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ēi
qiū

朝代:汉作者:乌孙公主浏览量:2
jiā
jià
tiān
fāng
yuǎn
tuō
guó
sūn
wáng
qióng
wéi
shì
zhān
wéi
qiáng
ròu
wéi
shí
lào
wéi
jiāng
cháng
xīn
nèi
shāng
yuàn
wéi
huáng
guī
xiāng
hàn
shū
yuē
qiǎn
jūn
wéi
gōng
zhǔ
sūn
wáng
kūn
gōng
zhǔ
zhì
guó
zhì
gōng
shì
suì
shí
zài
kūn
huì
zhì
jiǔ
yǐn
shí
kūn
nián
lǎo
yán
tōng
gōng
zhǔ
bēi
huān
nǎi
zuò
yuē

译文

大汉王朝把我远嫁,从此和家人天各一方,将我的终身寄于异国他乡的乌孙国王。居住在以毛毡为墙的帐篷里,以肉为食,饮辛酪。住在这里常常想念家乡,心里十分痛苦,我愿化作黄皓啊,回我的故乡!《汉书》记载:汉武帝派遣刘细君作为公主,嫁给乌孙王昆莫为妻。公主到达乌孙国后,自行修建宫室居住,每年按时与昆莫会见一两次,设置酒宴一同饮食。昆莫年事已高,两人语言不通,公主内心充满了悲伤、欢乐、离别、团聚的复杂情感。于是自己创作了一首歌辞,唱道:

逐句剖析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大汉王朝把我远嫁,从此和家人天各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将我的终身寄于异国他乡的乌孙国王。

# 乌孙:汉代时西域国名,在今新疆温宿以北、伊宁以南一带。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居住在以毛毡为墙的帐篷里,

# 旃:同“毡”。,穹庐:游牧民族居住的帐篷。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以肉为食,饮辛酪。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住在这里常常想念家乡,心里十分痛苦,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我愿化作黄皓啊,回我的故乡!

# 黄鹄:即天鹅。

"《汉书》曰":《汉书》记载:

