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í
chē
jià
yán
mài

朝代:汉作者:佚名浏览量:2
huí
chē
jià
yán
mài
yōu
yōu
shè
cháng
dào
máng
máng
dōng
fēng
yáo
bǎi
cǎo
suǒ
yān
lǎo
shèng
shuāi
yǒu
shí
shēn
zǎo
rén
shēng
fēi
jīn
shí
néng
cháng
shòu
寿
kǎo
yǎn
suí
huà
róng
míng
wéi
bǎo

译文

转回车子驾驶向远方,路途遥远,长途跋涉,难以到达。一路上四野茫茫无边无际,阵阵春风吹绿百草。眼前看到的都不是过去的事物,人怎么能够不迅速衰老。人生的盛衰各有不同的时间,只恨建立功名的机会来得太迟。人的生命不如金石般坚固,哪里能够长生不老。倏忽之间生命就衰老死亡了,只有好的美名才是真正的宝藏。

逐句剖析

"回车驾言迈":转回车子驾驶向远方,

# 迈:远行也。一说喻声音悠长。,言:语助词。,驾:象声词。,回:转也。

"悠悠涉长道":路途遥远,长途跋涉,难以到达。

# 涉长道:犹言“历长道”。涉,本义是徒步过水;引申之,凡渡水都叫“涉”;再引申之,则不限于涉水。,悠悠:远而未至之貌。

"四顾何茫茫":一路上四野茫茫无边无际,

# 茫茫:广大而无边际的样子。这里用以形容“东风摇百草”的客观景象。

"东风摇百草":阵阵春风吹绿百草。

# 百草:新生的草。,东风:指春风。

"所遇无故物":眼前看到的都不是过去的事物,

# 所遇无故物:所遇无故物二句:“故”,旧也。“无故物”承“东风摇百草”而言。“东风”,指春风,“百草”是新生的草。节序推移,新陈代谢,去年的枯草,已成“故物”,当然是看不到了。“焉得不速老”是由眼前事物而产生的一种联想;草很容易由荣而枯,人又何尝不很快地由少而老呢?

