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èng
dōng
hán
zhì

朝代:汉作者:佚名浏览量:2
mèng
dōng
hán
zhì
běi
fēng
cǎn
chóu
duō
zhī
cháng
yǎng
guān
zhòng
xīng
liè
sān
míng
yuè
mǎn
chán
quē
cóng
yuǎn
fāng
lái
wèi
shū
zhá
shàng
yán
cháng
xiāng
xià
yán
jiǔ
bié
zhì
shū
huái
怀
xiù
zhōng
sān
suì
miè
xīn
bào
jūn
shí
chá

译文

初冬十月寒气就袭来了,呼啸的北风多么凛冽。心多忧愁就知道夜晚长,抬头看天上星斗罗列。每月的十五日月亮就圆满,到二十日就已残缺。有客人从远方到来,带来了你给我的书信一封。信中前半讲长久地相思,后半讲长时间的离别。把书信放在衣袖里面,三年后字迹也没有泯灭。我一心怀抱着衷爱之意,只怕你不知道这一切。

逐句剖析

"孟冬寒气至":初冬十月寒气就袭来了,

# 孟冬:冬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十月。

"北风何惨栗":呼啸的北风多么凛冽。

# 栗:冷得发抖,这一词兼指心理和生理上的感受。,惨:残酷,狠毒;或指悲痛,伤心。

"愁多知夜长":心多忧愁就知道夜晚长,

"仰观众星列":抬头看天上星斗罗列。

# 列:“裂”的古字,割,分。这里是排列的意思。

"三五明月满":每月的十五日月亮就圆满,

# 三五:农历十五日。

"四五蟾兔缺":到二十日就已残缺。

# 蟾兔:一作詹兔,月亮的代称。,四五:农历二十日。

"客从远方来":有客人从远方到来,

"遗我一书札":带来了你给我的书信一封。

# 书札:引申为书信。札,古代用来写字的小木片。,遗:给予,馈赠。

"上言长相思":信中前半讲长久地相思,

# 上:指书札的开头。

"下言久离别":后半讲长时间的离别。

# 下:指书札的结尾。

"置书怀袖中":把书信放在衣袖里面,

"三岁字不灭":三年后字迹也没有泯灭。

# 灭:消灭,这里是磨灭意思。,三岁:三年。

"一心抱区区":我一心怀抱着衷爱之意,

# 区区:犹拳拳,诚恳而坚定的意思。

"惧君不识察":只怕你不知道这一切。

# 察:观察、仔细看,这里是明察、知晓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孟冬寒气至》是创作于汉代时期的一首文人五言诗,为《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作者不详。此诗抒发的是寒冬长夜里深闺思妇的离愁别恨,展现其坚定不移的爱情。诗中先写季节更替、外界风寒,以景物的凄清烘托女主人公内心的凄凉;再集中刻画她夜不能寐,只得仰观星月,借此排遣漫漫长夜的生活情景;而后通过她极其珍视游子书信的情节,写出她对远方游子可悯可哀的情感;最后女主人公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既体现了她真挚不变的感情,又展现了自身可悲的遭遇。全诗以第一人称自诉衷曲的形式呈现思妇心理,曲折婉转,意蕴深厚。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以一位女子思念远方爱人时的自述视角写成,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存在多种说法。宇文所安认为中国早期诗歌属于复制系统,找不到“古诗”早于建安时期的确切证据。木斋提出《古诗十九首》及建安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大部分诗作是曹植的作品。李善注《昭明文选·杂诗上》题下注曾明确解释:“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他还认为其创作于东汉时期,这也是二十世纪以来的主流观点。今人通常认为它并非一时一人之作,产生年代应在东汉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在汉末那个时代,文人常常为谋求功名而客居京师,却又仕途不顺,进退维谷,因此出现了像《孟冬寒气至》这类反映游子思妇离愁别恨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思妇诗。借孟冬的寒气、长夜的星月等景象,写出了深闺思妇的离愁别恨与坚定不移的爱情。

2. 写作手法

拟人:“孟冬寒气至”中,“至”将“寒气”拟人化,赋予其主动性,写寒气不受欢迎却侵入居所乃至内心,衬出思妇对丈夫归来的期盼与现实的凄凉。照应:“仰观众星列”与“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相照应,观星到望月,体现时间流转,呼应“愁多知夜长”,强化思念之久。情景交融:“北风何惨栗”,北风凛冽之景与思妇内心的凄苦交融,景中含情,情借景显,写尽孤寂。反衬:“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以寒冬的酷寒反衬思妇因思念而更甚的内心寒凉,景的冷强化了情的愁。

