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gāo

朝代:汉作者:佚名浏览量:2
shān
gāo
gāo
huái
shuǐ
shēn
nán
shì
dōng
guī
hài
liáng
wéi
gāo
shuǐ
liáng
shāng
shāng
huí
huí
lín
shuǐ
yuǎn
wàng
xià
zhān
yuǎn
dào
zhī
rén
xīn
guī
wèi
zhī

译文

巫山高高眼望穿,高而且广大。淮水深深不见底,难以渡过。我一心想要东归故乡,可淮水上没有桥梁无法通行。我想渡水无舟楫,为什么水势浩荡波涛急。临水远望家乡地,伤心的泪儿湿衣襟。远方游子心思归,可又能怎么样呢!

逐句剖析

"巫山高":巫山高高眼望穿,

"高以大":高而且广大。

# 高以大:高而且大。以,连词,相当于“且”。

"淮水深":淮水深深不见底,

# 淮水深:这句说水深且流急。淮水:即淮河,源出于河南桐柏山,流经豫、皖等省至江苏入洪泽湖。

"难以逝":难以渡过。

# 逝:速。一说过。,难:一作“深”。

"我欲东归":我一心想要东归故乡,

"害梁不为":可淮水上没有桥梁无法通行。

# 害梁不为:此句谓“为何桥也不架?”害:通曷,“何”解。梁:桥。为:施,设。

"我集无高曳":我想渡水无舟楫,

# 我集无高曳:这句说,我想渡过河,没有撑船的竹篙和划船的桨。集:济。一说停止。高曳:当作篙枻。篙,撑船用的竹篙;枻,船桨。

"水何梁汤汤回回":为什么水势浩荡波涛急。

# 回回:水流回旋的样子。此句中“梁”字疑为衍文,或为深的讹字。,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梁:桥。此句中“梁”字疑为衍文,或为深的讹字。

"临水远望":临水远望家乡地,

"泣下沾衣":伤心的泪儿湿衣襟。

# 泣:泪水。

"远道之人心思归":远方游子心思归,

"谓之何":可又能怎么样呢!

# 谓之何:即有什么办法呢。何,奈何。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巫山高》是一首饱含深情的游子怀归之作,作者不详。诗歌以漂泊异地、归期难寻的游子为主人公,生动呈现了其伫立淮水之畔,遥望故乡时的动人场景。诗的前四句,巧妙描绘了临淮之际映入眼帘的自然景致,而后八句,则细腻刻画了游子内心的痛苦迷惘,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思乡之情。全诗语言质朴,却生动地勾勒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情真意切。作者将情感的抒发与景物描写巧妙融合,借景抒情,使景物描写不仅勾勒出画面,更强化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巫山高》作为汉代“鼓吹曲辞”,位列铙歌十八曲之一,是一首游子怀归的诗作。由于年代久远,其具体创作时间已难以考证。关于它的创作背景,学界观点不一,陈本礼在《汉诗统笺》中提出,此诗为汉武帝时期防守七国的戍卒思归之作;而王先谦在《汉铙歌释文笺正》中则认为,它是汉高祖时赛民表达思归之情的作品。这些不同见解,为这首古诗增添了更多历史韵味与探讨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巫山高》是一首汉代乐府诗,属于游子怀乡题材。诗中以“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难以逝”起笔,勾勒出巫山雄伟高峻、淮水深邃难渡的壮阔景象,将山水化为阻隔归乡之路的屏障。诗人借景抒情,刻画了一位漂泊异地、立于淮水之畔遥望故乡却归期无望的游子形象,直白质朴地抒发了想归家却不得的无奈与悲伤,情景交融间尽显深沉的思乡之情与古朴真挚的风格。

