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病连年累岁":被病魔拖累的妻子,
"传呼丈人前一言":把丈夫叫到跟前说话。
# 前:上前。,丈人:古时对年高男子的尊称,此指丈夫。,传呼:呼唤。
"当言未及得言":应当说的话还没来得及说,
"不知泪下一何翩翩":不知道珠泪怎么就不断地流了下来。
# 翩翩:接连不断的样子。,一何:何其,多么。
"属累君两三孤子":她说:“我把几个孩子就托付给你了,
# 孤子:孤儿。,累:牵累、拖累。,属:同“嘱”,嘱托。
"莫我儿饥且寒":不要叫孩子饿着冻着,
# 莫我儿:不要让我的孩子。
"有过慎莫笪笞":有了过错不要打他们。
# 笪笞:两种打人用的竹器;这里作动词用,鞭打之意。,过:错、过错。
"行当折摇":我就要死了,
# 折摇:犹“折夭”,夭折。,行当:即将,将要。
"思复念之":你要常常想着我的话。”
"乱曰":孩子母亲死去了,
# 乱:古时乐曲的尾声,即乐章的最后一段。
"抱时无衣":孩子父亲找不到长衣,
"襦复无里":唯有的短衣又是单的,难以御寒。
# 里:夹里,衬里。黄节说:“无衣,无长衣,而有短衣;短衣又无里也。”(《汉魏乐府风笺》),襦:短袄。
"闭门塞牖":只得关门堵窗,
# 牖:窗户。
"舍孤儿到市":留儿在家,独自上市。
# 舍:丢开、抛开。一说,此“舍”字当从上读,“即徘徊空舍之‘舍’。‘牖舍’连文,看似重复,但正是汉魏古诗朴拙处”(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道逢亲交":他遇上朋友,
# 亲交:亲属朋友。
"泣坐不能起":就哭泣,泪水不止。
"从乞求与孤儿买饵":他求朋友为孩子买糕饼,
# 饵:指食物。,从乞求:拉着(亲交)请求。从,牵、拉。
"对交啼泣":对朋友哭泣,
# 交:即上“亲交”。
"泪不可止":泪流不止的说:“
"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我是想不哭啊,但控制不住啊。”
"探怀中钱持授交":他掏出怀中的钱交给朋友。
# 持授:交给。,探:掏、摸。
"入门见孤儿":回到家看到孩子们,
# 入门:指回家。
"啼索其母抱":哭着找母亲抱。
"徘徊空舍中":他徘徊在空荡荡的屋中,“
# 空舍:是说房子里一无所有。
"行复尔耳":这样下去,
# 尔:如此,这样。,复:又要。,行:即将。
"弃置勿复道":孩子也会像妈妈一样死去!我不想再说下去了!”
# 弃置勿复道:这两句说,不用多久,孩子的命运亦将如其母一样,又何必再多说呢?一说,末句为乐工口气,古乐府中亦常有此类例子。弃置:丢开。道:说。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妇女的乐府诗,这首诗透过一个病妇家庭的悲剧,生动地刻画了汉代劳动人民在残酷剥削与压迫下的生活惨状,展现了他们挣扎在死亡边缘的艰辛与无奈。
2. 分段赏析
此诗的前九句描绘了病妇在临终之际对丈夫的殷切嘱托。开头两句“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直接从病妇的角度切入,简洁明了地叙述了事件。病妇多年缠绵病榻,自知命不久矣,因此召唤丈夫到床前,以交代最后的遗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她还未来得及开口,便已泪如雨下,泣不成声。临终前的托付,本就令人悲痛欲绝,而未语先泪,更是让人感受到无尽的酸楚。这几句诗通过营造悲伤的氛围,先声夺人,读者仿佛能从那飘落的泪水中,感受到病妇内心深处的不舍与痛苦,但更想了解她那触动心弦、魂牵梦萦的究竟是什么情感。至此,诗人的笔锋从诀别的凄惨场景,转向诀别的悲切言辞:“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短短五句,慈母爱子的深情跃然纸上。其中“累”字,不仅饱含自己对即将离世的哀伤,也表达了对丈夫的歉意,平实的叙述中透出无限的凄凉。“饥”字、“寒”字虽指向未来,但由此也可联想到往日生活的困苦。而“行当”二字,更突显了长期贫苦生活中孤儿的虚弱,若再让他们忍饥挨饿,恐怕很快也会夭折。这一切,在病妇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创伤,在永别之际,化作忧虑与惊恐,以嘱托的形式表达出来。两个“莫”字接连使用,强烈而专注的语气如同命令一般,但在这种迫切的请求中,又透露出款款深情。即将面临阴阳两隔、永无相见之日的痛苦,使她对留在人间的儿女更加牵挂,“思复念之”,反复叮咛,将满腔的期望之情展露无遗。人在临终之时,万事皆可放下,唯有自己的孩子,实难割舍。这不仅展现了母爱的深沉,也是劳动妇女善良品质的真实流露,情真意切,字字含泪,令人唏嘘感叹不已。病妇死后,家境每况愈下。“乱曰”以下,从病妇丈夫方面落笔,为读者徐徐展开一幅满目疮痍的悲惨画卷:寒风如刀,孤儿啼哭,凄厉的声音在寒风中更显绝望。父亲欲抱孩子上市觅食,却找不到御寒的长衣,仅有的短衣单薄,难以抵御凛冽的寒风。