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ìng
xíng

朝代:汉作者:佚名浏览量:2
bìng
lián
nián
lěi
suì
chuán
zhàng
rén
qián
yán
dāng
yán
wèi
yán
zhī
lèi
xià
piān
piān
zhǔ
lèi
jūn
liǎng
sān
ér
qiě
hán
yǒu
guò
shèn
chī
xíng
dāng
zhé
yáo
niàn
zhī
!”
!”
luàn
yuē
bào
shí
mén
sāi
yǒu
shě
ér
dào
shì
dào
féng
qīn
jiāo
zuò
néng
cóng
qiú
ér
mǎi
ěr
duì
jiāo
lèi
zhǐ
:“
:“
shāng
bēi
néng
。”
。”
tàn
huái
怀
zhōng
qián
chí
shòu
jiāo
mén
jiàn
ér
suǒ
bào
pái
huái
kōng
shè
zhōng
,“
,“
xíng
ěr
ěr
zhì
dào
!”
!”

译文

被病魔拖累的妻子,把丈夫叫到跟前说话。应当说的话还没来得及说,不知道珠泪怎么就不断地流了下来。她说:“我把几个孩子就托付给你了,不要叫孩子饿着冻着,有了过错不要打他们。我就要死了,你要常常想着我的话。”孩子母亲死去了,孩子父亲找不到长衣,唯有的短衣又是单的,难以御寒。只得关门堵窗,留儿在家,独自上市。他遇上朋友,就哭泣,泪水不止。他求朋友为孩子买糕饼,对朋友哭泣,泪流不止的说:“我是想不哭啊,但控制不住啊。”他掏出怀中的钱交给朋友。回到家看到孩子们,哭着找母亲抱。他徘徊在空荡荡的屋中,“这样下去,孩子也会像妈妈一样死去!我不想再说下去了!”

逐句剖析

"妇病连年累岁":被病魔拖累的妻子,

"传呼丈人前一言":把丈夫叫到跟前说话。

# 前:上前。,丈人:古时对年高男子的尊称,此指丈夫。,传呼:呼唤。

"当言未及得言":应当说的话还没来得及说,

"不知泪下一何翩翩":不知道珠泪怎么就不断地流了下来。

# 翩翩:接连不断的样子。,一何:何其,多么。

"属累君两三孤子":她说:“我把几个孩子就托付给你了,

# 孤子:孤儿。,累:牵累、拖累。,属:同“嘱”,嘱托。

"莫我儿饥且寒":不要叫孩子饿着冻着,

# 莫我儿:不要让我的孩子。

"有过慎莫笪笞":有了过错不要打他们。

# 笪笞:两种打人用的竹器;这里作动词用,鞭打之意。,过:错、过错。

"行当折摇":我就要死了,

# 折摇:犹“折夭”,夭折。,行当:即将,将要。

"思复念之":你要常常想着我的话。”

"乱曰":孩子母亲死去了,

# 乱:古时乐曲的尾声,即乐章的最后一段。

"抱时无衣":孩子父亲找不到长衣,

"襦复无里":唯有的短衣又是单的,难以御寒。

# 里:夹里,衬里。黄节说:“无衣,无长衣,而有短衣;短衣又无里也。”(《汉魏乐府风笺》),襦:短袄。

"闭门塞牖":只得关门堵窗,

# 牖:窗户。

"舍孤儿到市":留儿在家,独自上市。

# 舍:丢开、抛开。一说,此“舍”字当从上读,“即徘徊空舍之‘舍’。‘牖舍’连文,看似重复,但正是汉魏古诗朴拙处”(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道逢亲交":他遇上朋友,

# 亲交:亲属朋友。

"泣坐不能起":就哭泣,泪水不止。

"从乞求与孤儿买饵":他求朋友为孩子买糕饼,

# 饵:指食物。,从乞求:拉着(亲交)请求。从,牵、拉。

"对交啼泣":对朋友哭泣,

# 交:即上“亲交”。

"泪不可止":泪流不止的说:“

"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我是想不哭啊,但控制不住啊。”

"探怀中钱持授交":他掏出怀中的钱交给朋友。

# 持授:交给。,探:掏、摸。

"入门见孤儿":回到家看到孩子们,

# 入门:指回家。

"啼索其母抱":哭着找母亲抱。

"徘徊空舍中":他徘徊在空荡荡的屋中,“

# 空舍:是说房子里一无所有。

"行复尔耳":这样下去,

# 尔:如此,这样。,复:又要。,行:即将。

"弃置勿复道":孩子也会像妈妈一样死去!我不想再说下去了!”

