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听说古代称王称霸的人没有比周文王
# 周文:即周文王,姓姬,名昌,商纣时为西伯。在位五十年,国势强盛。,莫:没有什么人,代词。
"伯者莫高于齐桓":没有比齐桓公更高的,
# 齐桓:即齐桓公。姓姜,名小白。他任用管仲,富国强兵,九合诸侯,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伯:通“霸”,春秋时诸侯的盟主。
"皆待贤人而成名":他们都是依靠贤人的辅佐才成就功名的。
"今天下贤者智能":如今天下的贤人智士,
# 智能:智谋与才能。
"岂特古之人乎":难道比不上古代的人吗?
# 岂特:岂独,难道只。
"患在人主不交故也":问题在于君主不与他们交往,
# 人主:人君。
"士奚由进":贤士从哪里得到进身之阶呢?
# 奚由:由奚,从哪里。奚,何,哪里。
"今吾以天之灵":现在我凭借上天的保佑,
# 灵:威灵,有保佑的意思。
"贤士大夫定有天下":和贤士大夫平定了天下,
"以为一家":统一全国成为一家
# 以为一家:以天下为一家。以,介词。“以”后省宾语“之”(天下)。
"欲其长久":希望长久保持下去,
"世世奉宗庙亡绝也":世世代代奉祀宗庙到无穷。
# 亡绝:无穷。亡,通“无”。,宗庙:奉祀祖先的庙堂。古时把帝王的宗庙当作国家的象征。
"贤人以与我共平之矣":贤人已经和我共同平定天下了,
# 平:平定。
"而不与吾共安利之":而不和我共同治理天下,
# 安利:安养。
"可乎":可以吗?
"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贤士大夫们肯同我共事的,
# 游:交游,这里有共事的意思。
"吾能尊显之":我能够使他贵显。
# 尊显:致人于尊贵显赫的地位。
"布告天下":把诏令布告天下,
"使明知朕意":让大家明白我的意思。
# 朕:我,我的。古时君臣都可称“朕”,自秦始皇时起,专作皇帝自称。
"御史大夫昌下相国":御史大夫昌传达给相国,
# 相国:即丞相,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国家政事的最高行政长官。,下:下达。,昌:周昌,高祖功臣。,御史大夫:汉朝仅次于丞相的中央最高长宫之一。协助相国,掌管机要文书和监察事务。
"相国酂侯下诸侯王":相国酂侯传达给诸侯王,
# 酂侯:指萧何。
"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御史中执法传达给郡守,
# 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即太守。,御史中执法:又称御史中丞,地位仅次于于是大夫。这里指诸侯国掌管监查、执法职务的长官。
"其有意称明德者":如果有德才兼备的人,
# 明德:美德。,称:相符。,意:美好的名声。,其有:如有。
"必身劝为之驾":一定要亲自劝说他为他准备车马,
# 身劝:亲自往劝出仕。
"遣诣相国府":送他到相国府,
# 诣:前往。
"署行义年":登记他的品行、才能和年龄,
# 行义年:事迹状貌年龄。义,通“仪”。,署:题写。
"有而弗言":如果有这样的人却不报告,
"觉免":被发现后就免职。
# 觉免:发觉后受免职处分。
"年老癃病":年老多病的人,
# 癃:腰部弯曲、背部隆起。这里泛指残疾。
"勿遣":就不要派遣了。
# 遣:派送,打发。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汉书》的作者
班固(32~92),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9岁能吟诗赋、写文章,13岁时得到当时学者王充的赏识。建武三十年,其父班彪卒,自太学返回乡里。居忧时,在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传》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至汉章帝建初中基本完成。所编《汉书》文辞渊雅,叙事详赡,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其中《艺文志》对中国古典目录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班固继司马迁之后,完善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与司马迁并称“班马”。班固还善作赋,有《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等。后人辑有《班兰台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诏令文,也是一篇求贤题材的政论性文献。文中先以古人倚贤建功的历史为引,继而阐述自身借贤才平定天下的历程,最终表明欲安邦治国而急需求贤的诚意与迫切心境,清晰阐明了征召贤才的缘由、目的与举措。刘邦以周文王、齐桓公自比,借古代贤君求贤之典寄望时人,既彰显其志在王霸的政治雄心,更流露对贤才的极度渴求。
2. 分段赏析
文章开篇以古代贤王霸主自比,指出其成功源于任用贤能,继而提出当今天下亦有贤才,并将天下兴衰与贤才能否进用紧密关联。刘邦求贤的根本目的在于巩固统治,实现“世世奉宗庙亡绝”,这源于他对历史与现实的清醒认知:历史上,周文王凭借周公旦等贤人成就强盛国势,齐桓公依靠管仲完成九合诸侯的霸业;现实中,他自身起于闾巷、平定天下,亦得益于善用贤才,正如诏书中所言“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诏书以周文、齐桓自况,借古代贤士寄望今人,既彰显其志在王霸的雄心,又流露求贤若渴的迫切。文中将“人主不肯结交”归咎为贤者无由进升的原因,以顿挫之笔凸显礼贤下士之意;以“与吾共安利之”将治国诉求转化为贤才利益,用“利”字巧妙构建双方共赢的愿景;“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中,“游”字体现天子与匹夫相交的雍容气度,“尊显”则以实际利益吸引贤才。第二段明确要求下属官吏举荐贤才,强调“有而不荐必受惩罚”,将宏图大略与招贤举措相结合,展现帝王雄才。结尾“必身功为之驾”的“必”字、“有而弗言,觉,免”的“免”字,以强硬措辞凸显求贤的赤诚。全文层次分明,用语兼具政治智慧与文学艺术性,既以历史逻辑论证求贤必要性,又以巧妙措辞增强感召力,堪称古代求贤诏书中的典范。
3. 作品点评
文章以古代有为帝王的治国之道切入,层层递进地阐述举荐贤才的重要性,再由用贤之策延伸至天下治理的深层关联,最终明确诏告天下举贤任能的旨意,全文逻辑环环相扣、结构紧凑,以简洁笔墨构建起严密的论证体系。
# 高帝平时侮曼学士大夫,至取儒冠溺之;所与成功者,多贩缯屠狗之徒。及天下既平,乃屈意求贤,如恐不及。盖知创业与守成异也。
明凌稚隆《汉书评注》卷一下引曾巩
# 其言蔼切如此而士不至,所令非所好也。
清徐乾学《古文渊鉴》卷十引正治
# 汉室得人,其风动固为有本。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六
# 披肝吐心,而笼罩八荒之气自在,想见开天英主。
清储欣《古文菁华录》卷十七
# 此诏期望殷勤,法制详细且能流丽端庄,跌宕劲峭,兼而有之。高帝之雄气伟略,殆具足见矣。
清余诚《古文释义新编》卷五
# 辞命议论叙事,体备众妙。
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三十一
# 雄才大略之君,开阔豁达,如聆其声,后世词多而意浮矣。汉初文古质,中汉以后朴茂。
清蔡世远《古文雅正》卷一
# 汉《大风歌》“思猛士”,同意,但彼一味雄,此则雄而细矣。开创只用才,守成思及明德,尤见分晓。
清姚鼐《名家圈点笺注批评古文类词篡》卷十三引林西仲
# 高抬贤人于古人之上,眼界笔力,壁立千仞矣。开城布公,字字镂心,大足为川岩生色。
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五
# ……求贤一诏,培国本也。
清李景星《汉书评议》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