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上东门":车到洛阳城东门,
# 上东门:洛阳城东面三门最北头的门。
"遥望郭北墓":遥望邙山累累坟。
# 郭北:城北。洛阳城北的北邙山上,古多陵墓。
"白杨何萧萧":墓道萧萧白杨声,
# 白杨:古代多在墓上种植白杨、松、柏等树木,作为标志,便于子孙祭扫。
"松柏夹广路":松柏夹路气阴森。
"下有陈死人":墓里纵横久死人,
# 陈死人:久死的人。陈,久。
"杳杳即长暮":如堕暗夜永不明。
# 杳杳即长暮:这句是说,人死后葬入坟墓,就如同永远处在黑夜里。杳杳:幽暗貌。即:就,犹言“身临”。长暮:长夜。
"潜寐黄泉下":默默长卧黄泉下,
# 潜寐:深眠。
"千载永不寤":千年万年永不醒。
# 寤:醒。
"浩浩阴阳移":四时运行无停歇,
# 浩浩阴阳移:这句是说岁月的推移,就像江河一样浩浩东流,无穷无尽。浩浩:流貌。阴阳:古人以春夏为阳,秋冬为阴。
"年命如朝露":命如朝露短时尽。
# 年命:犹言“寿命”。
"人生忽如寄":人生匆促如寄宿,
# 人生忽如寄:“人生”二句:这两句是说人的寿命短促。在道家经典中,这是个比喻,比喻生是暂时的,就像旅途反归家乡;而道是永恒的,就像自己家。道家认为天地万物不过是一气之转变,气聚而生,气散而死。故《尸子》引《老莱子》说:“人生天地之间,寄也。寄者,同归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其生也存,其死也亡,人生也少矣,而岁往之亦速矣。”;列子说:“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庄子》说:“生死修短,岂能强求?予恶乎知悦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有的学者认为这些是佛教的轮回思想。实际上,这种说法旨在论证道家的生死齐一,属于“齐物”思想,与《庄子·知北游篇》所说的“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相似,道家生化说属于纯粹
"寿无金石固":寿命怎有金石坚?
"万岁更相送":自古生死相更替,
# 万岁更相送:这句是说自古至今,生死更迭,一代送走一代。更:更迭。万岁:犹言“自古”。送:一作迭。
"贤圣莫能度":圣贤难过生死关。
# 贤圣莫能度:这句是说圣贤也无法超越“生必有死”这一规律。度:过也,犹言“超越”。
"服食求神仙":服食丹药想成仙,
"多为药所误":常被丹药来欺骗。
"不如饮美酒":不如寻欢饮美酒,
"被服纨与素":穿绸着锦乐眼前。
# 被:同“披”,穿戴。这四句是说,服丹药,求神仙,也没法长生不死,还不如饮美酒,穿绸缎,图个眼前快活。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哲思题材的诗。此诗以直抒胸臆的形式,展现了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之时,部分生活优渥却仕途困顿的士人群体所普遍存在的消极情绪。
2. 写作手法
视听结合:“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杨叶发出声响是因长风拂动;枝叶随风摇曳的景象远望可见。观其形态,联想声响,将视觉与听觉感受交融一体。触景生情:全诗触景生情,通过墓地景象的描写,视觉“松柏夹路”与听觉“白杨萧萧”的通感结合,触发了诗人对死亡的联想。直抒胸臆:全诗直抒胸臆,反映了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时期部分生活优渥却政治失意的士人群体苦闷心境与无奈处境。
3. 分段赏析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开篇点明场景,诗人驾车登上东门,远望北郊的墓地,以简洁的动作勾勒出凄凉氛围,为全诗奠定基调。这句通过“驱车”和“遥望”的动词,隐含诗人作为观察者的形象,引导读者进入对生死的思考。“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描写坟墓周围的景物,白杨树发出萧瑟风声,松柏夹道而立,形象鲜明。景物“萧萧”的声响和“夹广路”的布局,营造出肃穆寂寥的氛围,为后文对死亡的思考进行了铺垫。“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转为直接描述坟墓下的死者,强调其沉睡在黄泉之下,千年不醒。“陈死人”突出死亡的腐朽,“杳杳”与“长暮”比喻死亡的漫长黑暗,语言简洁却富有画面感。这部分连续使用“潜寐”“永不寤”等词,通过拟人手法,生动表达生命的沉寂和不可逆转,深化了作者的无奈之感。“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转入对时间流逝的感叹。“浩浩”形容阴阳运行的无尽,“年命如朝露”则用比喻突出生命的短暂易逝。语言平实而深刻,将时间具象化,引发读者共鸣。“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则进一步强调人生如过客般短暂,寿命比不上金石的坚固。通过对比手法,强化了生命的脆弱性,流露诗人对人生的无奈。“万岁更相迭,贤圣莫能度”,延续时间主题,指出万年更替不息,连圣贤也无法逃脱死亡。这句深化了生死无常的普遍性,表达对圣哲的叹惋。“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转而批判追求长生不老的行为,揭露炼丹求仙的虚妄和危害。语言直白,批判意味鲜明,体现诗人对现实的清醒认识。“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则给出诗人的生活态度:与其空耗生命追求虚无的长生,不如痛饮美酒、身着华服,及时享受当下的真实乐趣。“不如”二字斩钉截铁,将前文的感慨收束于对现世生活的珍视,虽带消极避世之味,却也流露出对生命本身的尊重。
# 这篇反映乱世都市市民的颓废思想,从汉末到魏晋,这种意境在诗歌里是最普遍的。
近现代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余冠英《乐府诗选》
上一篇:汉·司马迁《酷吏列传序》
下一篇:汉·无名氏《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