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从前,
# 昔:从前,过去。
"羿狩猎山中":后羿在山中打猎,
# 狩猎:捕猎、打猎。
"遇姮娥于月桂树下":在月桂树下遇见嫦娥。
# 姮娥:嫦娥。
"遂以月桂为证":于是以月桂为见证,
# 遂:于是。
"成天作之合":结成天作之合的婚姻。
"逮至尧之时":到了尧的时代,
# 逮至:等到。
"十日并出":十个太阳同时出现。
# 并:同时。
"焦禾稼":烤焦了庄稼,
# 禾稼:谷类作物的统称。,焦:枯死。
"杀草木":烧死了草木,
"而民无所食":百姓没有食物可吃。
# 民无所食:指民不聊生。
"猰貐、":猰貐、
"凿齿、":凿齿、
"九婴、":九婴、
"大风、":大风、
"封豖希、":封豖希、
"修蛇皆为民害":修蛇都是人民的祸害。
# 民害:人民的祸害。,皆:都。
"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于是尧派后羿到畴华的原野去杀凿齿,
"杀九婴于凶水之上":在凶水的北边去杀九婴,
"缴大风于青丘之泽":在青丘的大泽去射大风,
"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后羿又射下了十个太阳,杀死了猰貐,
"断修蛇于洞庭":砍断了修蛇,
"擒封豨于桑林":在桑林捉住了封豨。
"万民皆喜":百姓都非常高兴,
"置尧以为天子":推举尧做了天子。
# 置:立。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后羿向西王母求取不死药,
# 请:求得。
"托与姮娥":并交给嫦娥保管。
# 托与:交给。
"逢蒙往而窃之":逢蒙前去偷药,
# 窃:偷盗。
"窃之不成":偷不到,
"欲加害姮娥":便想杀害嫦娥。
"娥无以为计":嫦娥没有办法,
# 无以为计:没有办法。
"吞不死药以升天":只好吞下不死药飞升上天。
"然不忍离羿而去":但她不忍心离开后羿,
"滞留月宫":于是停留在月宫。
"广寒寂寥":月宫寒冷寂寞,
"怅然有丧":她惆怅悲伤,
"无以继之":不知如何继续生活,
"遂催吴刚伐桂":于是催促吴刚砍伐桂树,
"玉兔捣药":让玉兔捣药,
"欲配飞升之药":想要配制出能够飞天的药物,
"重回人间焉":以便可以重新回到人间。
"羿闻娥奔月而去":后羿听说嫦娥分到月亮上离开自己了,
# 闻:听说。
"痛不欲生":很悲痛不想活了。
"月母感念其诚":月母被他的真诚感动了,
"允娥于月圆之日与羿会于月桂之下":允许嫦娥在月圆的日子里和后羿在月桂树下面见面相会。
"民间有闻其窃窃私语者众焉":民间有很多人都听到了他们相会时的窃窃私语。
西汉思想家、文学家
刘安(前179~前122),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沛郡丰(今江苏丰县)人。汉高祖之孙,淮南王刘长之子,后承袭父封为淮南王。刘安好读书鼓琴,善为文辞,才思敏捷,奉武帝命作《离骚传》,为最早解说《离骚》的著作。曾召集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集体编写《鸿烈》(后称《淮南鸿烈》,又称《淮南子》),内容庞杂,《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杂家。有赋82篇,今仅存《屏风赋》1篇。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关于爱情与牺牲的叙事性神话故事。描写了后羿与嫦娥之间凄美的爱情以及嫦娥为保护不死药而做出的无奈牺牲。表达了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赞美,对无私奉献精神的歌颂,以及对团圆美好愿景的向往之情。
2. 分段赏析
“昔者,羿狩猎山中,遇姮娥于月桂树下。遂以月桂为证,成天作之合。”这段文字简洁而富有诗意,描绘了后羿与嫦娥的相遇和结合。月桂树作为见证,象征着纯洁和永恒的爱情。这种浪漫的相遇为整个故事奠定了情感基础,也为后续的悲剧增添了悲剧色彩。月桂树在后文中再次出现,成为两人情感的象征和寄托,使得这段爱情故事更加动人。“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这一段通过描述后羿的英勇事迹,展现了他作为英雄的伟大形象。后羿不仅射落了十个太阳,还为民除害,消灭了众多怪兽,体现了他的英勇无畏和对百姓的关爱。这段描写不仅突出了后羿的英雄气概,也为后续嫦娥的牺牲埋下了伏笔,使得故事的情感更加丰富和复杂。同时,这段文字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对英雄的崇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姮娥。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姮娥。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然不忍离羿而去,滞留月宫。广寒寂寥,怅然有丧,无以继之,遂催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欲配飞升之药,重回人间焉。”这段文字是整个故事的核心部分,详细描写了嫦娥因逢蒙的逼迫而无奈吞下不死药飞升月宫的过程。嫦娥的无奈与悲壮,以及她对后羿的深情厚意,通过这段文字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月宫的孤独与寂寞,进一步深化了爱情的主题,使得嫦娥的形象更加立体和动人。同时,这段文字也体现了嫦娥的善良和无私,她即使身处困境,仍然想着如何回到人间与后羿团聚,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故事更加感人至深。“羿闻娥奔月而去,痛不欲生。月母感念其诚,允娥于月圆之日与羿会于月桂之下。民间有闻其窃窃私语者众焉。”这段文字描写了后羿痛失爱人的悲痛以及两人在月圆之夜的短暂相聚。后羿的悲痛与嫦娥的思念相互呼应,使得故事的情感达到了高潮。月母的安排不仅体现了神话故事中的浪漫色彩,也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遐想。民间百姓对两人相聚的见证,进一步强化了故事的传奇色彩和感人力量,使得这段爱情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千古佳话。
上一篇:汉·司马迁《管晏列传》
下一篇:汉·佚名《古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