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汉作者:佚名浏览量:2
译文
在高高的田土上播种小麦,最终会因为缺水而难以长出麦穗。男儿常年漂泊流浪在他乡,又怎能不憔悴难当。
逐句剖析
"高田种小麦":在高高的田土上播种小麦,
# 种:播种。
"终久不成穗":最终会因为缺水而难以长出麦穗。
# 不成:难以长出。,终:最终。
"男儿在他乡":男儿常年漂泊流浪在他乡,
"焉得不憔悴":又怎能不憔悴难当。
# 焉得不憔悴:旧注:○齐民要术二注引《氾胜之书》。《诗纪》十。又《尔雅》翼一引《氾胜之书》引穗一韵。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古歌》是汉代佚名创作的乐府诗。此诗前两句以“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穗”起兴,营造出一种无奈的氛围;后两句直抒“男儿在他乡,焉得不憔悴”,道出游子在异乡的艰难处境。全诗以质朴的语言、直白的表达,展现了游子漂泊他乡的孤独与憔悴,反映出古代行旅之人的生活状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真挚的情感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古歌》一般被视作东汉时期戍守“胡地”士卒的思乡怀归之作。东汉年间,朝廷多次对羌人用兵,战事往往迁延十余载。当时朝廷将领多有贪功而无谋者,致使远离家乡的征戍士卒陷入“进无力力战,退无以温饱”的绝境,大批将士丧生于边地荒野。这种残酷的现实情境,正是《古歌》一类思乡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此外,也有观点认为,诗中所抒发的情感超越了特定身份,具有更普遍的“游子天涯之感”,引发了不同时代人们对漂泊羁旅的共鸣。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行旅诗。诗中描绘游子漂泊他乡的场景,借种麦无果的无奈,写出男儿异乡漂泊的艰难处境,体现出行旅之人孤独憔悴的心境,表达了对游子漂泊生活的深切感慨。
2. 分段赏析
首句“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穗”:从表达技巧看,此句运用比兴手法,以“高田种小麦”的自然现象起兴——高田缺水不适宜小麦生长,暗喻游子在异乡的生存困境。从形象塑造角度,小麦“不成穗”的枯萎状态,实为游子精神萎靡的物化象征,将抽象的漂泊之苦转化为可感知的物象。语言风格质朴如民歌,以日常农事场景切入,却暗含深意,形成“因物起情”的艺术效果,为后句抒情埋下伏笔。次句“男儿在他乡,焉得不憔悴”:在语言与情感表达上,此句采用反问句式,“焉得不”强化了游子憔悴的必然性,似脱口而出的口语化表达,却饱含深沉的人生感慨。从内容主题看,前句的比兴在此收束为直接抒情,将“小麦不成穗”的物态困境,归结为“男儿他乡”的生命状态,既点明思乡主题,又通过未明言的“憔悴”缘由(如生存艰辛、孤独无依)形成艺术留白,引发读者对游子内心酸楚的联想。声韵上,四句二韵,平仄交替,体现汉乐府民歌的自然和畅,委婉的语调中渗透着命运的无奈与悲叹。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