# 弃置勿复道:这两句说,不用多久,孩子的命运亦将如其母一样,又何必再多说呢?一说,末句为乐工口气,古乐府中亦常有此类例子。弃置:丢开。道: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妇病行》源自汉代,是乐府古辞中的一篇杰出作品,被归类于《相和歌辞·瑟调曲》。这首诗通过叙述一个病妇家庭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汉代劳动人民在残酷剥削与压迫下所承受的苦难,他们挣扎在生死边缘,生活状态极为凄惨。诗中精心刻画了几个细节,包括托孤、买饵和索母,生动地展现了妻子去世后年幼子女所面临的困境。整个故事如同情节紧凑的短剧,人物的语言、行为和心态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尽管作者没有直接点明主题,但人物的个性鲜明,悲剧的力量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使得这首诗在沉痛与凄婉中流露出真挚动人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妇病行》深刻描绘了一位病妇在临终之际对丈夫托孤的凄楚场景,以及妇人逝后,父子二人在死亡线上痛苦挣扎的悲惨画面,生动地揭示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贫困与苦难,堪称汉代乐府民歌中践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现实主义精神的杰出代表作之一。两汉时期,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致使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统治阶层骄奢淫逸,挥霍无度,而普通民众却日益陷入贫困的深渊,正如《汉书·食货志》所载:“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生活条件恶劣至极。至东汉末年,社会矛盾更趋激化,民众赤贫状况愈发严重,许多地方甚至因饥荒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正是在这样黑暗的社会背景下,汉代诞生了《妇病行》这般真实反映人民苦难境遇的写实民歌,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底层社会的生存困境,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妇女的乐府诗,这首诗透过一个病妇家庭的悲剧,生动地刻画了汉代劳动人民在残酷剥削与压迫下的生活惨状,展现了他们挣扎在死亡边缘的艰辛与无奈。

2. 分段赏析

此诗的前九句描绘了病妇在临终之际对丈夫的殷切嘱托。开头两句“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直接从病妇的角度切入,简洁明了地叙述了事件。病妇多年缠绵病榻,自知命不久矣,因此召唤丈夫到床前,以交代最后的遗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她还未来得及开口,便已泪如雨下,泣不成声。临终前的托付,本就令人悲痛欲绝,而未语先泪,更是让人感受到无尽的酸楚。这几句诗通过营造悲伤的氛围,先声夺人,读者仿佛能从那飘落的泪水中,感受到病妇内心深处的不舍与痛苦,但更想了解她那触动心弦、魂牵梦萦的究竟是什么情感。至此,诗人的笔锋从诀别的凄惨场景,转向诀别的悲切言辞:“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短短五句,慈母爱子的深情跃然纸上。其中“累”字,不仅饱含自己对即将离世的哀伤,也表达了对丈夫的歉意,平实的叙述中透出无限的凄凉。“饥”字、“寒”字虽指向未来,但由此也可联想到往日生活的困苦。而“行当”二字,更突显了长期贫苦生活中孤儿的虚弱,若再让他们忍饥挨饿,恐怕很快也会夭折。这一切,在病妇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创伤,在永别之际,化作忧虑与惊恐,以嘱托的形式表达出来。两个“莫”字接连使用,强烈而专注的语气如同命令一般,但在这种迫切的请求中,又透露出款款深情。即将面临阴阳两隔、永无相见之日的痛苦,使她对留在人间的儿女更加牵挂,“思复念之”,反复叮咛,将满腔的期望之情展露无遗。人在临终之时,万事皆可放下,唯有自己的孩子,实难割舍。这不仅展现了母爱的深沉,也是劳动妇女善良品质的真实流露,情真意切,字字含泪,令人唏嘘感叹不已。病妇死后,家境每况愈下。“乱曰”以下,从病妇丈夫方面落笔,为读者徐徐展开一幅满目疮痍的悲惨画卷:寒风如刀,孤儿啼哭,凄厉的声音在寒风中更显绝望。父亲欲抱孩子上市觅食,却找不到御寒的长衣,仅有的短衣单薄,难以抵御凛冽的寒风。无奈之下,只得关门堵窗,将孤儿独自留在家中,独自前往集市。“抱时无衣,襦复无里”这句诗直接描写了贫寒的窘境,与前文形成鲜明的对比。母亲生前希望孩子免受饥寒的愿望已然落空,而剩下的一半愿望也岌岌可危。关门堵窗,或许可以挡住寒风,避免孩子受到禽兽的伤害。母爱在诀别时的话语中表露无遗,那是何等的恳切;而父爱则通过行动默默展现,关切之情深沉厚重。着一个“舍”字,生动刻画出父亲那欲离不忍、欲携不得的忧郁徘徊、悲伤绝望的复杂心态!“舍”实则是不舍,实出无奈,下文因此引出:“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儿买饵。”父亲向亲友乞求为孤儿买食物(糕饼之类的食物),正是为了能够抽身回家陪伴孩子,这从侧面暗示了父亲的不舍。一般而言,男儿有泪不轻弹,而这位父亲在路遇亲友时,却忍不住呜咽,久坐不起,若非伤心至极,又怎会如此!“对交涕泣,泪不可止”这两句重复强调,将悲伤之情层层递进。怜爱子女、自伤孤孑、悼念亡妻,种种复杂的情感,尽在这一把辛酸泪中。主妇的离世,留下了羸弱的儿女和堆积如山的债务,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无异于梁柱崩塌,令人不禁泪如雨下,肝肠寸断。在极致的悲伤中,却以“欲不伤悲”的压抑之情,逼出“不能已”的本意,一抑一扬之间,诗意跌宕起伏,使人愁肠百结,心绪难平。“探怀中钱持授交”,作为此段的收尾之句,将哭诉悲伤转为乞求朋友买饵的动作,一句之中连续三个动作,仿佛能感受到父亲怀中之钱的温热气息,以及“持”之凝重、“授”之郑重。父亲在路途中偶遇亲友,泪眼婆娑,匆匆赶回家中,然而进门却见到孤儿在啼哭,寻找母亲的怀抱。父亲的泪水与孩子的啼哭,更是雪上加霜,触目惊心。孤儿的啼哭,不仅因为饥寒,更因为对母亲的思念。一个“索”字,将孤儿号啕大哭、四处寻找、牵衣顿足的急切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徘徊空舍中”一句,既刻画了父亲疾首蹙额、徒呼奈何的凄凉惶惑之态,也反映了家中饥寒交迫、一贫如洗的困境。“空”字不仅指无食无物,更指无母无妻的孤寂。孩子的啼哭与空寂的屋子,从听觉到视觉,将悲剧的氛围烘托得愈加浓烈。结尾处突然一转,发出向苍天的绝望呼喊,戛然而止。这句意为孩子的命运或许将与母亲相似,还是抛开这一切,不再提及吧!言语间极其凄切。其实,“行复尔耳”的结局,父亲虽未直接道出,但读者已从诗中的描写中感受到了。而“弃置勿复道”一句,更是让人抚今追昔,百感交集。“勿复道”正是因为知道说也无用,越说越悲。从“对交啼泣”,向亲友哭诉,到欲言又止,哽咽难言,给人以更深重的悲痛之感,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全诗至此,急速收尾,黯然结束。至于结局,之前已有病妇托孤、父亲求饵、孤儿索母的一幕幕情节,之后也有“行复尔儿”的悲号,答案已然明了,无需作者再多加说明。

