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ě
shū

朝代:汉作者:佚名浏览量:2
zhě
shū
lái
zhě
qīn
chū
guō
mén
zhí
shì
dàn
jiàn
qiū
fén
wéi
tián
sōng
bǎi
cuī
wéi
xīn
bái
yáng
duō
bēi
fēng
xiāo
xiāo
chóu
shā
rén
huán
guī
dào
yīn

译文

死去的人因岁月流逝而日渐疏远了啊,活着的人却会因离别愈久而更感亲切。走出城门,来到郊外,放眼望去啊,却只见遍地荒丘野坟。古墓被犁成了耕地啊,墓地中的松柏也被摧毁而成为柴薪。白杨树在秋风吹拂下发出悲凄的声响啊,那萧萧悲凄的声响使人愁煞。心里想着回到故居,但想要回去却没有理由。

逐句剖析

"去者日以疏":死去的人因岁月流逝而日渐疏远了啊,

# 疏:疏远。,去者:与下句“来者”,指客观现象中的一切事物。

"来者日已亲":活着的人却会因离别愈久而更感亲切。

# 日已亲:犹言一天比一天迫近。亲,亲近。以,古“以”“已”通用,意同。,来:一作“生”。“生者”,犹言新生的事物,与“来”同意。

"出郭门直视":走出城门,来到郊外,放眼望去啊,

# 郭门:城外曰郭,“郭门”就是外城的城门。

"但见丘与坟":却只见遍地荒丘野坟。

# 但:仅,只。

"古墓犁为田":古墓被犁成了耕地啊,

# 古墓犁为田:这句是说,古墓已平,被人犁成田地。犁,一种农具。这里作动词用,就是耕的意思。

"松柏摧为薪":墓地中的松柏也被摧毁而成为柴薪。

# 松柏摧为薪:这句是说,墓上的柏树,被人斫断,当做柴烧。摧,折断。

"白杨多悲风":白杨树在秋风吹拂下发出悲凄的声响啊,

# 白杨:是种在丘墓间的树木。

"萧萧愁杀人":那萧萧悲凄的声响使人愁煞。

"思还故里闾":心里想着回到故居,

# 故里闾:犹言故居。里,古代五家为邻居,二十五家为里,后来泛指居所,凡是人户聚居的地方通称作“里”。闾,本义为里巷的大门。,还:通“环”,环绕的意思。

"欲归道无因":但想要回去却没有理由。

# 因:由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古诗十九首·其十四》是汉代无名氏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歌开篇“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直抒胸臆,感慨时光流逝、人事更迭之叹。接着写诗人出城远望,只见丘坟遍野;古墓被开垦为田,松柏被砍作柴薪。最动人处是“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白杨在寒风中发出萧萧声响,仿佛在替人诉说无尽愁绪,将抽象的乡愁化为可感的画面。末句“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点明主旨:诗人渴望回到故乡,却因现实阻碍无法实现,更添无奈与悲怆。全诗语言质朴自然,通过“丘坟”“白杨”等意象层层推进,由景及情,深刻反映了汉末战乱背景下游子的漂泊之苦与生命无常的感慨,情感真挚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属于《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如今通过综合分析其情感倾向、社会生活映射及成熟的艺术手法,普遍认为这组诗的创作时间应在汉末献帝建安之前的数十年间。尽管《古诗十九首》并非一人所作,但这些作品都深深扎根于东汉末年动荡的历史背景中,因而蕴含着共通的忧患意识。这些作者因人生理想的破灭陷入颓废与感伤的深渊,为排遣内心苦闷,他们既需讽刺批判黑暗浑浊的外部世界,更重要的是对自身人生价值观、生命最终归宿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去者日以疏》正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文人五言诗。通过游子路出城郊,看到墟墓,感慨外面的世界艰难难行,人生充满了各种不确定,又赶上这乱糟糟的世道,自己只能背井离乡、四处漂泊。诗人特别想回到故乡,可却没办法回去,心里满是痛苦和悲伤。这也体现出那些在现实中找不到方向的知识分子那种又悲凉又迷茫的感觉。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诗人却以雷霆之势开篇,用跨越古今的苍茫意象,隐含人间无尽悲欢,直抵人心。这种“以虚带实”的笔法,既是技巧的巧妙运用,更体现诗人对“来”与“去”的洞察。