2. 写作手法

铺垫:开篇四句“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难以逝”,诗人借山水之景巧妙交代所处地域,既为下文“我欲东归”的归乡之情埋下伏笔,又与后文游子归途受阻的困境形成呼应,使整首诗的情感脉络更为连贯流畅。虚实结合:“山高”与“水深”相对应,山高是虚写,用作水深的陪衬,呈现出难以逾越的意念,虚实相生,更突出了游子归家之难。借景抒情:“水何汤汤回回”一句,借淮水的奔流不息,抒发游子对现实阻碍的怨愤之情,将主观情感融入客观景物之中。烘托:诗中以山高水险来烘托游子归家的艰难,以淮水的“汤汤回回”烘托出游子内心的怨愤和无奈,强化了诗歌的情感氛围。照应:“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难以逝”,诗的前四句着重描绘了山之高峻与水之深邃。其中,山指巫山,水为淮水。在展现山水特点的同时,巧妙点明了诗人所处之地,为后文“欲东归”的表述相照应。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以“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难以逝”开篇,聚焦山高水深之景。巍峨的巫山不仅高耸,更显广袤无垠,着重渲染归乡道路的艰难险阻;淮水幽深难测,强调渡河之困。其中,山高为虚笔,意在衬托淮水之深,二者相互呼应,加重了跨越阻隔的艰难之感,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营造出难以逾越的困境氛围,也巧妙交代诗人所处地域,与后文“欲东归”形成呼应,做好情感抒发的铺垫。“我欲东归”至“泣下沾衣”六句,笔触集中于淮水。从“我欲东归”可知,诗人故乡位于淮水下游,归乡需借水路。然而,当归家念头萌生,残酷现实如影随形——“害梁不为?”原来淮水之上竟无桥梁,这让诗人如遭冷水浇头。尚存希望的诗人转而思索乘船而归,可现实再度泼来冷水,“我集无高曳,水何汤汤回回”,前句是孤身无援的悲戚自语,后句则将满腔怨愤投向奔涌不止的淮水,诘问其为何肆意奔流,似有意刁难。过河无桥、渡水无舟,所有归家希望瞬间破灭。无奈之下,诗人只能“临水远望”,水天相接之处,是魂牵梦萦的亲人,此刻却近在咫尺却遥不可及。巨大的悲怆如潮水翻涌,冲破理智防线,泪水夺眶而出,沾湿衣襟,将游子的绝望与悲戚展现得淋漓尽致。诗末“远道之人心思归,谓之何!”直击怀乡思归主旨。相较于前文具体的思归描写,这两句极大地提升了情感浓度,恰似乐曲以激昂高音收尾,余韵悠长。“谓之何”三字掷地有声,将游子思归而不得的无奈、痛苦与悲愤,以最为浓烈的方式迸发而出,让思乡之情达到顶点,久久萦绕心间。

4. 作品点评

《巫山高》是一首独具特色的杂言诗,融合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多种句式,字句组合错落有致。开篇以四个工整对仗的三字句,如急鼓密槌般铿锵有力,将巫山之高、淮水之深磅礴展现,瞬间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势。随后,两个四字句舒缓节奏,衔接一个五字句与六字句,恰似情感的缓流,与诗人内心的思绪起伏相呼应。继而,又以两个四字句平稳过渡,却在一个七字句后骤然掀起波澜,紧接顿挫有力的三字句收尾,戛然而止,余韵悠长。全诗情感真挚浓烈,如清泉自诗人心底自然流淌,不加修饰,尽显朴实深厚。遣词造句浑然天成,不见雕琢之痕,却字字千钧,力透纸背,最终形成古朴真挚、浑然大气的独特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宋代诗学家郭茂倩引《乐府解题》:古词言,江淮水深,无梁可渡,临水远望,思归而已。

不详诗学家郭茂倩引《乐府解题》

# 此诗虽然写归思,《乐府古题要解》(卷上)说得好,“在其词大略言江淮水深,无梁可渡,临水远望,思归而已!”陈本礼《汉诗统笺》以为武帝时防守七国之戍卒思归,王先谦《汉铙歌释文笺正》以为高祖时赛民思归,皆嫌附会,庄述祖《汉鼓吹铙歌曲句解》以为咏楚襄王,则更荒谬。对于诗的时代,应该阙疑。

现代作家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

# 《乐府解题》曰:古辞言“江淮水深,无梁可度,临水远望,思归而已。”又有演《巫山高》。

明梅鼎祚《古乐苑》

# 《巫山高》,鼓吹曲名。言江淮水深,无梁可渡,临水遥望,巫山之高而已。

明彭大翼《山堂肆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班固《高帝求贤诏》

下一篇:汉·刘彻《李夫人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