听对方新妻子的情况。“长跪问故夫”到“手爪不相如”中“故夫”在惭愧后悔之下,只能说实话。他说“新人虽言好”,这话听着像是自我安慰,显得很不好意思;而“未若故人姝”才是真心话,懊悔的情绪很明显。那句“颜色类相似”,很生动地表现出喜新厌旧的人的心理——当初休了原配,本来就是因为觉得她容貌不如新欢。可等新媳妇过门时间长了,也会慢慢变成旧人;被休的妻子再嫁别人,又成了别人家的“新媳妇”。这时候“故夫”再用挑剔的眼光看,反而觉得现在这个新欢,和已经成了别人家新人的原配,容貌上根本没差别。不光没差别,从“手爪不相如”这句还能看出,新欢也已经开始让他嫌弃了。“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中这两句诗,余冠英曾有过具体的解读。他认为,只有把这两句当作被休弃的妻子说的话来理解,才更有意味。因为故夫在比较新人不如旧人时,其实带着点怀念过去的情绪,这让弃妇一听,马上就会想起自己当初受的委屈,想说出来;可她又不太相信故夫的话是真的,于是忍不住要试探一下。这两句话的意思差不多是:“既然旧人比新人好,那你还记得从前是怎么对我的吗?”也可以理解为:“你说新人不如旧人,我可不太信——要是真像你说的那样,你当初就不会那样对我了。”这样一来,反而让男子不得不具体说出两人的差别。“新人工织缣”到“新人不如故”中是故夫在比较新人和前妻的女工手艺,借此抱怨“新人不如从前”。这几句具体的对比描写,是整首诗的关键所在。按照当时的习俗,女子被休弃通常要背上坏名声。古书里提到的“七出”条款——“不顺父母、无子、淫乱、善妒、有重病、话多、偷盗”(参考《大戴礼记·本命篇》),基本涵盖了常见的休妻理由。但从诗里看,这位女子被休的原因和这些条款都不沾边。所以最能说得通的解释,是她的丈夫喜新厌旧。喜欢新欢厌弃旧人的人要抛弃妻子,总能随便找些借口,比如手笨、干活偷懒之类的。现在诗里让故夫自己开口,直接和新人比较,反而说明弃妇的手脚并不笨,干活也不偷懒。这样一来,她被休弃后背负的坏名声就被彻底洗清了。读到这里,我们已经能看出她是个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形象。再者,喜新厌旧的心理在封建社会很常见。这种心理能让男子理直气壮地赶走妻子、另寻新欢,说到底还是封建制度赋予了男性“夫权”的结果。这首诗特意让男子自己说出这种不合情理的行为,其实就是在揭露和批判封建夫权制度的不合理。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像《国风·邶风·谷风》那样用悲切哀怨的语气表达情感,也不像《卫风·氓》那样通过追忆往事的方式展开叙述,而是选取了生活里一次偶然相遇的场景,通过两个人直接交谈的形式,展现出一对已经分开的夫妻内心的想法和各自的处境。这样做既批评了那些对待感情不专一的人,也指出了当时社会中对女性不公平的婚姻制度存在的不合理之处。
# 这篇《乐府诗集》未收,《太平御览》引作《古乐府》,和《陌上桑》同一类型。
不详余冠英《乐府诗选》
# 诗则即事生情,即语绘状,一用史法,则相感不在永言和声中,诗道废矣。此《上山采蘼芜》一诗所以妙夺天工也。杜子美仿之,作《石壕吏》,亦将、酷肖,而每于刻画处,逼写见真,终觉于史有余,于诗不足。论者乃以“诗史”誉杜。见驼则恨马背之不肿,是则名为可怜悯者。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诗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故夫的回忆对比。他承认新人与故人相比有两点差距,一是外貌水平略差(“未若故人姝”),二是劳动生产率大大低于故人。故夫先说二人“未若故人姝”,但马上又改口说“颜色类相似”。与其说这里表现了故夫对前后两任妻子外貌的比较一时拿不定主意,不如说评价中的参差流露了他内心深处的矛盾,情形很可能是两人的外貌水平相差不多,但既然新人在劳动生产方面大大不如故人,于是其外貌也显得比较差了,但他总有点不肯坦然承认的意思。换一个角度看,故人是自己抛弃的,失掉她之后才深切地认识到她的价值,于是她的外貌也就显得更加美好。诗的作者并不回避甚至还充分利用了故夫言谈中的前后不一来表现这个人物,流露出非凡的心理洞察力以及对艺术表达的深切会心。
顾农《读〈上山采蘼芜〉说汉时妇女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