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陵何美美":登上诸陵但见景色何其美好,
# 上陵何美美:登上上陵但见景色何其美好。美美:壮美貌。
"下津风以寒":从陵上下来到达水边,水边的风何其清爽。
# 下津:下津:指从陵上下来到达水边。津:渡口。
"问客从何来":问仙人从哪里来,
# 客:指仙人。
"言从水中央":仙人回答说他来自水中央。
"桂树为君船":仙人出现时所乘的船极其豪华,桂木造成船,
"青丝为君笮":连系船用的绳索都是用青丝做成的。
# 笮:引船的竹索。
"木兰为君棹":划船的船桨是用木兰做的,
# 棹:同“棹”,长桨。,木兰:树木名。
"黄金错其间":有黄金涂饰其间。
# 错:装饰。
"沧海之雀赤翅鸿":这时,只见水面上凤凰出现,
# 鸿:鸿,似雁而大,翼黑褐色,或为白色。此而红色,乃为珍异的祥瑞之物。,雀:神雀。凤凰之属,乃祥瑞之物。,沧海:岛名,神仙所居。
"白雁随":众鸟随从,出现于山林中。
"山林乍开乍合":望去只见山林忽开忽合,
"曾不知日月明":连日月的光芒也被众鸟所遮蔽。
"醴泉之水":甘甜的泉水,
# 醴泉:水泉味甜如甜酒,是一种祥瑞的征兆。
"光泽何蔚蔚":光泽熠熠。
# 蔚蔚:旺盛。
"芝为车":我不禁想象神的车盖形似灵芝,
# 芝:又称灵芝,古以为瑞草,服之可以成仙。
"龙为马":驾着龙,
"览遨游":绝览天之涯,
"四海外":遨游四海外。
"甘露初二年":甘露二年,
# 初二年:即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甘露:汉宣帝年号。
"芝生铜池中":铜池中生出芝草。
# 芝生铜池中:古人以生出芝草为吉祥之兆。
"仙人下来饮":吉祥之兆引得仙人也下来饮于此泉中,
"延寿千万岁":人们喝了此泉的水更是延年益寿。
# 延寿:延长寿命。
"古今乐录曰":《古今乐录》记载:
"汉章帝元和中":汉章帝元和年间。
"有宗庙食举六曲":宗庙祭祀中有六首食举乐歌。
"加重来上陵二曲为上陵食举":增加《重来》《上陵》两首,成为《上陵食举》乐组。
"《后汉书》礼仪志曰":《后汉书・礼仪志》称:
"正月上丁":正月第一个丁日。
"祀南郊":先祭祀南郊。
"次北郊、":接着依次祭祀北郊、
"明堂、":明堂、
"高庙、":高庙、
"世祖庙谓之五供":世祖庙,称为“五供”。
"礼毕":礼仪结束后。
"以次上陵":按顺序前往陵墓祭拜。
"西都旧有上陵":西汉旧制已有上陵之礼。
"东都之仪":东汉的礼仪。
"太官上食":太官进献食物。
"太常乐奏食举":太常寺掌管的乐队演奏食举乐。
"按古辞大略言神仙事":考察古辞内容,大致讲述神仙之事。
"不知与食举曲同否":不知是否与食举乐歌的主旨相同。
"逯案":逯钦立(编者)按。
"古今乐录所疑非也":《古今乐录》的疑问不正确。
"此题上陵与本文山林":此诗题目《上陵》与文中“山林”。
"殆皆上林之误":大概都是“上林”的误写。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诗中先写仙人降临,描写其居处和所乘坐的船只,接着歌颂纷至沓来的祥瑞之物,最后转入亦实亦幻的境界,显示出一种灵异气氛,表达了美好的祝愿。
2. 写作手法
对比:“上陵何美美”,叹上林树木的蓊郁繁美;“下津风以寒”,叙苑中水津的凉风澹荡。次句与首句形成鲜明对比。在这林木幽幽,风急天冷的环境下,衣袂飘飘的仙客突然现身,不能不令人惊异。
3. 分段赏析
“上陵何美美,下津风以寒”两句以对比手法开启全诗格局。“美美”叠词强调陵上景致的繁茂丰美,与“风以寒”的下津形成冷热视觉反差,既点出空间转换,又暗示仙境与现实的界限。林木葱郁与凉风肃然共同营造出清奇之境,为仙人出场铺垫超自然的氛围。“问客从何来,言从水中央”运用问答体凸显神秘感。“水中央”既是地理空间的虚指——暗合《诗经·蒹葭》中伊人所在的缥缈意象,又隐射汉代神仙思想中蓬莱、方丈等海上仙山的方位想象。仙客淡然应答的姿态,将超现实的降临转化为日常对话,形成奇幻与真实的张力。“桂树为君船,青丝为君笮,木兰为君棹,黄金错其间”四句通过器物铺陈构建仙界图景。桂木、木兰象征高洁,青丝、黄金则彰显世俗富贵,这种矛盾意象的并置,折射出汉人对神仙生活的特殊认知——既追求超凡脱俗,又无法割舍尘世荣华。黄金镶嵌的细节更暗示祥瑞与皇权的共生关系。“沧海之雀赤翅鸿,白雁随。山林乍开乍合,曾不知日月明”以动态描写展现祥瑞奇观。“乍开乍合”的林木与遮蔽日月的鸟群形成空间折叠效果,既呼应《汉书》所载宣帝时“神雀数集”的史实,又以视觉冲击强化天人感应的神圣叙事。白雁随行的队列式描写,暗含对汉室威仪的歌颂。“醴泉之水,光泽何蔚蔚”将自然现象神圣化。醴泉在《礼记》中本为“天降甘露”,此处以“蔚蔚”形容水光充盈,既符合《瑞应图》“醴泉者,水之精也”的祥瑞定义,又以液态光泽呼应前文禽鸟的羽翼辉光,构成多维度的神圣光谱。“芝为车,龙为马;览遨游,四海外”采用神话符号完成空间跃迁。芝车源自宣帝时铜池生金芝的记载(《汉书·宣帝纪》),龙马化用《周易·乾卦》“时乘六龙”意象,两者组合既落实于现实祥瑞,又突破物理界限,使仙人行迹从苑囿升维至四海之外。“甘露初二年,芝生铜池中”两句以史笔作结,将幻想锚定于具体时空。甘露二年(前52年)的纪年标记,铜池(宫殿檐下承水槽)的实物指涉,将超验叙事拉回现实政治框架,完成从神话想象到帝国颂歌的终极转换。全诗通过虚实交织的笔法,构建出汉代特有的“神圣地理学”:既以五言、三言杂糅的句式形成音韵跳跃(如“乍开乍合”句四三节奏陡变),又借金芝、醴泉等符号串联起人间与仙界的通道。这种文学表达,本质是汉帝国“天人感应”意识形态的诗性呈现。
4. 作品点评
《上陵》是汉《饶歌》中的第八篇,唱叹仙人降赐祥瑞的奇迹的乐歌。此诗前八句、后四句均为五言,音韵流转、朗朗上口,时断时续、浑然一体,甚得五言体式的妙处。
# 《饶歌·上陵》一篇尤奇丽,微觉断续。后半类《郊祀歌》,前半类东京乐府。盖《羽林郎》《陌上桑》之祖也。
明胡应麟《诗薮》
上一篇:汉·张衡《同声歌》
下一篇:汉·佚名《燕赵多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