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草自然香":兰草虽说是香,
# 然:一作“言”。
"生于大道旁":它却长在大道旁边。
"要镰八九月":八月开镰割草时,
# 要镰八九月:此句一作“十月腰镰起”。要:同“腰”。
"俱在束薪中":它也被捆在杂草中间。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以借物喻人诗。诗中描绘了兰草虽天生芳香,却因生长在大道旁,在八九月砍柴时节与茅柴一同被刈割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无奈与惋惜的氛围。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整首诗围绕“兰草”这一核心意象展开,将兰草自然的香气、生于大道旁的生长环境,以及八九月与其他杂草一同被收割捆绑作柴薪的命运,组合在一起,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情境。通过这些意象的组合,营造出一种氛围,借兰草的遭遇来传达人才不被赏识的主题引用:“兰草自然香,生于大道旁”这里直接引用孟郊《湘弦怨》中的诗句,借孟郊诗中对不明事理之人将蒿草与兰草一同锄掉的描述,进一步说明本诗中兰草被埋没的原因是由于“昧者”,即居上位之人的昏聩,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本诗为人才不被赏识而鸣不平的主题,丰富和深化了诗歌内涵。
3. 分段赏析
“兰草自然香,生于大道旁。”兰草,大致可分为两类:其一为菊科植物,全身散发香气,于秋季绽放花朵;其二属兰科植物,在春季开花,花香清幽,也就是如今常见的盆栽品种。这两类兰草原本皆生长于山野之间。所谓“自生香”,强调其香气天然生成,本质上便与其他杂草截然不同。然而,当它生长在路旁时,又呈现出与杂草在生长环境上并无二致的表象。这两句诗,一正一反,前句凸显兰草香气出众,后句却表明其生长之地平凡无奇。“要镰八九月,并在束薪中。”八九月秋意渐浓,草木成熟,正是砍柴的时节。“要镰”,实则应为“钩镰”,“帘”的繁体字“簾”与“镰”不仅读音相近,字形也颇为相似。钩镰,即镰刀。所谓“钩镰起”,恰似农谚所云“动刀镰”,意味着挥镰收割。此时,打柴人开始劳作,他们关注的是柴草本身,而非兰草的香气。最终,无论是兰草还是其他杂草,都一同被砍倒,捆成束,留待冬季用作柴薪。诗人在此为兰草的遭遇鸣不平,实则是以兰草为喻,抒发对人才不被赏识、无法施展才华的愤懑。人才为何难以获得认可呢?孟郊在《湘弦怨》中写道:“昧者理芳草,蒿兰同一锄。”此句精准地点出了那些糟蹋兰草的“糊涂之人”,对理解本诗极具启发。显然,兰草被埋没的根源,在于上位者的昏庸。联想到乐府古辞中“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策良将怯如鸡”的描述,不正与本诗所表达的不平之意相契合吗?人才不被识别、无法得到重用,反而像平凡的花草般被践踏,这在封建社会屡见不鲜,但又绝非仅存于那个时代。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所蕴含的兰草遭遇的寓意,直至今日,依然能引发人们的感慨与深思。其巧妙融合物象与意象的手法,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内涵与外延,让这短短二十字,具备了更为深厚、耐人品味的艺术魅力。
上一篇:汉·佚名《东城高且长》
下一篇:汉·班固《东都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