"武帝遣细君为公主":汉武帝派遣刘细君作为公主,

"以妻乌孙王昆莫":嫁给乌孙王昆莫为妻。

"公主至其国":公主到达乌孙国后,

"自治宫室居":自行修建宫室居住,

"岁时一再与昆莫会":每年按时与昆莫会见一两次,

"置酒饮食":设置酒宴一同饮食。

"昆莫年老":昆莫年事已高,

"言语不通":两人语言不通,

"公主悲欢离合":公主内心充满了悲伤、欢乐、离别、团聚的复杂情感。

"乃自作歌曰":于是自己创作了一首歌辞,唱道: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悲愁歌》是汉代刘细君创作的一首骚体诗。刘细君作为远嫁乌孙的公主,以第一人称自诉的方式,在诗中倾诉了远嫁异国的孤独与对故土的深切思念。诗中着重凸显了中原与西域在食宿、文化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借渴望化为黄鹄归乡的想象,与现实中难以实现的困境形成强烈冲突,进一步渲染出浓郁的悲剧氛围,其内涵丰富、意味深长,引人深思。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刘细君出身皇家,玄祖为汉文帝刘恒,曾祖是汉景帝刘启,祖父是汉武帝刘彻之兄——江都王刘非,父亲是承袭江都王王位的刘建,论血缘实为汉武帝的侄孙女。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其父刘建因卷入宫廷政变以谋反罪名被赐死,且遭“夷三族”惩处,幸得汉武帝怜惜,刘细君在这场政治风波中幸免于难,得以保全性命。彼时,乌孙作为中国古代游牧部族,聚居在今伊犁河与伊塞克湖一带,与汉地相隔万里。因其与匈奴结盟,致使匈奴屡屡侵扰汉境。为钳制匈奴势力,断其“右臂”,汉武帝采纳张骞“联络乌孙、共击匈奴”的建议,决定以宗室女和亲乌孙。刘细君虽为罪族之后,却拥有纯正皇族血统,故被封为“江都公主”,远嫁乌孙国王猎骄靡,成为早于王昭君出塞的首位“和亲公主”。出嫁时,汉武帝赐其“乘舆服御物”,并配备官属侍御数百人,送嫁规格盛大。刘细君抵达乌孙后,将陪嫁物品分发给当地百姓,因其体恤民情而备受爱戴。又因她肌肤白嫩,乌孙百姓亲昵地称她为“柯木孜公主”(意为皮肤如马奶酒般雪白)。然而,乌孙国王猎骄靡已至垂暮之年,与正值豆蔻年华的刘细君形成鲜明反差,加之语言不通、水土不服、习俗迥异,她终日孤苦悲伤,思乡之情日益浓烈,遂作《悲愁歌》一诗,以“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等句,倾诉内心背井离乡的凄苦与哀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思乡怀人题材的骚体诗。汉初“和亲”政策下,刘细君远嫁乌孙国,《悲愁歌》体现其身负大义与思亲恋土的矛盾心情。诗中以第一人称诉说远嫁异国的孤独忧伤,借中原与西域食宿、文化差异及归乡想象与现实的冲突营造悲剧氛围,情真意切,也展现了北方少数民族习俗。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一句,毫无掩饰地倾诉了诗人对故土的深切思念和内心的伤痛,将长期积压的乡愁直白地迸发出来。而“愿为黄鹄兮归故乡”的呐喊,则以化身为鹄的奇幻想象,突破现实束缚,把无法实现的归乡渴望推向极致。“愿为”二字饱含着对故乡的强烈眷恋与归乡不得的无奈,情感真挚浓烈,与白描手法勾勒的异域生活形成鲜明冲突,深刻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矛盾。伏笔:“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两句勾勒出乌孙与汉朝迥异的生活场景。穹庐毡帐替代崔嵬宫阙,肉酪腥膻取代玉食琼浆,这种居住与饮食文化的剧烈反差,既是公主生存环境骤变的客观呈现,更为情感爆发埋下伏笔。自幼习惯宫廷生活的刘细君,面对游牧民族的简陋居所与粗粝饮食,生理排斥与文化隔阂如引线,最终点燃“居常土思兮心内伤”的思乡之情。“愿为黄鹄归故乡”的悲叹,是生活习性差异催生的情感必然,暗藏环境对人物心理的深刻影响。白描:“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两句,不加雕琢地描绘了游牧民族以毡帐为居所、以肉酪为饮食的独特习俗,通过中原与西域在居住和饮食上的鲜明对比,直观展现出诗人对异邦生活的陌生与不适。“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则以直白的叙事,点明远嫁他乡的无奈处境,空间上“天一方”的遥远距离,为全诗奠定了苍凉的基调。

3. 分段赏析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诗人以哀怨口吻自述身世,看似平静地介绍自己被远嫁乌孙国王,实则饱含伤感与怨愤。“吾家”实指以汉武帝为代表的汉帝国,此次“嫁”是出于政治目的的和亲。“天一方”“远托”“异国”等词,冷漠疏离,凸显出刘细君远离故土的孤寂,以及对这种身不由己命运的无奈与悲叹,为全诗奠定了哀怨基调。“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从居住与饮食方面,鲜明呈现出乌孙与汉朝的巨大差异。刘细君远嫁至此,举目无亲,生活环境更是天差地别。没有熟悉的宫阙楼阁、宜人气候与精致美食,只有穹庐毡墙、肉酪饮食。短短数字,高度概括乌孙生活习俗,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她的不适应,也为后文思乡之情的抒发蓄势,侧面反映出她身处异乡的艰难与凄苦。“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直抒胸臆,将刘细君长久郁结的思乡之情毫无保留地倾泻而出。她深知远嫁使命与归乡无望,却仍渴望如黄鹄般振翅飞回故乡。想象的自由与现实的禁锢形成强烈反差,悲剧氛围愈发浓重,这种矛盾冲突深刻体现出她的痛苦与无奈,也让诗歌蕴含的思乡之情与命运悲叹,更具感染力与深沉意蕴。

4. 作品点评

《悲愁歌》与汉初的《大风歌》《秋风辞》一样,深受楚辞影响。诗中句间嵌入舒缓语气的“兮”字,增添了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诗歌运用白描手法,以质朴无华的语言直抒胸臆,将刘细君远嫁他乡后,对故土亲人无比的思念、急切盼归的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虽篇幅简短,却凭借自然流畅的语言、合理的情感推演与押韵,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在古代思乡怀人题材的诗歌中,有着独特的价值与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悲愁歌》同汉初的《大风歌》、《秋风辞》一祥深受楚辞的影响,读唱诗时句中加上舒缓语气的“兮”,增强诗的节泰感。诗歌采用白描手法,直抒胸臆。加上质朴无华的语言,朗朗上口的押韵,句句合理的推演,使一首虽然短的诗,却将其无比的思念、急切的盼归心情写得淋漓尽致。

现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吕晴飞等《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嵇康《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其五)》

下一篇:汉·刘启《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

猜你喜欢