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qīng
pàn
cǎo

朝代:汉作者:《古诗十九首》浏览量:2
qīng
qīng
pàn
cǎo
yuán
zhōng
liǔ
yíng
yíng
lóu
shàng
jiǎo
jiǎo
dāng
chuāng
yǒu
é
é
hóng
fěn
zhuāng
xiān
xiān
chū
shǒu
wéi
chàng
jiā
jīn
wéi
dàng
dàng
xíng
guī
kōng
chuáng
nán
shǒu

译文

河边草地青青,园中柳树郁郁葱葱。站在绣楼上的那位女子体态盈盈,她靠着窗户容光照人好像皎皎的明月。上着艳丽妆容,姿容美好,纤纤手指扶着窗儿眺望着远方。她曾经是常年卖唱的歌女,现在已经成了游子的妻子。不想游子远行在外总是不回来,丢下她一个独守空房实在难以忍受寂寞。

逐句剖析

"青青河畔草":河边草地青青,

# 河畔:河边,岸边。

"郁郁园中柳":园中柳树郁郁葱葱。

# 柳:和“留”声音相近,因此古人有折柳送别的风俗。女子看到浓密的柳树,自然会想起当年分别时依依留恋的情景。,郁郁:茂盛的样子。

"盈盈楼上女":站在绣楼上的那位女子体态盈盈,

# 盈盈:形容举止、仪态美好。

"皎皎当窗牖":她靠着窗户容光照人好像皎皎的明月。

# 牖:古建筑中室与堂之间的窗子。古院落由外而内的次序是门、庭、堂、室。进了门是庭,庭后是堂,堂后是室。室门叫“户”,室和堂之间有窗子叫“牖”,室的北面还有一个窗子叫“向”。上古的“窗”专指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后泛指窗。,当:对着。,皎皎:皎洁,洁白。

"娥娥红粉妆":上着艳丽妆容,姿容美好,

# 红粉妆:用脂粉盛妆。,娥娥:形容女子姿容美好。

"纤纤出素手":纤纤手指扶着窗儿眺望着远方。

"昔为倡家女":她曾经是常年卖唱的歌女,

# 倡家女:古代指从事音乐歌舞的乐人。《说文》:“倡,乐也,就是指歌舞妓。”

"今为荡子妇":现在已经成了游子的妻子。

# 荡子:即“游子”,辞家远出、羁旅忘返的男子。

"荡子行不归":不想游子远行在外总是不回来,

"空床难独守":丢下她一个独守空房实在难以忍受寂寞。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青青河畔草》是汉代流传的一篇五言诗,属于《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这首诗以第三人称视角,讲述了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思念。她渴望与丈夫相伴,希望过上夫妻相互依靠、和睦生活的日子。诗的结构看似简单直接,但内含情感转折;叙述时既有实际场景的描写,也有内心感受的表露。作者对细节把握到位,通过人物动作、心理的刻画展现情感。诗中多处使用叠字词语,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情感表达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青青河畔草》是汉代流传下来的一首文人写的五言诗,收录在《古诗十九首》里。这首诗其实可以当作歌词来唱,是《古诗十九首》中比较特别的一篇,它用第三人称来叙述,讲的是一位已婚女子对生活的期待,她渴望爱情,希望和丈夫彼此依靠、关系亲密,甚至能像从前那样一起好好过日子。整首诗的结构既有直白的叙述,也有含蓄的表达,现实场景和内心想象交织在一起;描写很细致,尤其注意一些小细节的刻画;还用了不少叠词,读起来更有味道。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青青河畔草》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闺怨题材​​的诗。它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人物刻画,展现了汉代思妇的孤独情思与人生悲慨。

2. 写作手法

对比:“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以盎然春意起兴,草木的繁茂象征生命的蓬勃,但后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却揭示女子独守空闺的凄凉。春景的生机反衬出人物内心的荒芜,形成“以乐景写哀情”的经典范式。春草的生生不息(“青青”)与女子青春的易逝形成隐喻性对比,暗示美好年华在等待中逐渐凋零。烘托:从“河畔草”“园中柳”的远景,逐步聚焦到“楼上女”“当窗牖”的近景,最终定格于“纤纤素手”的细节,将思妇的孤独与时代女性的命运悲剧展现得淋漓尽致。

