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翩翩堂前燕":在堂前翩翩飞翔的燕子,
# 翩翩:疾飞貌。
"冬藏夏来见":冬天躲藏夏天就出来相见。
"兄弟两三人":一家兄弟两三人,
"流宕在他县":漂流游荡在他乡。
# 他县:即他乡,外县。,流宕:同“流荡”,漂流游荡。
"故衣谁当补":旧衣服请谁来补,
# 谁当补:“谁给补”的意思。当,担当。一说语助词,无义。
"新衣谁当绽":新衣服叫谁来缝。
# 绽:同“组”,原义是“裂缝”,这里是解裂布帛,缝制新衣的意思。
"赖得贤主人":多亏有个贤主人,
# 贤主人:指女房东。一说指劳作的东家。
"览取为我䋎":给我补旧衣,缝新衣。
# 䋎:一作绽。同“绽”,缝补。《说文》段玉裁注云:“古者衣缝解(裂开)曰,今俗谓绽。以针补之曰䋎,引申之不必故衣亦曰缝䋎。”,我:一作吾。,览:“揽”的假借字,取,拿着。
"夫婿从门来":她的丈夫从门外进来,
# 从门来:即从门外来。,夫婿:“贤主人”的丈夫。
"斜柯西北眄":斜倚着西北角的枝杈观看。
# 眄:斜着眼。,斜柯:叠韵连绵字,犹今口语“歪斜”。一作“斜倚”,疑是依义改字。
"语卿且勿眄":请您别怒目相待,
# 语卿且勿眄:请您别怒目相待。卿,古人相互之间的尊称,犹今口语的“您”。
"水清石自见":水澄清时石子自然显现。
# 水清石自见:比喻事情真相终能弄清楚。
"石见何累累":事情真相虽已清清楚楚,
# 累累:联缀而众多的样子。这里是说在外遇到的麻烦多。
"远行不如归":但还是不如回自己的家好。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诗中以比兴开篇,借堂前燕子冬去夏来的习性,对比游子漂泊他乡的流离生活,描绘了兄弟几人流落异乡、衣衫破损幸得女主人缝补却遭其夫猜忌的尴尬场景,体现了流浪汉漂泊无依的凄苦处境,表达了游子浓郁的思乡之情,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人情世态。
2. 写作手法
首尾呼应:开头以燕子比游子流离,结尾以“远行不如归”收束,既扣合比兴意象,又强化思乡主旨,结构圆融完整。
3. 分段赏析
此诗以一个普通家庭的兄弟几人为视角,他们为谋生计漂泊在外,如同自然界中南北迁徙的燕子般居无定所、颠沛流离。诗的开篇便笼罩着低回忧伤的氛围,“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二句运用比兼兴的手法,堂前燕子冬去夏来,循时往返,而“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却长期漂泊异乡,有家难归。这两句高度概括了流浪汉有家归不得的凄苦处境,此为第一层凄苦。除了生活的艰辛,流浪他乡的游子还面临着另一重困境:因远离家庭,无人照料生活起居,难免仪表不修、形象狼狈,尤其是衣物破烂却无人缝补。“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一句,将主人公憔悴落魄的模样勾勒得栩栩如生,此为第二层凄苦。由衣物无人缝补之事,引出下文情节:“赖得贤主人,览取为吾绽。”这里的“主人”,或是游子临时寄居的人家,或是他们劳作的东家,暂未可知,但后者可能性更大。这家女主人十分贤惠,见流浪汉衣衫褴褛,主动为其缝补。这对游子而言堪称雪中送炭,其内心的欣喜不言而喻。此处承接上文两层凄苦,文思陡然转折。然而,正当游子暗自欣喜时,剧情急转直下——“夫婿从门来”,女主人的丈夫归家了。面对眼前场景,夫婿做出了一个既反常却又合乎常理的反应:“斜柯西北眄”,他既未与妻子寒暄,也未与客人打招呼,而是侧身倚门,眼神斜睨。外出归来的他目睹此景,难免心生疑窦,却又不明真相、不便发作,瞬间的神态便定格为这般微妙模样。乐府作者宛如高明的摄影师,精准捕捉到这一精彩瞬间。这一特写镜头中,交织着三对矛盾、三方人物的内心活动:夫妻之间的猜忌、夫与流浪汉之间的隔阂、流浪汉与女主人之间的尴尬,各自心思复杂,暗含难言之隐。在矛盾激化的关键时刻,流浪汉率先开口:“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他恳请对方不必猜忌,自己与女主人的关系如清水白石般清白。后世“水清石见”的成语便源于此。尽管流浪汉表面上以言语自证清白,尖锐的冲突看似暂时缓和,但其内心的凄苦却难以言表。“石见何累累,远行不如归。”一句写尽流浪汉的心理活动:即便真相大白、清白得证,长期漂泊在外终究不如回归故乡。这一句再次点明凄苦主题,收束全诗。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围绕一场极富戏剧性的场景展开,通过紧张的情节与集中的矛盾,刻画流浪汉的凄苦境遇,以小见大的手法对主题呈现产生了显著的艺术效果,也彰显了乐府作者观察、把握与再现生活的卓越才能。全诗以流浪汉的口吻拟写,语气生动逼真,在描绘场景、化解矛盾时,以诙谐笔调驾驭严肃主题,既凸显了深刻的思想内核,又赋予作品谐趣之美。开篇以比兴起笔,巧妙引发诗兴并过渡到主体内容;结尾再以比兴收束,自然流畅。“远行不如归”一句与开头形成巧妙呼应,使全篇结构浑然一体。
# 古人于尔许事,闲远委蛇如此,乃以登之管弦,遂无赧色。擢骨戟髯,以道大端者,野人哉!
明末清初王夫之《古诗评选》
# 起二句如“六义”之兴,既以见久旅忘归不及梁燕之知时,又起贤主人盈盈堂上,遂动夫婿之疑也......“石见何累累”承之曰“远行不如归”,接法高绝,非远行何以有补衣之举,故触事思归也。
明末清初李因笃《汉诗音注》卷六
# 客子情事,曲笔写出,甚新异。“冬藏夏见”兴客倏忽去来,贤主人乃居停妇,怜客,莫为补绽,故为之䋎,而妇之婿疑之,客与妇在室,而婿从门来,固应大疑,斜倚眄状且怒且疑,无实可指,侧立睨视,极生动,极肖。“水清石见”比其无它,累累则石见之,甚情实。幸既白,然若此岂如归。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二
# 此居停之妇,为客缝衣,而其夫不免见疑也。末云水清石见,心迹固明矣。然岂如归去为得计乎。贤主人指居停妇言。与《陌上桑》、《羽林郎》同见性情之正,国风之遗也。
清沈德潜《古诗源》
# 此客子倩居停妇缝衣,主人见疑,诗以晓之,且自伤不得归也。首四,以燕之冬藏夏见皆有安巢,反兴起己之流宕不归。“故衣”六句,正叙客久衣敝,感妇䋎衣,其夫见而生疑之事,斜倚而盼,形容如画。“语卿”二句,客晓其夫之辞,以喻出之,言简言括。末二,其夫答辞,蒙上喻接口而下,言心迹虽明,不如归去之嫌疑自释。远行思归本旨,反在对面醒出,亦奇变。
清张玉榖《古诗赏析》卷五
上一篇:汉·佚名《青青陵上柏》
下一篇:汉·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