3. 分段赏析

“孟冬寒气至”,一个“至”字,将“寒气”人格化,它在不被欢迎的情况下,来到了主人公的院中、屋里,甚至内心深处。主人公日夜期盼的是丈夫“至”,而非“寒气至”。可“寒气”已然“至”,且没有停歇的迹象,这让她更加倍地感到寒冷。第二句“北风何惨栗”用“北风”来补充说明“寒气”,“何惨栗”三个字,道出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寒冷与惊叹。到了孟冬,主人公因思念丈夫而夜不能寐,自然觉得夜晚格外漫长。“愁多知夜长”这句,看似平淡,实则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说出;作为首次这样表达,更显新颖深刻。主人公长年累月思念丈夫,难以入眠,一到冬季,“寒”与“愁”交织在一起,更觉得长夜难熬,于是便有了“仰观众星列”的举动。从“愁多知夜长”到“仰观众星列”,中间省略了不少内容。“仰观”能看见“众星”,这暗示着主人公从辗转反侧到披衣起身,之后一直在室外徘徊。一个“列”字,押韵工整,含义丰富。主人公或许先看牵牛星和织女星是如何排列的,之后再扩大范围,望向天边,反复观察其他星星的排列。她观星时间之长,已在言外之意中体现。这里也与诗的开头“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相呼应。主人公出门看星,直到深夜,对“寒气”的“至”自然感受愈发深刻,不禁发出“北风何惨栗”的惊叹。但她依旧不肯回屋,继续“仰观星列”,或许是在看哪些星星是成双成对的,哪些是分散孤独的,又或许在想丈夫此刻究竟在哪个星星之下。“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两句并非描绘月亮,而是展现主人公的内心想法。观星时自然会看到月亮,这又勾起了她的愁思:夜夜看星星、看月亮,盼到“三五”(十五)月圆,丈夫没回来;又等到“四五”(二十)月缺,丈夫还是没回来。就这样循环往复,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丈夫始终没有归来。“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四句,不是在讲述眼前发生的喜事,而是主人公在回忆遥远的往事。后面的“三岁字不灭”一句表明,她在三年前曾收到丈夫托人从远方寄来的一封信,之后便再无音讯。而那封信的内容,也不过是“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主人公在丈夫离别多年后才收到他的信,急切想从信中知道他现在在哪里、情况如何、何时回家。但这一切,信中都没有提及。就是这样一封极其简单的信,她却无比珍视。“置书怀袖中”,一来是让信紧贴自己的身心,二来是方便随时取出查看。“三岁字不灭”,说明她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这封信。这所有的一切,都体现出她的温柔与敦厚。结尾“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两句,清楚地说出了她的心事:我“一心抱区区(衷爱)”,全心全意地忠于你、爱着你;所担忧的是,我们已经分别这么久,你是否还知晓我一如既往地忠于你、爱着你呢?有了这一结尾,前面所写的“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的凄冷、“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的孤寂、“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的期盼以及对书信的珍视,都得到了解释,从而升华到新的境界,同时又余音袅袅,意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遗我一书札”的“我”,是诗中主人公的自称,全诗均以“我”自诉心声的形式写成。诗中处处有“我”,“我”的存在之处,便是情感、景物、事件的所在之处。景物与事件,都融入了“我”的心态,浸透了“我”的情绪。前六句中,“我”感受到“寒气”已然“至”临、“北风惨栗”;“我”因“愁多”而察觉“夜长”;“我”在室外徘徊,“仰观”众星的排列,感叹从“月满”到月缺的变化。而“我”是谁?“愁”的是什么?观星望月,用意又在何处?诗中没有明确说明,能确定的只是:诗中有一个人,深夜独自伫立,寒气侵骨,寒星刺目,满心怀愁,却无人可诉说。直到全篇结束,随着“我”的内心世界渐渐展露,前六句所写的一切才慢慢清晰,主人公的可悲遭遇与美好情操也愈发显现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孟冬寒气至》以女主人公收到远方寄来的信件发端,然后写她对游子的信件如何珍视,精心收藏。

不详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卷一

# 本篇是一首写思妇怀人的诗。前半写寒冬夜长,思妇难寐;后半写思妇对三年前书信的备加爱护,以见自己挚爱之情。

不详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授李锦文《古诗十九首评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王褒《洞箫赋》

下一篇:汉·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