3. 分段赏析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这两句诗,用春天的草和柳来表达离别的愁绪,是中国古诗里常见的写法。早在《楚辞·招隐士》里就有类似的说法:“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人们看到柳树会想到离别,也是有原因的。就像从前有个年轻的妻子,在春天的时节,站在“依依”飘拂的柳树下,眼眶含泪,送丈夫出门远行。草儿变青,说明春天到了,这时候河水也比冬天更急,河岸边的草不再是零星几株,而是一大片一大片的青青草叶,顺着宽阔的河面铺展开去,这是春天里能望到的远景。等春深了,柳树也抽出了绿芽,这些柳树就长在庭院里,站在近处就能看见它们的枝条随风轻摆。“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盈盈”说的是那女子体态轻盈好看,“皎皎”则像是说她整个人站在窗前月光下,身影和月光融在一起,脸上身上都带着亮堂堂的光。那时候的女子平时很少出门,春天去郊外踏青算是很难得的机会。这少妇心里大概也想去转转,可丈夫不在家,自己一个人出门,又怕被人说长道短,更担心路上碰到不规矩的人,可终究还是没忍住,悄悄爬上了楼。她站在窗前,借着明月抒发对家乡或心上人的思念。“当窗牖”这几个字,让那种孤单寂寞的感觉一下子就漫进了诗里——就像元曲里写的“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也是这样的情形。“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这里“娥娥”是说少妇化了妆,整个人看起来艳丽鲜润;“纤纤”则是从手这样的细节入手,写出她肌肤的柔美韵味。丈夫在外地,她为什么还要精心打扮呢?或许是想着等丈夫回来时,能以最精神的面容迎接他。这也透露出女主人对自己青春状态的在意——她相信自己依然保有那份美好,所以愿意好好装扮。“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汉代的时候,那些靠唱歌跳舞、表演杂耍谋生的人,都被称为“倡”,或者“倡优”,社会地位比较低。不过要注意的是,这些“倡”主要是靠才艺表演吃饭的,和后来那些主要靠出卖身体为生的妓女不一样。诗里说的“荡子”,就是那种离开家乡在外面游荡、不怎么着家的人。这两句话刚读起来,可能会让人觉得是在说女主人公出身不高,甚至有点贬低她的意思。但其实作者这么写,是为了更好地引出她心里的委屈和痛苦。她心里的难过可以分成两层:第一层是她的过去——曾经在那种迎来送往、靠表演换生计的地方生活,身不由己;第二层是她的现在——好不容易离开了那个环境,嫁给了自己以为能依靠的人,可现在这个人却不知道在外面漂泊到了哪里,连个消息都没有。“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很少有人觉得这是低俗的话,因为它写的是真心话。不过和那些含蓄深沉的作品比起来,这种直白的表达好像还少了点余味。要是知道这少妇的来历——她从前是歌女,懂音乐、心思细腻,就能更明白她的心情了。她上楼时看见青草长得茂盛,柳枝绿得发亮,自然就想起从前折柳送丈夫出门的情景,也忍不住感慨自己的青春正悄悄溜走。

4. 作品点评

这段文字里,作者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让诗句更有层次感。你看那流水潺潺,春草萋萋,画面显得悠远平和;再看柳树,"郁郁"二字既写出了枝叶茂密的模样,也带出几分沉郁——和其他景物不同的是,它被圈在园子里,和一位少妇相伴。这位少妇原本可能出入过热闹喧嚣的场合,如今却更觉孤单冷清。作者一边用力描绘春草、流水的鲜活生机,一边又悄悄带入园中柳的浓密绿意,还有少妇独自登楼的情景。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画面互相衬托:自然的蓬勃与园中的沉郁,外界的热闹与内心的孤寂,反而让整首诗更有味道,读起来更有层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是思妇中春光明媚的季节经受不住寂寞,发出的感叹。

现代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 这首诗用第三人称写成,争议不多,大多数人都认为是思妇诗。不过张庚却认为:“此诗,刺也。”借倡家女刺不循廉耻而营营之贱丈夫。这种说法因为与今天的价值观念有出入,所以接受的人不多,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古人普遍喜欢借夫妻之事隐喻君臣关系。诗中的思妇形象较为不同,因为她出身倡家,行为举止在当时看来有些许放荡,所以暗含讽刺意味。但是历来评论家并没有将此诗看作淫词艳曲,是感其情感真切、朴实。

现代陕西师范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曹胜高等《古诗十九首·汉乐府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辛延年《羽林郎》

下一篇:汉·司马迁《货殖列传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