"焉得不速老":人怎么能够不迅速衰老。

# 焉得不速老:是由眼前事物而产生的一种联想,草很容易由荣而枯,人又何尝不很快地由少而老呢?

"盛衰各有时":人生的盛衰各有不同的时间,

# 盛衰各有时:盛衰各有时二句:“各有时”,犹言“各有其时”,是兼指百草和人生而说的。“时”的短长虽各有不同,但在这一定时间内,有盛必有衰,而且是由盛而衰的;既然如此,“立身”就必须早了。“早”,指盛时。“立身”,犹言树立一生的事业基础。

"立身苦不早":只恨建立功名的机会来得太迟。

# 早:指盛时。,立身:犹言树立一生的事业基础。

"人生非金石":人的生命不如金石般坚固,

# 人生非金石:人生非金石二句:“金”,言其坚,“石”,言其固。上句言生命的脆弱。下句是说,即使老寿,也有尽期,不能长久下去。

"岂能长寿考":哪里能够长生不老。

# 寿考:犹言老寿。考,老也。即使老寿,也有尽期,不能长久下去。

"奄忽随物化":倏忽之间生命就衰老死亡了,

# 随物化:犹言“随物而化”,指死亡。,奄忽:急遽也。

"荣名以为宝":只有好的美名才是真正的宝藏。

# 荣名:美名。一说指荣禄和声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回车驾言迈》为魏晋无名氏创作的五言诗,属《古诗十九首》组诗。此诗主题借旅途所见,抒发对人生的深刻思索。前六句为笫一层,叙事写景,关联人生易老的联想;后六句为第二层,议论抒情,强调立身趁早、追求荣名,继续抒发自己对人生的议论和感慨,层层递进。它是古诗十九首中富含哲理的作品之一,以简洁语言、生动景物与深刻议论,展现魏晋文人对生命的思考,情与理交融,风格质朴自然、余味悠长,对后世诗歌抒情说理范式产生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回车驾言迈》归属《古诗十九首》。其时代与作者归属,长期是汉魏文学研究焦点,观点繁杂。宇文所安认为早期诗歌属复制系统,难寻“古诗”早于建安的实据;木斋提出《古诗十九首》及建安诗歌关键部分,多为曹植创作;李善注《昭明文选・杂诗上》称作者佚名,成于东汉,此为二十世纪后主流看法。现学界普遍认同,它并非一时一人之作,诞生于东汉献帝建安前数十年。彼时士人身处苦闷世道,饱尝人生苦难,深切体悟“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的生命本质,由此滋生对人生与生活的苦闷,《回车驾言迈》便是作者因感人生短促而创作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诗,也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全诗描绘了驾车远行、征途茫茫及东风摇草之景,借客观景物荣枯更替,探究生命意义,表达因人生短暂应趁早“立身”、以“荣名”为宝的哲理,传递出仕宦士子对人生的感悟与自励自警之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人生非金石”,将“人生”比作“金石”。金石坚固持久,人生却脆弱易逝,以这一形象比喻,直观展现生命短暂、难以恒久的特点,把抽象的生命感悟,借金石的具象特质呈现,强化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喟叹。寓情于景:“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驾车远行,长路悠悠、四野茫茫,东风摇荡百草,寂寥、苍茫之景中,蕴含羁旅的孤寂,以及对前路未知的怅惘;借这一系列旅途之景,将人生漂泊的感慨、岁月易逝的愁思,悄然融入,情与景相融共生。

3. 分段赏析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以叙事起笔,简洁勾勒出行场景:驾车启程,踏上漫长征途。“回车”“驾言迈”动作连贯,“悠悠涉长道”用叠词“悠悠”渲染征途的悠远、漫长,为全诗奠定舒缓又略带怅惘的基调。不直言出行目的(游宦或省亲),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随诗人脚步,一同踏入未知旅途,也暗合古诗含蓄蕴藉的风格。“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视角从征途转向四周,“四顾何茫茫”以主观感受写客观环境,展现出天地辽阔、人在旅途的苍茫感;“东风摇百草”聚焦春日东风拂草之景,看似写生机,实则为抒情蓄势——百草摇曳,暗示时序更迭,与后文“故物”变迁、人生易老的感慨呼应,完成由景及情的自然过渡,成为连接叙事与抒情的关键枢纽。“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承接前文景与情,直接抒发人生感慨。“所遇无故物”因旅途见闻,觉察周遭事物全非旧貌,触发对时光流逝的敏锐感知;“焉得不速老”以反问强化情绪,将自然物候变化与人生衰老关联,把个体在岁月洪流中的渺小、无奈,及对时光匆匆的怅惘,推向读者眼前,既收束前四句的叙事写景,又为后文议论埋下伏笔,成为全诗情感转折的关键。“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从对时光的感慨,转入人生哲理思考。以草木“盛衰有时”作比,喻指人生际遇、功名事业皆有其规律与时限;“立身苦不早”直陈苦恼——遗憾未趁早建立功名,将个人对自我价值实现的焦虑、对时光虚度的懊悔,融入简洁议论,体现古代文人对“立身扬名”传统价值观的追求,让哲理饱含情感温度。“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用比喻强化生命短暂的认知,以“金石”之坚固耐久,反衬人生脆弱易逝。“岂能长寿考”反问,打破对长寿的虚妄期待,直面生命有限的现实,将前文对时光的感慨,上升到对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考,传递出魏晋文人特有的生命忧思,质朴话语中藏着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收束全诗,点明核心价值取向。“奄忽随物化”概括生命终将消逝的必然;“荣名以为宝”表明在短暂人生里,应珍视“荣名”(可理解为美名、功业)。虽有“荣禄声名”与“美名”二解争议,但结合古代文人追求,“荣名”指向功名事业、精神传承,体现诗人在生命有限性前,对永恒价值的追寻,让全诗的哲理思考,落点于积极的人生指引,余味悠长,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持续思索。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自警自励口吻,期望立功立事,将短促人生化为永恒存在,具有重视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所谓“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就是通过展现空间距离的遥远,抒发未能及时建功立业的惆怅,道路的漫长暗示宦游的渺茫前程。这位作者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仕途上的飞黄腾达,而且还追求自身的不朽价值,通过扬名后世使生命具有永恒的意义。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卷一

# 诗人在旅途中见事物迁移,感到时光流驶,人生短促,从而想到当及时努力,建立功业。虽是自警的语调,然其中含有凄恻的情绪。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授李锦文《古诗十九首评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佚名《日出入》

下一篇:汉·刘邦《鸿鹄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