无奈之下,只得关门堵窗,将孤儿独自留在家中,独自前往集市。“抱时无衣,襦复无里”这句诗直接描写了贫寒的窘境,与前文形成鲜明的对比。母亲生前希望孩子免受饥寒的愿望已然落空,而剩下的一半愿望也岌岌可危。关门堵窗,或许可以挡住寒风,避免孩子受到禽兽的伤害。母爱在诀别时的话语中表露无遗,那是何等的恳切;而父爱则通过行动默默展现,关切之情深沉厚重。着一个“舍”字,生动刻画出父亲那欲离不忍、欲携不得的忧郁徘徊、悲伤绝望的复杂心态!“舍”实则是不舍,实出无奈,下文因此引出:“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儿买饵。”父亲向亲友乞求为孤儿买食物(糕饼之类的食物),正是为了能够抽身回家陪伴孩子,这从侧面暗示了父亲的不舍。一般而言,男儿有泪不轻弹,而这位父亲在路遇亲友时,却忍不住呜咽,久坐不起,若非伤心至极,又怎会如此!“对交涕泣,泪不可止”这两句重复强调,将悲伤之情层层递进。怜爱子女、自伤孤孑、悼念亡妻,种种复杂的情感,尽在这一把辛酸泪中。主妇的离世,留下了羸弱的儿女和堆积如山的债务,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无异于梁柱崩塌,令人不禁泪如雨下,肝肠寸断。在极致的悲伤中,却以“欲不伤悲”的压抑之情,逼出“不能已”的本意,一抑一扬之间,诗意跌宕起伏,使人愁肠百结,心绪难平。“探怀中钱持授交”,作为此段的收尾之句,将哭诉悲伤转为乞求朋友买饵的动作,一句之中连续三个动作,仿佛能感受到父亲怀中之钱的温热气息,以及“持”之凝重、“授”之郑重。父亲在路途中偶遇亲友,泪眼婆娑,匆匆赶回家中,然而进门却见到孤儿在啼哭,寻找母亲的怀抱。父亲的泪水与孩子的啼哭,更是雪上加霜,触目惊心。孤儿的啼哭,不仅因为饥寒,更因为对母亲的思念。一个“索”字,将孤儿号啕大哭、四处寻找、牵衣顿足的急切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徘徊空舍中”一句,既刻画了父亲疾首蹙额、徒呼奈何的凄凉惶惑之态,也反映了家中饥寒交迫、一贫如洗的困境。“空”字不仅指无食无物,更指无母无妻的孤寂。孩子的啼哭与空寂的屋子,从听觉到视觉,将悲剧的氛围烘托得愈加浓烈。结尾处突然一转,发出向苍天的绝望呼喊,戛然而止。这句意为孩子的命运或许将与母亲相似,还是抛开这一切,不再提及吧!言语间极其凄切。其实,“行复尔耳”的结局,父亲虽未直接道出,但读者已从诗中的描写中感受到了。而“弃置勿复道”一句,更是让人抚今追昔,百感交集。“勿复道”正是因为知道说也无用,越说越悲。从“对交啼泣”,向亲友哭诉,到欲言又止,哽咽难言,给人以更深重的悲痛之感,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全诗至此,急速收尾,黯然结束。至于结局,之前已有病妇托孤、父亲求饵、孤儿索母的一幕幕情节,之后也有“行复尔儿”的悲号,答案已然明了,无需作者再多加说明。
3. 作品点评
全诗情感沉痛而凄惋,深刻动人,这恰好彰显了汉乐府诗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特色。
# “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写母爱极深刻。“当言”二句,传神之笔。
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 这首诗通过病妇的家庭悲剧,描绘了病妇的家庭悲剧,描绘了汉代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焦泰平《汉魏六朝诗三百首》
# 钟云:人情自爱其子,亦随妇人之存亡盛衰转脚,可感可悲。
明钟惺、谭元春《古诗归》卷五
# 道逢从乞一段,真有是事之理。至探钱授孤,入门见啼以下,男儿爱后妇,万古一辙矣。人情反复,父子犹然,托病妇垂诀之词,伤心刺骨矣,终乱之以弃恩背故,谓之何哉!
明末清初李因笃《汉诗音注》卷六
# 情深至语,极高古。“折摇”犹俗言折倒,言摧折之也。“闭门塞牖舍”,似言逐儿在外,“两三孤儿入市”其大者索母,其小者昧。“行复尔耳”句,与“行当折摇”“行”字意同,乃是妇病时口中语,预料他日必如此,乃今无可奈何,故曰“勿复道”。
明末清初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二
# 人伦不明,则背死亡生者众,后代如此者,正复不少,诗中并无一语及后母,顾父母之爱天性也,乃今临终遗托,漠然不顾,至于闭之空舍,衣襦不完,亲交求乞,父子之恩绝矣。非其妇有长舌,亦何至此,使人想见于言外也。“丈人”,夫子之称。
清朱乾《乐府正义》卷八
# 此刺人不恤其无母孤儿之诗。然不恤意,都在病妇口中、亲交眼中,空际两面显出,绝不一语正写,盖斥父不慈,非以教孝。避实就虚,固是文家妙诀,亦其忠厚得体处也,良工心若,晓者实难。
清张玉穀《古诗赏析》卷五
上一篇:汉·班固《灵台诗》
下一篇:汉·司马迁《酷吏列传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