3. 作品点评

全诗情感沉痛而凄惋,深刻动人,这恰好彰显了汉乐府诗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写母爱极深刻。“当言”二句,传神之笔。

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 这首诗通过病妇的家庭悲剧,描绘了病妇的家庭悲剧,描绘了汉代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焦泰平《汉魏六朝诗三百首》

# 钟云:人情自爱其子,亦随妇人之存亡盛衰转脚,可感可悲。

明钟惺、谭元春《古诗归》卷五

# 道逢从乞一段,真有是事之理。至探钱授孤,入门见啼以下,男儿爱后妇,万古一辙矣。人情反复,父子犹然,托病妇垂诀之词,伤心刺骨矣,终乱之以弃恩背故,谓之何哉!

明末清初李因笃《汉诗音注》卷六

# 情深至语,极高古。“折摇”犹俗言折倒,言摧折之也。“闭门塞牖舍”,似言逐儿在外,“两三孤儿入市”其大者索母,其小者昧。“行复尔耳”句,与“行当折摇”“行”字意同,乃是妇病时口中语,预料他日必如此,乃今无可奈何,故曰“勿复道”。

明末清初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二

# 人伦不明,则背死亡生者众,后代如此者,正复不少,诗中并无一语及后母,顾父母之爱天性也,乃今临终遗托,漠然不顾,至于闭之空舍,衣襦不完,亲交求乞,父子之恩绝矣。非其妇有长舌,亦何至此,使人想见于言外也。“丈人”,夫子之称。

清朱乾《乐府正义》卷八

# 此刺人不恤其无母孤儿之诗。然不恤意,都在病妇口中、亲交眼中,空际两面显出,绝不一语正写,盖斥父不慈,非以教孝。避实就虚,固是文家妙诀,亦其忠厚得体处也,良工心若,晓者实难。

清张玉穀《古诗赏析》卷五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班固《灵台诗》

下一篇:汉·司马迁《酷吏列传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