3. 分段赏析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这两句诗,看起来对仗工整,其实互相呼应——既是因果关系,又彼此映衬。天地就像万物的临时客栈,人生不过是历史长河里的匆匆过客,本就短暂得很。何况当时正值乱世,曹操在《蒿里行》里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战乱频发、灾祸不断,更让人觉得生命脆弱。死去的人时间久了,记忆会从模糊慢慢变得空洞;新生的孩子,起初不熟悉,相处多了,印象自然加深。走了的终将过去,来了的终将到来——今天的“去”,曾是过去的“来”;今天的“来”,也会变成未来的“去”。这和王羲之《兰亭集序》里“昔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感慨很像,更说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的文人,心里装着更广阔的世界。他们爱琢磨人生,爱思考命运。按常理,诗人可能先写走出城门看到遍野古墓,心里难过,引发对生死的感慨,再展开讲世事变迁的道理。但这首诗偏不这样。开头就来势汹汹,用苍茫的笔调跨越古今,藏着人间多少悲欢离合。这种写法,技巧上是“以虚带实”——用抽象的感慨引出具体场景;思维上则是开头就站在宏观角度,盯着人世更替的流动,对“来”和“去”做深入的观察与反思。这说明开头的意象不是随便来的,是诗人看到满坟头时,被生死问题猛地戳中,急得想弄明白。诗人确实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古墓里埋的人,按理说是人生终点,可连死人都保不住。坟头被开垦成田地,松柏被砍了当柴烧。人生和坟墓都跟着时间消失,新田却一年年多起来。偏偏这时候又是乱世,《文心雕龙》说“世积乱离”,到处打仗,百姓受苦。诗人看着“去”和“来”的变化,心里更难受:新的一代麻烦越来越多,他忍不住想古今怎么这么不一样;看白杨树被风吹得哗哗响,又觉得这树像在哭,想起自己的身世。古人写悲风总说“萧萧”声,这里诗人被这种悲剧美感染,突然喊出:“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墓前墓后那么多东西,他只提白杨;写白杨,只说“萧萧”。荆轲有句“风萧萧兮易水寒”,这里既像风声,又像白杨树替地下死人哭的声音。死人离开,是“亲者日以疏”,可他们的叹息还在耳边,又是“来者日以亲”。“疏”和“亲”在古墓更替的场景里对比,最后都落在白杨的“萧萧”声里,这声音让诗人特别触动。最后两句“思归故里闾,欲归道无因”,看着和前面没关系,其实跳得很有道理。既然人生像住旅馆,人来人往这么快,长期在外漂泊的人哪能不着急?他只想赶紧回家,和家人团聚——这时候老人还没全去世,没见过的新辈也能亲近,多好。可现实是回不去,困难重重。没细说困难,只用“无因”两个字,满是无奈。这个盯着坟头发呆、琢磨人生的诗人,前途一片迷茫。他只能把回家的念头扔到虚无里,让回乡的梦天天在枕头边绕,让客居的日子一天天逼近。

4. 作品点评

在这古今不断更迭、浩瀚又流动的世界里,诗人的经历看似微小,他的内心世界却格外广阔。他把漂泊在外的漫长岁月放进“去”与“来”的时间洪流里,把异乡的城门和故乡的街巷摆在两个空间的交汇处;更关键的是,宇宙的变迁触动了他内心的思考,他的焦虑也让眼前的景物更添哀伤。就在这当中,站着一个沉浸在思绪里、内心纯粹而升华的悲剧诗人——虽无名,却格外动人。从这点看,这正是心灵与现实碰撞出的火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说至此(“萧萧愁杀人”句),已可搁笔。末二句一掉,生出无限曲折来。此二句不说出欲归不得之故,但曰“无因”,凡羁旅苦况,欲归不得者尽括其中,所以为妙。

清朱筠《古诗十九首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佚名《旧题苏武诗》

下一篇:汉·嵇康《幽愤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