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汉作者:佚名浏览量:2
qiū
fēng
xiāo
xiāo
chóu
shā
rén
chū
chóu
chóu
zuò
zhōng
rén
shuí
huái
怀
yōu
lìng
bái
tóu
duō
biāo
fēng
shù
xiū
xiū
jiā
yuǎn
dài
huǎn
xīn
néng
yán
cháng
zhōng
chē
lún
zhuàn

译文

呼啸的秋风让人无限忧愁,退也忧愁,进也忧愁。异域戍边的人,哪个不陷入悲愁中?真是愁白了头啊。胡人之处多狂风,树木萧瑟干枯。离家日子越来越远,衣带渐宽人消瘦。思乡的悲苦无法言说,就像车轮在心中旋转。

逐句剖析

"秋风萧萧愁杀人":呼啸的秋风让人无限忧愁,

# 愁:无限的忧愁。,萧萧:寒风之声。

"出亦愁":退也忧愁,

"入亦愁":进也忧愁。

"座中何人":异域戍边的人,

"谁不怀忧":哪个不陷入悲愁中?

"令我白头":真是愁白了头啊。

"胡地多飚风":胡人之处多狂风,

# 飚风:暴风。,胡地:古代胡人居北方,故后即用以代指北方。

"树木何修修":树木萧瑟干枯。

# 修修:与“翛翛”通,鸟尾敝坏无润泽貌,这里借喻树木干枯如鸟尾。

"离家日趋远":离家日子越来越远,

# 趋远:越来越远。

"衣带日趋缓":衣带渐宽人消瘦。

# 缓:宽松,表示身体消瘦。

"心思不能言":思乡的悲苦无法言说,

# 思:悲。末二句是说难言的悲感回环在心里,好像车轮滚来滚去。

"肠中车轮转":就像车轮在心中旋转。

# 肠中车轮转:喻内心极为痛苦。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古歌》为汉乐府古辞,是一首抒写游子思乡之情的诗作。全诗以质朴语言倾诉浓烈乡愁,情景交融,情感如江河奔涌,一泻千里,极具打动人心的力量。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诗中最后两句,以“车轮”比喻萦绕心间、回环往复的悲愁,取象贴切,意蕴深邃。此诗前后脉络呼应自然,结构浑然天成,句法参差错落、富有韵律,情感充沛而集中,主题鲜明突出,字里行间洋溢着深挚的乡思,极易引发读者共鸣,展现出汉乐府民歌特有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古歌》或为“胡地”戍卒的思乡怀归之作。东汉时期多次对羌人用兵,战事往往延续十数年。朝廷将领多贪功而无谋,致使离乡征戍的士卒“进不能奋力作战,退难以获得温饱”,大批命丧“胡地”与边境。这正是《古歌》一类思乡诗产生的时代背景。也有观点认为,诗中所抒发的是“游子漂泊天涯的羁旅愁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行旅思乡诗。描绘了秋风中游子满心忧愁,无论出入都被愁绪笼罩,在座之人皆怀忧思。又描述了胡地多狂风、树木凋零的景象,体现出游子离家越来越远,因思念而身形消瘦。表达了游子深深的思乡之情,以及因长期漂泊无法归乡的忧愁无奈。

2.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通过衣带逐渐宽松这一细节,形象地表现出游子因思乡而日渐消瘦,侧面突出思乡之深切。反问:“座中何人,谁不怀忧?”,连续使用“何人”“谁不”构成双重反问,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表面是提问,实则以不容置疑的语气断言“所有人都心怀忧愁”,强调愁绪的普遍性——主人公的愁并非个例,而是戍卒群体共同的痛苦。通过反问,将个人的哀愁扩展到群体共鸣,突出了战乱或漂泊下普通人的命运悲剧,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反衬:以静衬动,“心思不能言”写愁思难以言说的静态,“肠中车轮转”用动态的车轮滚转喻愁思翻涌,动静结合强化痛苦之情。

3. 分段赏析

首句至“令我白头”,聚焦于“愁”的感染力,仿佛使人未及细思便已被裹挟其中。“秋风萧萧愁杀人”以突兀的慨叹,将主人公心头万缕愁绪化作烈烈秋风,以“苍茫而来”的气势,瞬间营造出令人“不可遏抑”的压抑氛围。“出亦愁,入亦愁”通过细节刻画,勾勒出愁苦之人坐立难安的状态,让人深切感受到忧愁如影随形、无可遁逃的窒息感。“座中何人,谁不怀忧”的双重反问,则将个体的愁绪拓展至群体,表明愁绪已如瘟疫般侵袭所有人的心灵。在这样满目尽是忧者、满耳皆闻愁叹的日子里,青春被无情销蚀,主人公“令我白头”的哀婉叹息,更添岁月催人的悲凉。“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中,“胡地”点明塞外异族聚居之地,主人公称其为“胡”,可见自身为远离家乡的汉地戍卒。久居塞外,满目黄沙,唯有秋冬时节呼啸的飚风摇撼着稀疏高树,这般萧索景象,只会勾起戍卒千重忧虑、万里乡思。至此,主人公“出亦愁,入亦愁”与座中人“谁不怀忧”的根由豁然开朗——皆因有家难归的万里离思。在断肠人眼中,“飚风”“修树”皆化为愁雾,此二句看似写景,实则与“秋风萧萧愁杀人”呼应,将无形愁绪外化为苍凉景致,情景交融更显怆然。“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以“衣带日缓”的细节,含蓄反衬主人公因漂泊异乡、愁思萦绕而日渐消瘦的状态,哀婉之情流于言外。形销骨立的戍卒独伫塞外荒漠,遥望着万里乡关,心中愁思千回百转却“不能言”。诗人以“肠中车轮转”的奇喻,将无可言传的愁绪具象为辘辘转动的车轮,以极具冲击力的意象,将戍卒离家万里的痛苦怀思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心惊动容。

4. 作品点评

全诗熔抒情与写景于一炉,在“秋风萧萧”的萧瑟中铺陈愁思,又将其融入异乡修树、荒漠飚风的图景,使愁绪更显苍茫蓬勃;最终以奇崛比喻收束,将情感化为可感可触的意象。这般生动的抒情艺术,彰显了汉乐府民歌在情感表达上的卓越造诣与突破性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歌态生于情,情生于调,微吟自知之,其故难言。

明钟惺《古诗归》卷五

# 《古歌》歌“秋风”。正人去国之思也。昔钟仪楚奏,庄舄越吟,君子谓其乐操土风,不忘旧也。此歌宜为怨雅。

明末清初朱嘉征《乐府广序》卷十三

# 通首言旅愁。首句特以愁字起。夫出入皆愁,而座中皆怀忧之客人,将往何处消得这许多愁哉!其白头宜也。因念故乡之风未必不似此地,而树木何其修修,则不似此地之萧萧也。趋,进而不已也。缓,宽也。带宽则身瘦削矣,愁,故也。不能言愁,思也,如轮转,愁肠也。不曾远别离者,不知此也。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卷一

# 苍莽而来,飘风急雨,不可遏抑。

清沈德潜《古诗源》卷三

# 此作客胡地思归之诗。前六,就秋风引入愁思,亦是逆起,而用笔有惊飙骤至之势。首句是纲。出愁、入愁,顶“愁”中说;再用“座中”二句推开作陪,然后折出“令我白头”来。一气直下,句句顿挫,妙绝。后六,点明胡地久淹,愁心莫诉。“飙风”“树木”,照应起处。带缓而肠终转,是所以白头之故也。

清张玉谷《古诗赏析》卷六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刘安《嫦娥奔月》

下一篇:汉·辛延年《羽林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