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经灵台":灵台既已建成,
"灵台既崇":楼台崇高入云。
"帝勤时登":明帝经常登临,
"爰考休征":考察瑞物吉征。
"三光宣精":日月星辰明丽,
"五行布序":五行井然有序。
"习习祥风":轻拂的祥风和煦,
"祁祁甘雨":飘着舒缓的甘雨。
"百谷蓁蓁":田畴的百谷繁荣,
"庶草蕃庑":郊原的众草茂盛。
"屡惟丰年":连年都获得丰收,
"于皇乐胥":啊,圣皇是多么欢欣。
# 于皇乐胥:旧注:《后汉书》班固传。《文选》一。《御览》五百三十四。风雅翼补遗下。《诗纪》三。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汉书》的作者
班固(32~92),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9岁能吟诗赋、写文章,13岁时得到当时学者王充的赏识。建武三十年,其父班彪卒,自太学返回乡里。居忧时,在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传》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至汉章帝建初中基本完成。所编《汉书》文辞渊雅,叙事详赡,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其中《艺文志》对中国古典目录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班固继司马迁之后,完善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与司马迁并称“班马”。班固还善作赋,有《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等。后人辑有《班兰台集》。
1. 分段赏析
“乃经灵台,灵台既崇”两句点明灵台的崇高地位。灵台既已建成,楼台崇高入云。两句以重复句式强化“灵台”意象,借重章叠唱的形式,奠定全诗庄严肃穆的基调,凸显汉代对上古礼制的继承与推崇。“帝勤时登,爰考休徵”两句转向对帝王活动的描写。“帝勤时登”强调君主勤于政事,按时登临灵台观察天象;“爰考休徵”则指出此举是为考察上天降下的祥瑞征兆。“勤”字彰显帝王的勤政态度,“考”字体现对“天人感应”思想的实践,两句将帝王的政治行为与天命观结合,既塑造了贤明君主的形象,也暗含对汉代政权合法性的隐喻,体现班固作为官方文人的价值取向。“三光宣精,五行布序”两句从宏观角度铺陈宇宙秩序。“三光”指日月星,“宣精”谓闪耀光芒;“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布序”言排列有序。诗人以天文历法与五行学说为核心,将自然现象纳入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既展现汉代天文学的发展成果,赋予自然运行以伦理意义,暗示人间政治与天道秩序的同构,为后文铺写祥瑞景象提供哲学依据。“习习祥风,祁祁甘雨”两句聚焦于具体的祥瑞气象。“习习”状和风轻柔,“祁祁”摹甘雨连绵,叠字的运用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与画面感。“祥风”“甘雨”作为典型的祥瑞符号,既承接前文“休徵”的铺垫,又以具象化的自然意象,将抽象的“天命”转化为可感知的人间福祉,暗含对帝王德行感召天地的赞美,形成从“天道”到“民生”的过渡。“百谷蓁蓁,庶草蕃庑”两句转向对农业生产的描绘。“百谷蓁蓁”写谷物茂盛,“庶草蕃庑”状草木丰美,“蓁蓁”“蕃庑”以叠韵词强化蓬勃生机,与前文“祥风”“甘雨”形成因果关联,上天降下祥瑞,故有万物繁盛。诗句既展现汉代农业社会对丰收的期盼,也通过自然生态的和谐,映射出诗人对“政通人和”的理想政治图景的向往,将祥瑞主题落实到民生层面。“屡惟丰年,于皇乐胥”两句收束全诗,升华主题。“屡惟丰年”直抒对连年丰收的祈愿,“于皇乐胥”则以赞叹之辞,将个体的农事期盼升华为对国家昌盛、百姓安乐的集体颂歌。“屡”字强调持续性,“皇”字彰显宏大格局,两句既呼应开篇“灵台既崇”的庄重,又以“乐胥”(安乐)收束,形成从“观天”到“颂德”再到“祈愿”的完整逻辑链条,体现班固作为史学家“以诗颂史”的创作意图,以及对汉代太平盛世的理想化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